■楊華
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
國家的教育方針要求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來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回顧近年來政府工作報告,我們可以發現職業教育一直是政府工作關注的重點,全面推進和健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強調理論教學和實踐訓練并重,要使高職高專畢業生具有直接上崗工作的能力,創造“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勞動者隊伍,做到學校跟著市場走,專業跟著企業走,學生跟著就業走,從根本上解決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在一定程序上存在高就業率和低就業質量的矛盾。
室內藝術設計專業是我校電子信息學院的特色專業,每年畢業生都處于一種供不應過河卒子的狀態。但是通過企業調研和畢業走訪,我們發現本專業畢業進入企業后并不能很快適應企業的崗位工作,企業用人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一是學生的技能缺乏實戰必和整體性,需要花費大師時間和精力能學生進行二次培訓;二是學生職業素養不足,對企業工作流程及管理制度不了解,工作責任心不強、與客戶溝通能力和團隊意識薄弱、獨立解決問題能力差,對加班等企業正常管理不適應。
針對這種現狀,電子信息學院積極響應國家方針政策,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的核心精神,積極響應《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點》《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通過“項目引領,實境育人”的教學模式,將授課內容融入企業真實項目中的教學活動,引入實境教學模式,改革當前以課堂教學為主的教學模式,建立以校企業深度融合的實境教學模式,從而培養學生的崗位適應性,實現技能、心理兩方面“零距離”上崗,給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提升找到了一條有效途徑。
校外企業實境訓練是專業教學聽一個重要環節,學生在學校學習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都是單項技能,學習過程缺乏整體連貫性,一旦進入企業工作,學生就會手忙腳亂,無所適從,不能迅速理解和實現客戶的需求,職業素質的不足,讓學生畢業不能很快適應企業的需求。校外實境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對企業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有一個深度的了解和認識。
實境教學實習讓學生親自走進校企合作的企業,現場感受企業文化,以及企業工人對工作、對崗位的那種執著追求精神。校外企業實境訓練旨在通過深入建筑裝飾公司設計和施工過程,完成裝飾設計工作和施工工作,使已經學習的專業知識得到應用,調整學生的知識結構,確定下一步明確的專業學習方向,企業實境教學是學生在學完所有的職業崗位課程后進行的一個重要實踐教學環節,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對所學的專業崗位課程,在企業實際崗位上進行應用,使學校所學知識能夠較好的與實際崗位相結合。企業提供給學生接觸崗位的機會,指導教師要從職業道德;崗位對應的能力要求;專業所對應的崗位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專業方面的輔導。通過企業實境訓練,使學生的職業意識、崗位意識和職業道德、團隊精神得到鍛煉,有得于學生確立拓展課程學習的方向,為更好的學習專業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實境教學實習安排在第三學年上半學期,為期9周,為保證教學環節的正常開展與實施,企業實境教學由學校統一安排、組織到指定企業集中實習;學校為每個企業的實習學生安排一名校內指導教師,企業則根據工作需要,每一個工作崗位安排1到2名指導教師;所安排的實境教學實習企業必須是與學生專業對口,既要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和就業能力,同時必須保證學生的安全,實習單位必須提供必要的勞動保護。企業實習其間,實行校內指導教師、企業指導教師、輔導員三重管理,所以聯系由校內指導教師和輔導員共同負責。
學生企業實境訓練期間,既是學校的學生,又是企業的員工,要自覺遵守企業的規章,聽眾企業指導教師的指導和工作安排,同時要學會保護自身安全。學生要有吃苦耐勞和團隊協作意識,要求一切等到聽指揮,不得私自離開企業,在期間要強化職業道德意識,愛崗敬業,遵紀守法,做一名誠實守信的實習生。服從企業領導、聽眾企業分配,嚴格遵守企業勞動紀律和各項規章制度如果在期間由于違反企業的管理規定或因品德表現等原因被實習企業退回學校,則視為實習成績不合格。
企業實境訓練結束,學生根據企業實境訓練學習情況,結合專業知識,認真撰寫總結報告;企業給實習學生做好考勤記載,企業指導教師和校內指導教師根據學生實習表現給予實習成績,學生實習成績組成由各項目企業實習教師評分、自評分、校內指導教師評分、實習日志等多項組成,學生結束上交企業實境教學手冊,手冊內容包括學生個人小結,總結崗位工作流程、學習內容和學習收獲;并撰寫不少于2000字的個人總結;企業提供學生實習期間的考勤和考核成績,考核內容包括:職業素養、職業能力和各階段小結。同時,為保證期間學生的人生安全,學校與企業、學生簽定“學生實習安全責任書”。
通過實踐,我們發現:實境教學實習能夠精準定位教學中的具體目標和教學中的具體目標應當達到的基本水平,與時俱進:即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通過與一流的企業品牌形象的企業合作,培養出思想政治素質、人文素質、身心素質、職業素質、創新素質等多方面一流的人才隊伍,實現專業能力與非專業能力融合的深化一體化改革,把工匠精神、立德樹人的要求融入到專業課的一體化課程改革當中去,達到學校發展與行業發展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