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昊元
摘 要:西安是佛教圣地,佛教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佛教文化旅游資源豐富,每年吸引大量的中外游客。本文分析了西安佛教文化旅游的特點,針對佛教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開發具有文化內涵及參與式的佛教旅游產品、加強佛教文化資源保護及對導游及景點從業人員的培訓等幾點建議。
關鍵詞:西安;佛教文化;旅游開發
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西漢末年傳入我國。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不僅保留了最完整的佛教,而且還留下了豐富的佛教旅游資源。目前在我國37處世界遺產中,宗教文化遺產有10處,佛教文化遺產占了7處。
西安作為漢唐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是佛教在中國的最早傳播地之一,也是佛教發展最盛的地區之一,佛教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為西安發展佛教旅游奠定了基礎。因此,深度開發西安及其周邊的佛教文化的旅游具有深遠意義。
一、西安佛教文化旅游特點
(一)佛教文化資源歷史悠久,知名度高
中國被譽為世界佛教的“第二故鄉”,西安被譽為“中國佛鄉”。盛唐時期佛教形成了八大宗派,有六大宗派的祖庭在西安。其中,大慈恩寺建于隋代、大興善寺建于晉武帝司馬炎泰始至太康年間、青龍寺建于隋文帝楊堅開皇二年、香積寺建于唐中宗神龍二年、興教寺建于唐高宗李治總章二年。大興善寺、大慈恩寺、大薦福寺是漢唐時期三大譯經場所,自東漢永平十年至唐貞元十六年,所出大小乘三藏及賢圣集傳7399卷,其中約半數出自西安[2];因此西安的佛教文化旅游資源歷史悠久。
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佛教文化隨著對外交流傳播到東亞及其他地區。日本的佛教真言宗發源于西安的青龍寺,中國的茶禪文化開啟了日本的“茶道”[3]。現存的佛教文化旅游資源中,大雁塔及大慈恩寺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法門寺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草堂寺、大興善寺等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
(二)佛教旅游文化資源豐富
西安的佛教資源數量豐富,類型多樣。大體上可分為佛教建筑、佛教藝術以及佛教節日和儀式等。現存佛教旅游資源文化價值高,絕大多數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或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慈恩寺、薦福寺名列其中;華嚴寺、香積寺是陜西省公布的第一批審計文物保護單位;廣仁寺、罔極寺是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安的佛舍利及法器文物舉世無雙,臨潼慶山寺出土的金棺銀槨、周至縣仙游寺法王塔地宮出土的隋室舍利、法門寺地宮發現的佛真身指骨舍利及七重寶函等皆是國寶級文物。
二、目前西安佛教文化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一)佛教旅游景點商業氣息濃厚
佛教旅游產品重在給人營造一種莊重、肅穆的佛教氛圍,使游客獲得心靈的陶冶和洗滌。在西安佛教文化旅游中,存在商業氣息濃厚的現象,寺院到處是推銷香火的小販以及各種商業小鋪。商業氣息過濃,會破壞佛教文化旅游的莊嚴、神圣的氛圍,游客獲得的心理滿足自然比較低。
(二)佛教文化旅游項目單一
目前,西安市的佛教旅游景點的開發主要側重于觀光和朝拜。許多景區文字介紹過于簡潔,香爐以及功德的設置顯得突兀。開展“參與式旅游”、“體驗式旅游”等體驗式文化旅游相對不足,難以調動非信徒的游覽興趣。因此,項目單一,文化內涵相對較低的佛教旅游景點對于回頭客的吸引力明顯不足[4]。
(三)導游人員及景點從業人員素質不高
佛教文化的傳播主要依靠導游和景點從業人員。筆者參觀調查發現,很多導游只能粗略的講解,難以傳輸給游客深層次的佛教知識,游客對佛教文化旅游的滿意度低。有些寺院的僧侶對寺院的歷史不太了解,不專業的景點從業人員及導游會降低西安佛教旅游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三、西安佛教文化旅游開發建議
(一)開發具有文化內涵及參與式的佛教旅游產品
在佛教文化旅游的開發中,注重佛教知識文化的內涵。可以在寺院開設陳列堂,著重介紹該寺的歷史背景、金石文物以及名人軼事等。在各個佛堂中增加文字說明,向游客傳輸更多的佛教知識。或者舉辦各種類型的佛教學術活動,創立佛教學院來弘揚佛法知識。
其次,深度挖掘佛教繪畫、佛教節日及佛教文學背后的故事,聯系佛教文化中具有啟迪智慧、喚起道德的內容,使游客在游覽中獲得智慧和道德上的雙重升華。
第三,開發多種形式的項目,如佛教茶文化旅游,通過探討佛茶文化,讓游覽者了解中國茶文化與佛文化的發展與結合歷史;開展佛教飲食文化游,讓參與者品嘗佛教飲食并了解飲食在佛文化中的寓意;通過開展參與性旅游項目,既弘揚了佛教文化知識,又使游客深入了解佛教在中國歷史長河中與中華文化的融合過程及其精神內涵。
(二)加強對導游及景點從業人員的培訓
旅游管理部門應該加強對導游佛教專業知識的培訓,使導游自身具有在佛教的知識積累;另一方面,佛教景區應該加強對景點從業人員的培訓,使之具有更全面的佛教專業知識。可以允許僧侶在寺院內充當講解員以彌補導游佛教文化知識的欠缺[5]。
參考文獻:
[1]桓占偉.佛教旅游文化內涵的認識誤區與正確解讀[J].邊疆經濟與文化報,2009,(7).
[2]陳景富.論陜西佛教文化及其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J].陜西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14).
[3]束有春,焦正安.旅游文化及佛教旅游文化淺析[J].南京社會科學,1998,(14).
[4]張穎,李麗.我國佛教旅游景區存在問題及其措施研究[J].現代商業,2008.
[5]劉星光.佛教旅游的開發現狀及對策[J].青年文學家,2009,(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