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肖敏
摘 要:素描主要通過結構、光影來塑造形體,作為造型藝術的基礎,隨著藝術表現形式的多樣化,素描的內涵逐漸走向完整與豐富,并在不同的方面對繪畫、雕塑、建筑以及工藝美術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西方藝術在此領域中的影響尤為顯著。
關鍵詞:素描;材料;表現形式;
《論語·八佾》中提出“繪事后素”,唐代張彥遠提出了“運墨而五色具”。在黑白、疏密、虛實、具象與抽象之間,由此,我們在研究繪畫時可以借鑒古人對客觀世界與藝術描繪之間關系的認識與把握。線造型藝術貫通于中國畫藝術的開端與結束,質樸的線描勾勒了物質世界的形質,也涵蓋了主客相融的神韻。
一、當代素描的定位
(一)分類
在藝術家們不斷探索的過程中,素描日益成為一種具有獨立藝術語言的表現形式,在實驗過程中所體現的那些靈光閃現的藝術價值也越來越引起藝術家和藝術教育者的關注。從現如今素描的發展趨勢下基本可以劃分為象征性素描、表現性素描和最為基礎的再現性素描三大類,倘若從素描的形式語言劃分的前提條件下。象征性素描實際上是藝術家在完全脫離客觀對象的前提下完全利用主觀或抽象的造型符號來表達想法的素描類型。表現性素描則是藝術家通過選擇客觀對象的典型特征并滲入一些情感色彩的繪畫形式語言來抒發內心情感的素描類型;而再現性素描主要通過詳細觀察后運用寫實的表現手法,把客觀對象進行紙面上再現過程的素描類型。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進步,從西方的角度出發,藝術家們主要是從個人的思想感情出發來詮釋作品,作品的推動力主要是以藝術感受和激情為主,傳達內心思想是通過強烈的內在情感表現在藝術形式語言當中的。而在東方,特別是針對中國傳統的繪畫歷史中,眾所周知的是水墨寫意風格繪畫具有的表現性功能,陳師曾在《中國繪畫史》曾提出“所謂寧樸勿華,寧拙無巧;寧丑怪,勿妖好;寧慌率,毋工整。純任天真,不假修飾,正足以發揮個性,振起獨立之精神......故謝赫六法,首重氣韻,次言骨法用筆,即其開宗明義,立定基礎,為當門之捧喝。”素描作為一門造型藝術基礎學科的同時又是獨立的藝術門類;
(二)材料與實驗
當我們在進行雕塑作品制造的過程中,如果運用不同的材料就會呈現出不同的藝術效果;由此可知,當我們在繪制素描作品時經常用到的材料例如素描、鉛筆、炭條、炭筆等改成圓珠筆、水墨、油畫棒、或者禿筆,甚至用松節水、白乳膠、天那水、立德粉、洗衣粉、復粉、皮鞋油、鹽、漿糊;或刮刀、泥塊、甘蔗渣、拖把;用蠟紙、熒光紙、砂紙等各不相同肌理的紙質或其他的纖維材料來代替素描紙;在繪畫過程中用煙熏法、茶葉水浸泡法、滴蠟法、鋸撒法等表達客觀對象的手法去替換原始的涂、抹、畫、染、掃,將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類似于燒陶瓷的變化過程,現代素描以及藝術表現形式不再受材料和媒介的限制,只要敢于創新,將會發掘一個適合自己的表現空間與表現形式甚至會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二、素描教學的創新
宋代時期,蘇東坡的繪畫理論中提到“論畫以形似,見于兒童鄰”,而現代著名的花鳥畫家齊白石“繪畫秒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媚俗,不似欺世”的說法;從寫生的角度出發,唐代張璪提倡“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而清代鄭板橋有“眼中之竹并非手中之竹,手中之竹并非胸中之竹”的主張;法國羅丹寫生人物則是:“用外在形式,表現內在的光。”諸如此類均是在說明同一道理,從客觀到主觀,從客體到主體,對于藝術家,都是追求達到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
如果素描就是用樸素的工具在平面上描繪所要表現的事物的畫,文藝復興以來,素描不僅是大師們從事恢弘巨制草圖,更能從中感受藝術家對于現實與理想表述的追求過程,其中更記錄著藝術家在迷狂狀態下閃現出的靈感火花如何演變成成熟的風格。作為素描學習中中間層次的表現性素描,其實就是從素描科學性的基本訓練走向素描的藝術創作這一過程中的過渡性研究。更加針對于素描教學中,由于過分強調對客觀性、科學性、規律性及自然屬性的研究,重視自然再現而忽視個性、忽略情感甚至弱化審美、弱視主觀意念的抒發而提出來的。表現性素描所要完成的,就是通過用我們已經挖掘、掌握的另類方法,去表達和寄托我們的藝術精神,借助這些逐步熟悉的技巧去傳遞我們的感受以至達到對“審美”個性的盡情發揮。這,既是對我們掌握思維手段的一次檢驗,也是發掘我們藝術氣質、才能,表達情感的的一種良好途徑。在表達藝術感情之前,材料、技術、技巧和制作,無疑是我們完成畫作的先提條件,因此,對多種工具材料的選擇和運用,探索和實驗,是我們拓展素描功能和范疇的關鍵,而在整個的實驗過程中所產生的素描習作,就其性質和特點,也可以稱之為“表現性素描的實驗性習作”。
素描作為一種藝術語言,任何作品在不同的程度上都具有表現力,素描是作為高度的藝術誠實。但基礎素描始終擁有不可磨滅的藝術價值,素描是剖析物象和意念的手術刀,它精確無誤的反映了描寫的物象。如今素描已不僅是訓練素描造型的基本功,它已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語言登上畫壇。在對于藝術作品的再現與表現、情感與形式、理性與非理性、表象與本體上;其技巧和樣式已不是唯一的目的,內在精神才是打動我們精神的關鍵。
參考文獻:
[1]陳傳席.《中國繪畫美術史》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年.
[2]郭怡綜.《當代中國美術家檔案—唐勇力》華藝出版社,2005年.
[3]盧聽.《潘天壽》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年.
[4]楊永民.《淺談素描的發展歷程》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