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航江
摘 要:筆者曾聽過一堂公開課,執教教師的課堂評價語,大體有“你復述得真精彩”“說得真好”“很好”“這么多的故事每一個都那么感人”等。滿堂“叫好聲”固然皆大歡喜,但冷靜下來反思,卻發現由于過分強調開放與尊重學生主體性的課堂,而模糊了教學的方向與標桿,使學生對文本的解讀任意發揮,最終讓課堂教學陷入一種“無序”、“空洞”的狀態。冷靜地審視這種課堂評價,發現造成這種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師的課堂評價缺乏真實性,從而導致點撥無效。
關鍵詞:課堂教學;真實評價;問答
那么教師該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真實的評價語,發揮其正確的導向功能呢?筆者也帶著困惑與思考在教學中進行了粗淺探索。
筆者曾經在教學《傷仲永》時,在完成字詞疏通、整體把握等環節之后,然后引導學生探討其悲劇發生的原因。我計劃先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方仲永這個天才兒童最終會“泯然眾人”?產生的原因是什么?我本以為在課文理解的基礎上,學生會直接說出是方仲永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放松了學習,即使他天資出眾,最終落得一個悲劇的下場。由此讓學生認識到后天的學習對于一個人的重要性,本課教學目標自然就達到了,然而結果大出意外!
我問學生:“為什么方仲永這樣一個天才兒童最后會‘泯然眾人呢?”
一個平時非常活躍的學生站起來就說:“全怪方仲永他爸爸!是他令仲永從一個天才少年成為一個普通人的,因為他每天拉著仲永去拜訪鄉鄰,不讓仲永學習。”
他這一回答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因為我根本沒有注意到學生已經把問題從“是什么原因”換成了“是誰”。我覺得他的想法有道理,于是先肯定了他的看法:“說得很有道理,如果不是仲永的父親拉著他整天去拜訪鄉鄰、贏取蠅頭小利,不讓他學習,方仲永一定不會被埋沒的。”
然后,我再問其他學生:“大家還有不同的意見或看法呢?”
另一學生說:“全怪仲永他自己,因為他不愛學習,放棄了學習的好時機。”
我立即表示了肯定:“這位同學說得也有道理,造成方仲永悲劇的根本原因是他自己停止了學習。”
這時有學生坐在下面不服氣地叫道:“這么說來,王安石也有責任!”
我注意到他別具一格的說法,對他說:“你的說法別具一格,那么你來說說,為什么你覺得王安石也有責任呢?”
他說:“要知道王安石是宰相,他應該為國家發現和培養人才。他第一次見到仲永,就發現了仲永是個人才,但是他沒有注意培養仲永。而且當他發現仲永的才能與以前的名聲不符時,并沒有提醒仲永要注意學習。仲永被埋沒全怪他。”
學生的振振有詞、頭頭是道令我大吃一驚,我頻頻點頭,其他學生也聽得入神。
這時,又有學生說:“還有鄉鄰們的責任!”我覺得他的答案更獨特了,就對他說:“你給了我們一個更令人意想不到的答案,你來說說你的理由。”
他說:“鄉鄰們把仲永當成神童來觀賞,還利用金錢去引誘仲永的父親,間接造成了仲永的悲劇。”
聽完學生的回答,我贊嘆不已:“老師為大家多角度的思維和創意而感到驚喜,有一些同學們的回答是老師根本沒有設想到的,你們的回答做到了思維的廣闊性和發散性。”
此時的課堂氣氛可以說到達了高潮,同學們都為自己能參與熱烈的課堂討論而感到興奮,但是怎樣對他們的回答進行總結評價,把課堂引到我最初的預設上去呢?我當場犯了難,這堂課就在我和學生的各自的困惑中結束了。
該如何引領學生在紛繁的答案中尋求真正切合這篇文章主題的啟示呢?課后,我反復在腦中回放這堂課與學生對話的環節,發現教學預設與課堂生成大相徑庭:原本目的性和指向性都很明確的一個學習感悟(學習對于一個人的重要意義),我的學生們討論到最后卻成為一樁“無頭公案”(究竟誰對仲永的被埋沒負有責任)。顯然,討論誰該對仲永的被埋沒負責,這對于學生的學習沒有多大意義。可為什么一個原本目的明確的問題會演變成一場無果而終的空泛討論呢?
這是因為筆者在執教《傷仲永》一文進行拓展環節時,過于強調評價對學生的激勵意義,過分注意給學生以思維的空間和余地,而忽略了引導學生結合文本、結合作者的創作原意對文本進行解讀的環節,使得課堂最終脫離了有意義的目標軌道,成為了能放不能收的高談闊論,沒能挖掘出文本最重要的教益,使這堂課的價值和完整性大打折扣。
由此可見,要避免上述情況,教師必須在課堂上真正承擔起引導者的責任來!那么,在這堂課上,在學生的思維活動“誤入歧途”時,教師該如何及時指明正確的方向呢?
唯有真實中肯的評價語,才是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促進學生生成學習的有效手段,切合我們秉持的新課改基本理念。那么,“真實”在 何處呢?
首先,真實”體現在課堂上對學生學習言行的評價恰如其分。既不能忽略學生真實的進步與成長,也不能放過學生思想與語言表達上的錯誤與缺點。
其次,“真實”體現在尊重文本,忠實文本。我們必須承認的一個基本前提——語文課是圍繞文本展開的。課堂教學由“群言堂”取代“一言堂”,給課堂帶來了生動活潑的新局面。
要想做到基于文本解讀基礎上的真實評價,我們可以遵循激起矛盾——肯定一面——回歸作品——換位思考——重新評價這樣的基本思路。這樣的思路有利于發揮課堂評價語的導向性作用,促進學生的有效發展,實現新課程改革的“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核心理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