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婷
摘要:對于一直處于戰爭環境的太岳革命根據地來說,物資極其缺乏,我黨依據太岳革命根據地的具體條件,采取相應的財政經濟措施,對太岳根據地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本文著重介紹抗日戰爭時期太岳革命根據地的財政經濟措施。
關鍵詞:太岳革命根據地 春耕 冀鈔 開荒
中圖分類號:K2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1-213-02
在抗日戰爭時期,太岳革命根據地一直處于戰爭環境中,且是日軍重點進攻對象,我黨依托太岳革命根據地,創造性地采取了一些財政經濟方面的措施,有效緩解了資源供給缺乏問題,支持了前線戰爭,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群眾生活水平,從而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一、保障春耕
(一)設立領導機關,統一指揮部署
由春委會統一領導春耕工作,“各級春委會均由軍隊、政府、群眾團體,士紳及農業專家或有經驗之農民共同組織之,其組織機構是設正負主任各一人,內分組織、宣傳、調查統計、經濟合作、警衛五部,并建立自上而下的領導系統,春委會建立之后,應實行集體領導,個別負責,立即解決春耕中之一切實際困難問題”[1]。同時,春委會干部們還親自參加春耕,帶動人們積極參與,并對各地的春耕情況進行及時的檢查。
(二)開展減租減息,提高生產熱忱
減租減息只是在少量農村獲得了實效,比如安澤、綿上等地方。1941年,“僅就安澤一個區的統計,就換了地租契約四三七張,包括租地六八二四畝,減租一五三八石,換借約二十張,包括借款一零五零元”[2],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人們的負擔,同時也強化了與地主的統一戰線關系。但是,大部分的農村都尚未真正開始,或者只是淺嘗輒止,停留在文件和口頭上,或者看似更換了契約,實際上仍與過去交同樣的租息,減租減息未曾調動人們的積極性。“有的地方則‘大租子、‘分副產、‘租錢租地、‘現扣利、‘牛租(安澤、綿上)等等奇形怪狀的租息形式,又以新的面貌出現在農村了”[2]。另外,有些地方過度減租減息,嚴重損害了地主的利益,不利于農村統一戰線的發展。
為此,根據地政府一方面加大對減租減息的宣傳,一方面對減租減息進行檢查,確保兼顧農民與地主的利益,既減輕農民的負擔,同時又最大限度地聯合地主,擴大統一戰線,壯大抗日力量。“1944年10月,晉冀魯豫邊區政府發出關于普遍深入地執行土地法令”“太岳區老區的查減運動,是1944年冬至1945年春進行的”[3]。
(三)發行春耕貸款,分期統籌出資
為了解決春耕生產中的種子、牲口、農具、肥料等問題,冀南銀行太岳辦事處發放春耕貸款。貸款條件寬松,不以自家所擁有的財產多少為限,但須“找一村級行政負責人,和一家庭殷實之人證明,保證此款不作違反法令,和不利抗戰的事情或以高利貸轉接他人,就可以了”[4],“每月分月中、月底兩次支取,在每月十號、二十五號以前,縣辦妥手續,然后經該辦事處調查結算,有計劃的統籌出資,以避免顧此失彼的現象”[4]。
二、統一幣制
由于上黨票跌價嚴重,物價高漲,商人伺機破壞市場,影響經濟秩序,為了穩定根據地市場及人們生活,政府公布將上黨票以七折的比例兌換成法幣冀鈔,主要通過在合理負擔或征收田賦之時將上黨票逐一贖回,直到所有的上黨票均兌換成冀鈔為止。為了增強冀鈔的流通,加強人們對冀鈔的接受度及兌換的積極性,政府努力宣傳,說明上黨票實際上等于五折的冀鈔,而現在提高到七折來兌換,因此統一冀鈔并不會使人們有所損失,不會降低上黨票的價值。同時還與冀南銀行、北海銀行、邊區銀行、晉西北銀行、陜甘寧邊區銀行五個銀行通匯,提高冀鈔流通率,并抵制和打擊偽幣,使冀鈔的地位得以穩固。
為了防止在新舊貨幣交替之際偽幣趁機流入根據地,同時將已流入根據地的偽幣清除,提前成立貨幣對照所,通過各種渠道幫助人們識別偽幣。“由冀南銀行和上黨銀號成立各縣辦事處或代辦所,或委托各縣商會或公營事業,建立貨幣對照所,這對照所的任務是幫來百姓辨別真偽;各對照所并應建立流動巡邏制,遇有集市,即派員區集市上,替商民對照抗日貨幣”[5],或者由辦事處或辦事處同政府人員、群眾隨時到各處進行檢查,同時提高群眾對真偽幣的鑒別與防范能力。
三、動員生產
(一)領導生產運動,強化生產動員
各地的生產動員僅僅停留在口頭上,“克服困難,準備反攻”“減輕負擔,改善生活”[6],干部們利用這些口號進行宣傳,卻沒有真正從思想上來激發群眾的生產熱情,故而生產運動并沒有發揮實質性的作用。干部們不進行生產,也不懂生產,認為生產是老百姓自己的事,無法干預,也沒有必要干預。這主要源于干部們不了解生產對根據地的作用以及根據地目前的財政困境。根據地存在大量的財政支出,而這些除了從敵方繳獲之外,絕大部分要靠自力更生,這就需要加強根據地的生產建設,來為前線的戰爭以及后方的支援與生產生活提供源源不斷的物質基礎,如“用具體事實,如在豫北某些游擊區,由于敵人搶掠,災荒打擊,人都走了,還有什么工作可做呢?來說明如果穿衣吃飯問題得不到解決,他又如何能勇敢殺敵呢”[6],讓他們意識到生產運動的必要性。同時,有些干部認為“還沒有了解到我們整個財政經濟上的困難,還沒有真正深入群眾了解群眾生活上的困難,我們就用具體的事實,如岳南士敏等的情形,整個物質上的困難,最近物價糧價的高漲,群眾生活的困苦,來打破他們的偏見。同時拿其他區域如何搞好了生產解決了問題,來提高他們的生產信心”[6]。干部意識到生產運動的重要性以及根據地目前的困境之后,積極領導生產運動,激發群眾的生產熱情。群眾努力施肥,改進技術,提高產量,從而保證了前線及根據地的物資供應。
(二)運用多種戰術,阻止敵軍搶糧
對于根據地的群眾來說,糧食是最為重要的東西,而日軍為了奪取根據地群眾的必需生活資料,多次搶劫糧食,致使糧食大面積受損,“敵人在洪洞計劃掠奪兩萬兩千八百石;在平遙則妄圖搶劫三萬六千石。這些數字與各該縣的全部產量,幾乎相等”[7],并且,日軍利用多種途徑來達到其搶糧目的,可謂是費盡心思,“比如洪趙一帶的敵人,實行分散活動,尋我空隙……進行更普遍的掠奪;襄漳一帶的敵人,則打破過去‘清早出發的一般慣例,或清晨,或午夜,或黑夜,四出搶劫;屯留、余吾一帶,敵人則大量搶肉票勒索”[7]。endprint
為了保衛群眾的糧食,根據地軍民展開了反搶糧斗爭。干部們統一指揮,利用敵人兵力分散的弱點,采取集中主要力量各個擊破。針對日軍的各種花樣采取相應的斗爭策略,取得了很大的實效。或與日軍正面斗爭,“自三月初到四月中旬,和敵人共作戰二十二次,打死日軍四名,傷七名,偽軍死傷七十余名,活捉小隊長等五名,此外并打傷偽大隊長一名,奪回糧食一百三十多石,繳獲大車二十二輛,牛馬驢共十四頭,步槍五枝。糧食牲口都分別送給老百姓,群眾大大振奮”[8],或埋伏于敵軍運糧途中,“探知甘泉偽軍向城內敵人送糧,即派出一部在翼張公路上埋伏,等糧車進入我埋伏圈內,我軍……一槍未撥,即將偽自衛班以及勤務兵兩名提住,二十三輛車糧食,全部被我軍……后面的偽軍見勢不好,立即逃竄”[8]。
四、組織合作社
為了彌補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缺陷,群眾依據資源的原則,組織了多種形式的互助組,互助組的內容包含“工業、農業、運輸、畜收、供銷、衛生、信用、教育、植樹、公益”[9]等多個方面,在戰爭條件下,這對根據地的發展和滿足群眾的生活是極為重要的。合作社緊緊圍繞與群眾需求最緊密的方面而建立,最直接的目的是滿足群眾的需要及支援前線戰爭,而且充分遵循自愿入股原則,讓群眾切實看到合作社的好處而自愿加入,不帶絲毫的強迫命令,并依據入股的多少進行分紅,使群眾得到相應的物質回報。
五、開荒
(一)機關分擔任務,部隊合力開荒
各個機關部門根據本部門被分配的開荒任務,提前計劃每日開荒量,開展開荒比賽,開荒效率逐日提高,“從二十三日到二十七日共四天功夫,開地二十四畝三分,第一天開四畝六分,第二天開六畝零九分,第三天開六畝七分二,第四天開六畝七分三”[10] “后勤組的同志就努力保證改善生活,使大家很感愉快。炊事班王化玉同志,每日天不明就起,一面蒸米麥饃,一面熬麥條湯,有稠有稀,調劑的非常適當。一天開水不斷,并往山里擔送。更加鼓舞了大家勞動情緒”[10]。
此外,部隊也加入到了開荒隊伍中,“陳團某部生產隊一百余人,利用戰斗空隙自二月開荒以來,在開始十九天中,即完成兩千三百四十五畝荒地,并已下種三百四十二畝”[11]。
(二)群眾情緒高漲,效率不斷提升
受到政府機關及部隊官兵的帶動及幫助,群眾也有了比拼的意識。政府幫群眾解決了開荒困難,如解決食物不足問題,替群眾找開荒之地,頒布負擔法令,消除群眾顧慮,于是,農村掀起了一股開荒熱潮。
隨著人們干勁的提升,開荒的新紀錄不斷被創造,不僅速度快而且開得深開得寬。“起初某團一連,七個戰士每人一天開生荒一畝二分,接著某團戰士王永厚,開到一畝三分,某隊的突擊隊劉保孩等十人,平均每人一天開出一畝八分,某團戰士更打破歷次的記錄,有個叫王三孩的同志,開到二畝三分”[12]。
綜上,太岳革命根據地的這些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實效,保障了軍隊物資供給,打破了敵人經濟封鎖,但由于受到眾多客觀條件的制約以及認識水平的限制,在制定政策及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有的村子存在強行加入合作社或是紅利分配不當的現象,有的村子的春耕貸款被村干部貪污致使未能發到實際需要的群眾手中。盡管存在這些問題,太岳革命根據地的財政經濟措施所發揮的作用還是不容小覷的。
參考文獻:
[1]春耕到了 大家動員起來吧[N].太岳日報,1941-03-15.
[2]徹底實行減租減息[N].太岳日報,1941-07-30.
[3]中共山西省委黨史研究室.太岳革命根據地簡史[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282-283.
[4]冀銀太岳辦事處 舉辦三種貸款[N].太岳日報,1941-03-27.
[5]建立貨幣對照所[N].太岳日報,1940-08-23.
[6]生產動員和計劃要深入農家[N].太岳日報,1944-04-04.
[7]再號召全區掀起反搶糧斗爭[N].太岳日報,1944-07-19.
[8]屯里三四月反搶糧作戰 奪回糧食百三十石[N].太岳日報,1944-05-01.
[9]中共中央招待合作社代表 毛主席親臨講話 重新指出合作社的正確方針[N].太岳日報,1944-07-10.
[10]太岳政治部 開荒隊分組出發 生產效率比去年增加六倍[N].太岳日報,1944-04-02.
[11]陳團十連連長王世明 一點鐘開荒二十七[N].太岳日報,1944-05-10.
[12]了解了政府負擔辦法 衛村開荒千五百畝 增加耕地面積三分之二[N].太岳日報,1944-05-10.
[13]一分區各單位 開生荒萬畝 特等勞動英雄王三孩 創造二畝三分新記錄[N].太岳日報,1944-05-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