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伊人
摘 要:本文探討了對外漢語教學中使用文化教學的目的和作用,以人類感知中的非語言行為為例,明確文化教學的重要性。并指出在教學中要注意的建議。
關(guān)鍵詞:文化教學;感知;非語言行為
文化可以影響人們的感知。語言是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董亞芬教授指出:“任何一種民族語言都是該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載體,語言材料中篇章、句子甚至每個詞無不包含著本民族的文化信息。”這就說明了,語言是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人們通過語言感知文化。語言不僅表達了文化價值觀,還體現(xiàn)了文化規(guī)則,象征了人們的文化身份。在文化教學中,通過傳達中華文化的傳統(tǒng)性和特殊性,可以更加明確地讓學生感知到中國文化的內(nèi)涵和魅力。
語言是一種可以交流和反映人類溝通的文字符號,我們著名并引以為傲的就是中國詩詞,它們自古以來就是我們所推崇和驕傲的,源遠流長,綿延數(shù)千年,取得了光輝燦爛的成就。在每個不同時期的詩詞中,可以表現(xiàn)出時代的歷史感和語言的變化性:最早的西周至春秋時代,詩歌就產(chǎn)生了大批輝煌的篇章,《詩經(jīng)》也是最為人熟知的,篇章中都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學習這些詩歌,了解背后的歷史背景和詩人所想表達的內(nèi)涵,均可令人感同身受。戰(zhàn)國后期,在南方的楚國產(chǎn)生了一種具有楚文化獨特風采的新詩體——楚辭(騷體),楚辭的奠基人和主要作者屈原,運用這種形式創(chuàng)作了《離騷》、《九歌》、《九章》等不朽詩篇,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詩人。其代表作《離騷》,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為宏偉瑰麗的長篇抒情詩。而提起屈原,就會不得不讓人想起中國節(jié)日——“端午節(jié)”,既可以了解文字,又可體驗傳統(tǒng)節(jié)日,將是一件妙事呀!時間再到唐代,這中國詩歌史上的黃金時代,詩體完備,流派各異,名家輩出,成就卓著。盛唐時期首先出現(xiàn)兩大詩歌流派:一是以王維、孟浩然等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派,多摩山范水,抒寫閑情逸致,風格清新自然;二是以高適、岑參、王昌齡等為代表的邊塞詩派,多寫邊塞風光和軍旅生活,或慷慨悲壯,或雄奇瑰麗。接著李白、杜甫橫空出世,被稱為我國詩歌史上雄視古今的“雙子星座”。“詩仙”李白繼承和發(fā)揚中國詩歌的浪漫主義傳統(tǒng),歌頌祖國大好河山,表現(xiàn)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感情奔放熾烈,風格豪放飄逸。試想如果對外漢語的學生們可以為之所用,對之感興趣,那將會對各自的教學和被教學都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作用。所以語言是最能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特征,讓學習者感受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不同民族的價值觀,歷史,風俗習慣,社會制度等,都可以從語言中獲取信息,找到根據(jù)。簡單的閱讀和接觸,并通過老師進行字面的闡釋和介紹它們的文化內(nèi)涵,使學生可以零距離接觸漢語,使語言真正起到交際的作用。
在現(xiàn)代的教學中,我們通常會用到另一種方式,即使用非語言行為進行文化傳播。非語言行為即目光注視,面部表情,身體語言,聲音特質(zhì)和空間距離。在教學中我們可能無意間都會摻雜著非語言的行為教學,比如用豐富的面部表情解釋詞匯,大幅度的身體動作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內(nèi)容,而這些通常會用在初級教學中。在西方的教學中可以看到諸如此類的方式,當我們借鑒時,也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這種非語言行為可以影響人們對外部刺激的選擇,分類,意義聯(lián)想和解釋。所以當我們可以很好地運用非語言行為進行教學時,學生們會進行更直接的反應(yīng),有利于教學的實施。非語言文化具有文化特性,是社會文化的反映。由于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交際中會出現(xiàn)障礙和問題。中國文化自古以來比較注重集體主義,西方大多數(shù)國家注重的是個人主義,強調(diào)個體。所以在文化教學中,我們必須把不同的文化通過對比的方式,讓學生接受差異,提高跨文化意識。所以有時候我們也會用非語言文化的另一種表現(xiàn)方式,服裝。漢服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是我們的傳統(tǒng)服飾文化之一,在當今社會,更有多處教學運用類似此種形象的方式進行跨文化交際和教學。新聞更有“48名外國留學生河北保定穿漢服拜孔子”諸如此類屢見不鮮,在參與中對中國的古代禮儀和尊師重道的傳統(tǒng)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并且有學生表示愿意把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帶到家鄉(xiāng)教更多的人學習中文,了解中國,這是非語言文化進行交際學習的最好結(jié)果。
因此,在對外漢語的教學領(lǐng)域中,要學習好漢語,就要真正的理解中國文化,在了解中國的歷史,傳統(tǒng),風俗習慣中細致的觀察,通過教學使學生們準確的理解和使用漢語,才是學習的最終目的。但是在教學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xiàn)文化沖突和難以解釋的狀況,為了減少這種問題,身為對外漢語教師,就要提前做好功課和心理上的準備,并且要保證不能與學生們所在的文化進行沖突。在文化教學中,學習者受教育的內(nèi)容一大部分都是取決于教師的準備,這就關(guān)系到每個教師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素養(yǎng),這都是由個人的生活環(huán)境所影響的,雖不可避免的會與自己的經(jīng)歷所關(guān)聯(lián),但要盡量做到以教學為重,學為人師,行為師范為準則。因為要面臨的是來自不同社會,文化,國家,民族,信仰的人群,這就勢必會直接面臨“文化差異”,要學會克服“漢語中心論”以及中國文化優(yōu)越論的干擾,直接做到平等待人,學會尊重對方的價值觀念,信仰體系和地方性知識。這些都關(guān)系到我們最終的對外漢語教學成果。我們在教育內(nèi)容中的取舍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在中國歷史上,有經(jīng)歷巨大文化變革和正處于社會轉(zhuǎn)型的時代,這些內(nèi)容已經(jīng)不適應(yīng)學習者對中國文化的需求了,所以在教學中應(yīng)該適當?shù)姆智逯鞔魏饬窟^后,以主流文化為教育背景,講中國當代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文化教授給學習者。但是當學習者的學習階段提高時,他們會對中國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需求,這時就可以循序漸進的逐步深入講解,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褚一亭.《文化教學的作用》.
[2]黃悅.《跨文化交際中的非言語交際行為研究》.
[3]張秋香.《淺析跨文化交際中的非語言行為》.
[4]瑞文網(wǎng).《中國古典詩詞的發(fā)展歷史簡介》.
[5]以觀復.《對外漢語教師應(yīng)具備的素質(zhì)和能力》.
[6]姚笛.《非漢語環(huán)境下對外漢語教師應(yīng)具備的素質(zhì)和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