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沈陽
摘 要:《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被恩格斯稱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獻”,但對于馬克思完整的“新世界觀”到底是不是第一次出現在《提綱》中,學界存在著分歧,而關于該問題的核心其實就是《提綱》本身所包含的馬克思哲學思想是否存在內在邏輯的問題。經過邏輯層次上的梳理,《提綱》十一條文本以“實踐”為核心概念可分為新唯物主義的提出、運用以及歷史使命三個部分,由此呈現出《提綱》中思想的內在邏輯以及由此延伸出的意義。
關鍵詞: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新唯物主義;哲學革命
一、前言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下稱《提綱》)被恩格斯稱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獻”,但是對于馬克思完整的“新世界觀”到底是不是第一次出現在《提綱》中,學界存在分歧,主要有三種觀點:第一,馬克思“新世界觀”第一次出現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下稱《手稿》),而不是《提綱》。[1]第二,《提綱》是馬克思的成熟著作,揭示了馬克思哲學世界觀的核心概念,即“實踐”。[1]第三,《提綱》是馬克思不成熟的著作,但其揭示了馬克思“新世界觀”的“萌芽”即“實踐哲學”、歷史唯物主義的“萌芽”即“社會關系的總和”。[3]
上述問題的核心其實就是《提綱》本身所包含的思想是否有內在邏輯:如果《提綱》的表述自成一個系統,其核心概念具有明確性、清晰性、邏輯性,一方面可以和前后概念具體作比,得知是否有新概念產生,一方面可以和前后系統整體作比,得知是否有邏輯補強;反之,也就不存在“新世界觀”這種說法了。
綜上,為使討論《提綱》和馬克思其它著作的關系以及其在馬克思哲學思想中的地位的前提得以成立,將《提綱》中的文本作一個由散到聚的梳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新唯物主義的提出
馬克思在第一條中批判了黑格爾和青年黑格爾派的思辨唯心主義、特別是費爾巴哈和一切舊唯物主義,明確提出“‘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新的實踐觀,確立了實踐在社會歷史中的基礎地位,為唯物史觀理論框架的構建奠立了基礎性哲學概念,克服了過去歷史觀割裂歷史與社會實踐內在聯系的根本缺陷。
馬克思認為實踐活動既是一種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也是一種體現人的主體性、主觀能動性的活動。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所以互相排斥,是因為它們都只抓住了人的實踐活動的一個方面,都是片面而不完整的。
在《手稿》中馬克思也指出:“當現實的、肉體的、站在堅實的呈圓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通過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現實的、對象性的本質力量設定為異己的對象時,設定并不是主體;它是對象性的本質力量的主體性,因此這些本質力量的活動也必定是對象性的活動。……因此,并不是它在設定這一行動中從自己的‘純粹的活動轉而創造對象,而是它的對象性的產物僅僅證實了它的對象性活動,證實了它的活動是對象性的自然存在物的活動。”[4]雖然語言沒有《提綱》里那么簡練,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強調了實踐的唯物主義性質,可見實踐觀早有萌芽,最后是在《提綱》中第一次以一個完整、明確的形態出現的。
綜上,馬克思在對于過去理論批判的基礎之上提出了自己以實踐觀點為核心的新唯物主義。
三、新唯物主義的運用
《提綱》的第二條到第九條為以實踐為核心概念的新唯物主義的運用,具體地又可分為五個部分:人的認識問題、人與環境的關系問題、宗教的本質問題、人的本質問題以及社會生活的本質問題。
第二條即馬克思在自己的新唯物主義基礎之上對人的認識的闡釋,解決了認識論層面的真理標準問題。在此馬克思明確指出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有力地回應了康德的不可知論。在認識論方面引入實踐觀是新唯物主義的一大突破,這使得人們具體的一般的生活實踐上升到了整個人類社會革命的實踐,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第三條是馬克思對于人與環境的關系問題的討論,他指出對人起著決定性作用的環境實際上是人實踐的產物,正是人們改變環境的社會歷史實踐決定著人的活動方式和性質。也正是如此,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是相互的,人的改變究其源頭的動力還是在其自身。
第四條和第五條為馬克思在宗教的本質問題上的敘述,同時又是批判費爾巴哈的總綱,說明了宗教感情是社會關系的產物,只有通過實踐對社會進行改造才可以被消滅。費爾巴哈用異化揭穿了神圣形象的世俗秘密,在宗教神學的批判之路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是費爾巴哈“把感性不是看作實踐的、人類感性的活動”,這會帶來宗教感情完全脫離于人本身這一危險的后果,以至于“主要的事情”——在說明宗教的產生之后去消除宗教——無法完成。而之后幾條,正是馬克思對于“人的本質”的進一步的具體闡述。
在第六、七、九、十條中,馬克思科學地闡述了“人的本質”,其中包含三個層次:第一,人的本質在于其社會屬性;第二,人的本質由一切社會關系所決定;第三,人的本質屬于一定的社會形式。這實際上是對于費爾巴哈及其以前的人性論的否定,它指明人性既不是自然屬性、自然關系,也不是理性、意志這類社會意識,而是一種社會存在、社會關系。[5]也相應地,馬克思在后面就談到了社會生活的本質問題。
第八條中,馬克思就解釋了社會生活的本質問題,明確表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人在生產物質生活資料的同時也生產人與人的關系,進而生產人本身和全部社會生活,包括宗教。因此“全部”社會生活都是實踐的。
四、新唯物主義的歷史使命
《提綱》第十一條的內容十分簡短:“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在《提綱》的手稿中,這一條與第十條之間有一橫線,把它與前面十條分割開來。巴加圖利亞認為這表明第十一條是馬克思對自己哲學思想的概括總結[6],筆者對此是贊同的。
但在這里需要注意兩點問題:首先,馬克思的這句話并不是說以往哲學家的研究脫離了實踐,而是指他們在對世界作出自己的解釋之后就結束了自己的工作,要么從理論本身無法得出一個解決方案,要么學者沒有主動給出一個解決方案,對之后的實踐避而不談,于是對于世界的改變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其次,馬克思也從來沒有否認過理論的重要性,一方面馬克思本人在他的一生中其實更多地也是在寫作中度過,一方面他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也寫道:“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7],可見他是承認理論的重要性的。
所以,以“解釋世界”與“改變世界”的對立來標志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其他各種哲學的根本區別,是因為馬克思在革命的意義上改變了“哲學”本身。
西方傳統哲學擁有悠久的理性主義傳統,追求絕對真理,它往往以人類理性名義發揮思想規范和統治作用。因此,其“本質上是一種脫離現實而又統治現實的顛倒的世界觀”,而馬克思給自己提出的歷史任務則是“把這種顛倒的世界觀再顛倒過來,以使人們正視真實的現實世界”。[8]
于是,正因為馬克思哲學不是以“絕對真理”之名去充任規范人的全部思想與行為的“意識形態”,而是從“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出發而展開“意識形態批判”,因而才不再是“解釋世界”的舊哲學,是“改變世界”的新哲學。
五、從內在邏輯看《提綱》之意義
我國大多數學者認為,《提綱》表明馬克思哲學思想所發生的根本性轉折以及人類哲學思想革命變革的實現,標志著“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的創立,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和意義。
而英國肯特大學(University of Kent)歐洲文化與語言學院哲學教授肖恩·塞耶斯(Sean Sayers)教授認為,《提綱》是匆匆寫成的研究綱要,他否定《提綱》的誕生“標志著馬克思的新世界觀的誕生、意味著馬克思的哲學革命的爆發”——這一關于《提綱》的理論意義和歷史地位的評價。他認為,馬克思早期的理論和晚期的理論雖然有所區別,但還是持續發展的,可以說不同,但不能言“斷裂”,是“哲學的進化”而不是“哲學的革命”。[9]
筆者以為,客觀而言《提綱》確實是馬克思本人用來自我學習研究的一份“草稿”式的綱要,在內容方面也并不像其余著作那么詳實,確實不能夠人為地將這份綱要進行過度解讀,但我們仍然不應由此放棄對其的研究與分析。更何況,經過梳理之后我們不難發現《提綱》中確實是存在內在邏輯的,因此對這樣一份不能說是雜亂,又可以完整呈現馬克思的哲學思想的歷史文本,需要也有必要展開研究與探討。
六、結語
通過上述幾個方面的論證,《提綱》中包含的新唯物主義思想確實是具有一定的內在邏輯的。而其內在邏輯又具體地體現在所有思想邏輯由“實踐”這一核心的概念貫穿始終,新唯物主義理論的提出、運用和總結三個方面無不見“實踐”的重要性。由此,在邏輯鏈條之上,也可以更加方便、準確地與其前后期思想進行比較研究。
參考文獻:
[1]侯才.馬克思“新唯物主義”的真正誕生地和秘密——紀念《手稿》寫作170周年[J].哲學動態,2014(8):5-15.
[2]陸劍杰.實踐唯物主義:彰顯馬克思哲學本質的真切之名——兼與王玉樑、劉福森二先生商榷[J].南京社會科學,2012(9):1-10.
[3]劉福森.新世界觀的“綱領”,還是“萌芽”?——對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重新解讀[J].西南大學學報,2016(3):5-11.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李連科.論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J].學術月刊,1981(01).
[6]巴加圖里亞.《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J].馬克思列寧主義研究資料,1984(1):28.
[7]黑格爾法哲學批判.[M].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2009.
[8]孫正聿.怎樣理解馬克思的哲學革命[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03):5-15.
[9]潘惠香.英國馬克思主義學者視域中的《提綱》——肖恩·塞耶斯(Sean Sayers)教授訪談錄[J].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新探索,2013,(00):5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