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啟文



摘 要:自從大學生踴躍參與志愿服務以來,便已成為青年志愿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近幾年大學生志愿者的數量卻在不斷流失,很多高校出現了“招募多,流失快”的情況,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青年志愿者的發展進程。以河南某高校的J志愿協會為研究對象,從中尋找10名較為資深的志愿者作為訪談對象,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五個需要,對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進行研究分析得出大學生的五個服務動機,并根據收集的資料探索得出建立健全基本保障機制、提供專業化的技能培訓、培養志愿者的歸屬感、創新志愿服務多元化、制定以精神激勵為主的激勵機制等對策強化其服務動機。
關鍵詞:大學生志愿者;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志愿動機
20世紀80年代,中國志愿服務事業正式進入起步階段。截至2012年,中國注冊青年志愿者的人數已達3400萬。大學生志愿者作為青年志愿者的主力軍,為中國的志愿服務事業貢獻出重要的力量,無論走到哪里,哪個服務領域,都能見到大學生青春活力的身影。雖然大學生志愿者的數量龐大,仍存在許多不可忽視的問題。近幾年各大高校均出現大學生志愿者“招募多,流失快”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志愿者隊伍的質與量。盡管志愿者隊伍一直有新鮮血液的補充,但是資深志愿者的不斷流失,將嚴重降低志愿服務的質量。因此,研究分析大學生志愿者的內在需求,強化其志愿服務動機,是進一步激發大學生在志愿服務過程中的熱情,提高服務質量的重要途徑。
一、引言
(一)概念界定
1.志愿者
聯合國將志愿者定義為“不以利益、金錢、揚名為目的,而是為了近鄰乃至世界進行貢獻活動者”,指在不為任何物質報酬的情況下,能夠主動承擔社會責任而不關心報酬奉獻個人的時間及精神的人。
當前,雖然我國志愿者數量龐大,但關于志愿服務立法大多都是地方性的,缺少全國性的立法,所以對志愿者的定義也缺乏一個權威的說法。因此不少學者都提出自己的看法。安國啟認為“志愿者是指自愿、不為報酬和收入而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人”。譚建光對志愿者的定義為“是自愿貢獻時間和精力,在不易物質報酬為目的的前提下,為了推動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為國家社會福利事業的完善而提供服務的人”。
筆者認為,所謂“志愿者”,具有自發性,指的是以奉獻自己為基礎地幫助他人、服務社會,并且不以個人的得與失為衡量的人。
2.志愿動機
志愿動機是志愿服務目標激發志愿者參與,推動和維持長期參與志愿活動的內部動力。志愿服務行為是志愿動機的外在表現,每個志愿者志愿服務動機各不相同,而動機影響志愿者志愿服務的參與熱情。
(二)理論依據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將人的需要分為五個方面:1、生理的需要:人類的基本需求與生命的維持;2、安全的需要:身體、生命、經濟與工作的保障;3、感情和歸宿的需要:友誼、愛情與歸屬感;4、尊重的需要:受尊重與肯定;5、自我實現的需要:運用潛能、自我發展與創造價值。這五個方面的需要依次從低級向高級呈金字塔狀發展。生理的需要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只有滿足生理的需要才能談及其他層面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是指人類生存、發展需要的安全、自由、民主、法制的社會環境;感情和歸宿的需要是指人類在生存、發展過程中對親情、友情、愛情、歸宿等方面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是指人類對自我價值的評價以及他人對自己的認可等方面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指人類的審美、創新、成長等方面的需要。馬斯洛認為,人類在不同時期的需要也不盡相同,當低級的需要得到滿足后,才會追求更高級的需要,自始至終,都有一種需要位居核心地位。
(三) 研究方法
定性訪談以及參與式觀察的方法。
(四)研究對象
筆者在確定研究方法后,準備將J志愿協會的10名志愿者作為研究對象。同時,為了提高研究的普遍性和有效性,盡量選擇J志愿協會的社團干部或者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時間較長、次數較多的資深志愿者。筆者通過研究對象了解到,J志愿協會的服務領域包括關愛法律孤兒,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到敬老院探望老人、舊書和舊物的回收與捐贈、維持交通秩序、環保宣傳等。并將受訪者進行如下編碼:
二、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動機分析
(一)生理需求的動機
目前,由政府以及慈善機構提供的志愿服務資金主要流向于具有社會性質的志愿服務組織。由于高校志愿者組織不具備社會性,因此志愿服務資金均由高校提供。然而維持高校的運轉也需要一筆很高的費用,這就導致志愿服務資金不能及時到位或者資金短缺。當出現這種情況時,為了維持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大部分都依靠志愿者自行掏錢。
對于家庭條件富裕的大學生志愿者,只要自行解決的費用不是太過龐大,都表示可以接受;如果是家庭條件一般或者拮據的大學生志愿者,平日里的生活費都是通過兼職掙來的,自行掏錢一次兩次表示可以接受,但是長此以往,便大大減弱志愿者繼續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激情和動力。
志愿者1:“活動經費雖然由學校提供,但是還是會有經費不足或沒有及時到位的情況,很多志愿活動都是經過壓縮經費后才開展的,活動也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我們也盡量和學校協商,希望在經費上能夠得到進一步的幫助。”
志愿者10:“其他費用不太清楚,反正吃飯的錢和坐車的錢大多都是我們自己出的。我覺得吧,這些錢還是應該由協會出,我們總不能做好事還得自己掏錢吧,而且我們的錢也是家里給的,不是自己掙的;還有個別同學沒有向家里要生活費,都是靠平時做家教掙來的生活費。”
志愿者8:“感覺活動資金挺充足的,有時候開展活動都需要去借或租道具,有些道具貌似還不便宜。”
(二)安全需求的動機
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大學生志愿者在選擇活動地點時,會根據服務對象的需要,選擇在室內開展或在室外開展。當活動地點在室內時,志愿者的人身安全系數相對較高,但也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磕磕碰碰。如果活動地點在室外,志愿者的人身安全系數就會大幅度降低。因為室外存在許多不安全因素和不可抗因素,當危險發生時,志愿者的權益很難得到保障,安全便會受到威脅。
志愿者4:“記得有一次,去給孩子做心理疏導,帶他們做活動,在回學校的路上,因為當時身心比較疲憊,過馬路的時候注意力不是太集中,不知道從哪竄出一輛車來,要不是后面的行人叫住了我,后果真的無法想象。”
志愿者9:“也是在開展活動,好像是宣傳關愛兒童什么的,當時在搭帳篷,誰知道帳篷突然倒了,差點兒扎到一名同學的眼睛,幸好他反應快,嚇得他冒了一身冷汗。”
(三)歸屬需求的動機
人是群居動物。自古以來,人都是以群體為單位生活在一起,離開了群體,個體便很難生存下去。個體之所以離不開群體,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個體害怕孤獨,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協作、友好關系。學校為了便于管理各個群體而成立了社團組織,大學生為了滿足歸屬需求加入到社團當中,在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同時,也擁有了屬于自己的生活群體,成員之間互相交流與協作,產生共鳴,相互依靠,體驗群體中關愛、包容、溫暖的情感。
志愿者3:“原本我是一個性格比較內向的人,沒事都是待在宿舍里,哪也不去。加入J志愿協會以后,認識了很多的學長學姐,他們經常帶著我去做志愿活動,教會了我很多東西,現在沒事都經常和社團里的同學一起打球。”
志愿者7:“怎么說呢,剛上大學的時候,去參加志愿活動,也只是單純的做活動,被別人夸贊,笑一笑就過去了。現在雖然大四了,參加活動的次數也少了,但是每次都是真心地想通過自己的行動給別人帶來溫暖,與此同時別人也會給你帶來溫暖,哪怕只是一個微笑,都能讓你感動很久。”
(四)尊重需求的動機
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為了得到某種物質上的回報,而是更側重于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通過自身的努力與付出獲得他人的贊許,能夠很大限度的增強大學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并對其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積極性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根據調查了解,大部分大學生會因為成為志愿者而因此感到自豪,并在幫助服務對象的過程中受到服務對象的感激與贊賞,取得的成績和服務效果會受到老師的肯定、同學的認同、學校的褒獎,自身積極的自我評價,還會有社會媒體的宣傳,志愿者在受到尊重的同時,還可以大大增加志愿者的自豪感。
志愿者2:“之前在網上看過一些新聞,內容大概就是某某某做了什么好事,不僅沒有得到別人的感謝,反而被人誤會了,甚至還受到人身攻擊。其實當志愿者,也有困難的地方,但是當你所做的一切得到別人的肯定的時候,就會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五)自我實現需求的動機
大學生志愿者在參與志愿活動中,扮演著許多不同的角色,無形中就是給大學生提供了一個發揮自我能力和挖掘自身潛力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有點大學生是為了實現某個目標或理想,有的大學生是為了提升自我,歸根結底,都只有一個目的:自我實現。
志愿者5:“大目標沒有,小目標就是希望能和接觸的一個法律孤兒成為知心朋友,能對我敞開心扉。還有就是覺得自己在很多方面得到了提升,有交際方面的、心理方面的等等,見識也開闊了許多。”
志愿者6:“剛開始是被同學慫恿當了志愿者,所以對志愿活動也沒什么想法,缺人的時候就去幫幫忙,就這樣。”
三、強化大學生志愿者動機的對策
(一)建立健全基本保障機制
首先,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資金應該得到保障。志愿服務作為一個公益項目,本身就具有無償性,但這種無償不是一味的無償,主要體現在服務方面的無償,志愿服務活動的籌備以及開展均需要投入一定的資金。除此之外,各級黨政部門及社會層面應該大力支持高校志愿服務活動,制定相關政策并通過各種渠道積極鏈接社會資源,隨時關注高校志愿服務活動的動態與走向。同時高校也要根據學校具體情況,為志愿服務組織提供幫助,不能僅僅依靠學生組織來拉贊助,高校應該成為志愿服務組織堅強有力的后盾。其次,通過完善相關法律,使大學生志愿者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的維護,不被損害。近幾年,我國志愿服務立法得到持續、有效地發展,但仍需進一步明確加強對高校志愿服務的立法,明確其法律性質,確實保障大學生志愿者的合法權利,人身權作為中國公民的基本權利,尤其重要,理應受到保護。
(二)提供專業化的技能培訓
作為一名大學生志愿者,應該是集知識與技能于一身的高素質人才,而不僅僅只是依靠臨陣磨槍,所以,志愿服務組織為大學生志愿者提供專業化的技能培訓,就成為了重中之重。在培訓過程中,要注重志愿者本身的學習和發展, 即長期的志愿者素質培訓和短期加強式的技能培訓。同時加強志愿者的個性化素質培訓,尋求多元化的培訓模式,擴大志愿者的成長空間,為志愿者的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由此使志愿者本身得到大幅度提升。
(三)培養志愿者的歸屬感
大學生加入志愿者組織后,通過積極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中,成員之間相互交流與溝通,新成員向老成員求教,老成員向新成員傳授經驗,如此才能降低陌生感,增強歸屬感,也不會因此覺得志愿服務活動枯燥乏味。對于志愿服務活動較少期間,志愿者組織可以構建一個交流的平臺,增加志愿者們的聯系,也不會導致關系疏遠。例如利用周末時間組織出游活動,志愿者之間做做團體小游戲,既能活躍氣氛,又可以增進志愿者之間的了解。一個團體,只有價值觀和內心需求統一,才會從心理上找到歸屬感和認同感,從而獲得心理上的滿足。
(四)創新志愿服務的多元化
由于志愿服務范圍有限,服務形式單一,導致志愿服務活動對大學生吸引力不高,不能很好地滿足大學生的需求,無法促使更多的大學生加入到志愿者行列中來。因此,志愿服務要根據志愿者的需求和動機,增添更多新穎的、個性化元素,豐富志愿服務的形式,同時擴寬志愿服務領域,利用大學生的專業特長,發揮其潛力,這樣才能達到服務的效果,讓大學生志愿者的熱情堅持下去。
(五)制定以精神激勵為主的激勵機制
大學生志愿者作為一個志愿群體,一直以奉獻自己,幫助他人的方式在服務社會。制定正確的激勵機制,既可以強化大學生志愿者的服務動機,又是對志愿工作的大力支持。大學生既然愿意參與志愿服務,就說明他們不追求物質上的報酬,所以,志愿者組織應該對志愿者定時定點地進行精神上的鼓勵。可以在志愿服務活動結束后,志愿者們以座談會的形式交流經驗、分享意見,并對表現突出的志愿者進行表揚,以此為學習榜樣,共同進步,后期再將先進事跡進行宣傳,既強化激勵,激發其他志愿者的積極性。
四、小結
中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下蓬勃發展,同時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淵源的文化強國,志愿精神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志愿服務活動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一個促進自我、提升自我的過程。人不能僅僅依靠書本知識、理論知識使自身的能力獲得提高,還要將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把理論運用到實際中,在實際中領悟真理,以此來培養和發展自己。許多大學生在志愿服務活動中的感受是:真理來源于實踐。因此,激發大學生的熱情,促使他們踴躍加入志愿者,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有利途徑,同時也有利于大學生在大學期間通過社會實踐實現個人價值,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質,鍛煉基本生活技能,磨煉意志,陶冶情操,充實大學生活,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中。
參考文獻:
[1]譚建光、朱莉玲,珠江三角洲地區志愿服務發展分析,廣東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7(3).
[2]安國啟等編著,志愿行動在中國——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研究,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28.
[3]陳曦主編,大學生志愿服務,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9.
[4]彭遠威,王鈺亮,近十年來我國志愿者研究綜述,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12):40.
[5]周慶華,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動機與問題——對20名資深大學生志愿者的訪談分析[J],北京教育,2013,(10):52-54.
[6]唐杰.,北京公眾參與志愿服務動機研究[J],北京社會科學,2008,(3):57-63.
[7]許慧霞,淺析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動[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
[8]盧雍政,大力推進志愿服務促進社會全面發展[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5(4).
[9]卓彩琴,志愿服務動機的深層分析[J],廣東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7,(3):36-40.
[10]譚建光,凌沖.現代都市志愿者心態分析[J].市政調研,2008.
[11]周惠玉,梁圓圓,安連超,徐祿祿.論高校青年志愿者激勵機制的建立[J].學理論,2014,(24):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