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

摘 要:本文針對于傳統數控銑實訓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引入項目驅動教學法,結合數控銑實訓教學內容闡述實施方法,實踐證明該方法有效提高了學生學習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最終提高了數控銑實訓教學效果。
關鍵字:項目驅動法;數控銑;實訓教學;實踐
一、概述
數控銑實訓是高職數控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技術課,旨在讓學生通過該課程的學習,掌握典型數控銑零件的數控編程、數控銑加工工藝的制定和數控銑床或數控加工中心的操作,是培養數控機床操作、編程及工藝等職業崗位能力的核心課程。目前,絕大部分高職對該課程的教學方法仍然是理論教學與實訓分開進行,導致學生在課堂中對數控機床和加工過程沒有感性認識,無法真正理解教學內容,在對陌生零件制定加工工藝、編程及加工時無從下手,教學效果很不理想。教學過程中主要存在的問題如下:
(一)制定數控銑加工工藝需要學生對毛坯材料、刀具材料、機床性能及加工參數有較深的理解。傳統教學過程主要通過多媒體和板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能較形象的描述零件加工工藝過程和描述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藝過程。但編寫數控銑加工工藝屬于綱領性文件,在加工中起指導性作用,多媒體與板書想結合的方式片面化了教學內容,使得理論教學與實際不符,導致學生無法理解數控銑加工工藝的制定思路。
(二)編寫數控銑加工程序需要學生掌握數控銑編程指令的功能,并根據圖紙選擇合適的功能指令完成零件的編程。傳統教學過程在講解數控銑編程指令和典型圖紙的編程過程中,主要傾向于填鴨式教學,在逐一講解完各項功能指令后再對典型零件進行數控銑編程,學生難以看出前后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往往學了后面,忘記前面,導致學生最終接受的知識缺乏系統性,面對陌生零件的編程則束手無策。
(三)數控銑加工需要學生熟練掌握數控銑床數控操作面板的使用,了解機床各功能部件的組成并能獨立操作數控銑床。傳統教學中,學生操作數控銑床屬于實訓教學,而制定加工工藝和編寫數控加工程序則屬于理論教學,教學過程的不連貫和教學環境的不同,導致學生在數控銑實訓中出現知識脫節現象。
二、項目驅動教學法簡介
項目教學法是以學生自主探索性學習為基礎,根據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任務,并促使學生主動積極完成各項任務的教學方法。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將教學內容分解成不同的子任務,并以項目的形式交給學生,學生以小組的工作方式按實際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完成整個項目。在數控銑加工實訓采用項目式教學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能動性,有效地培養學生團隊協作和問題分析等能力。
三、項目驅動教學法在數控銑實訓教學中的實施
(一)確定項目內容。根據教學大綱、課程目標確定學習領域的各個學習項目。在選擇項目時要貼近企業,要符合數控銑編程和加工的典型工作流程,又要貼近學校現有的設備條件,具有可操作性,將數控銑加工實訓的項目內容分解如表1所示。
(二)項目活動的開展。根據班級學生的組成情況,將學生分成若干項目小組,由組長協同小組成員分析項目任務,成員根據任務提出項目實施方案。小組內對每個方案進行評價,最終決策出一個科學、合理的實施方案,并對方案進行更細致的分解,確定每個成員的工作,直至完成規定向項目為止。以“項目2:簡單平面輪廓類零件的銑削”為例,首先由小組成員都出具一份項目實施方案,再由組長協同小組成員對每一個方案進行細致分析,最終確定簡單平面輪廓類零件的銑削工藝:首先是外/內輪廓及余量的粗加工,留底部余量0.15mm,側邊余量0.3mm;再是精加工底面,保證高度尺寸;最后是精加工側邊,保證外形尺寸。確定好加工工藝后,再由組長組織小組成員編寫加工程序,并通過組內討論完成最終加工程序的編寫。確定加工程序無誤后,由小組成員完成零件的數控銑加工。
(三)項目的評價
項目完成后,教師通過檢查每組項目作品的完成情況對小組進行評價,此外,教師還組織組間互評、組內自評、組內互評,并根據評分結果對各小組進行成績點評。
四、成效分析
通過與往屆的學習成績相比,運用項目驅動教學的數控銑實訓成績明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團隊協作能力明顯增強。首先,項目驅動教學法在相當程度上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生要想完成任務,必須對任務相關的課程內容和知識點有比較全面的了解,所以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更加牢固。其次,通過自行擬定實施方案再與小組成員討論,最后到機床操作,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實際動手的能力。再者,協同學習鍛煉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與技術交流能力。總之,項目驅動教學法打破了困擾數控銑實訓教學的困境,提升了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改善了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孫春石. 數控銑加工實訓課程項目式教學探索[J]. 職業,2012(8):151-152.
[2]黃錦志. 數控銑加工實訓過程中項目式教學法的應用[J]. 現代職業教育,2017(8):56.
[3]李昕 王澤柯. 項目驅動法在塑料模具設計課程教學中的研究與實踐[J]. 黑龍江科技信息,2017(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