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鋮
摘 要:隋《宋永貴墓志》:"洪源括地,與懸米爭深;高峰極天,共云丘比峻。""懸"下一字,拓片清晰作"米"。《中國語文》2011年第3期發表了呂蒙、毛遠明《釋"懸米"》一文(下簡稱呂文),文章認為:文獻中的"懸米"乃"懸水"之誤,由"懸水"的"瀑布"義比喻連綿不斷,源遠流長。然劉傳鴻細考各用例,發現呂文的釋義并不準確。劉傳鴻通過研究分析,最終于《中國語文》2012年第1期發表《也釋“懸米”》一文(下簡稱劉文)。本文通過對比研究兩篇論文及其觀點,討論對“懸米”一詞的看法。
關鍵詞:懸米;《宋永貴墓志》;對比研究
隋《宋永貴墓志》:“洪源括地,與懸米爭深;高峰極天,共云丘比峻。”“懸”下一字,拓片清晰作“米”。
諸多金石著作中可見此詞,多釋“懸米”而未加考辨。據各類詞典查證,都沒有為之立目。各類著錄或照錄原文,置而不論,或注以“不詳”。呂文釋“懸米”當為“懸水”之訛,意指“瀑布”,引申為“連續不斷,源遠流長”之意。劉文釋“懸米”為黃河之源(或代指黃河之水),以突出源水之小。可見兩文對“懸米”一詞的解釋有不同的看法,雖所用材料大致相似,但解釋“懸米”一詞的角度不同,釋義亦也有所不同。
呂文、劉文引用多種考證材料,研究分析從而得出自己的觀點,以下是對兩文所錄的金石、文獻材料的匯總:
懸米:
1.洪源括地,與懸米爭流;高峰極天,共云丘比峻。(隋《宋永貴墓志》)
2.將恐波遷懸米,舟移接漢之川;峰低委粟,澤貿干云之嶠。(唐《韓節墓志》)
3.斜臨委粟之岫,遙瞻懸米之川。(唐《張備夫人李三娘墓志》)
4.摶角之羽,本非控地之姿;懸米之源,自有通乾之量。(唐《元仁師墓志》)
5.王輪遠激,爰始濫觴。竹箭分流,起于懸米。初以挽郎定第,解褐奉朝請。(隋《裴鴻墓志》)
6.機邊問石,即尋懸米之源;廡下陳金,共挹投醪之味。(唐《馬神威墓志》)
7.夫濫觴懸米,翻浮天動地之源;寸株尺孽,擢捎云蔽景之干。豈非積微成大,陟遐自邇。(唐王勃《平臺秘略論十首·幼俊八》)
8.摐金懸米之源,掩河津而點擊;沫赭崦山之嶠,驅日域以雷奔。(唐太宗《伐龜茲詔》)
9.銀河有飄查之浪,金堤苦懸米之憂。(《無夫修堤堰判》)
呂文引用墓志、金石材料與文獻材料,依據文字字形(文字構件的異體和異體字)、表情意相近的句式和考釋詞義等角度來進行考證,推斷“懸米”一詞為“懸水”之訛誤,當為瀑布之意。
呂文單就對“米”一字進行考證,他先考察字形依據。檢漢魏六朝隋唐碑,發現文字構件“水”常寫作“米”。并以“康、慷、黍、黎、漆、暴、隷”七字的小篆為例,加以考證。以文字構件“水”的訛誤反推“米”字當為“水”之訛文。并以其他碑文中“水“一字的誤字——“米”字來支撐自己的觀點。如:
10.以公剖符,綽有余裕,雨灑傳車之水,仁生別扇之前。(唐《楊上及夫人宗氏墓志》)
11.琴瑟配合于韶年,魚水至期于偕老。(唐《薛君妻董夫人墓志》)
這兩例的“水”字,拓片均作“米”。據文意通考,當為誤字。
呂文依據字例分析,認為碑刻中既有構件“水”寫作“米”,又有單字“水”寫作“米”,故認為文獻中的“懸米”為誤,當為“懸水”。呂文又進一步通過文獻調查,從相近的句式中對比分析,認為“懸米”一詞應與水有關,更加確定“懸米”為“懸水”之訛。
劉文亦引用墓志、金石材料與文獻材料,通過引用“對文”的修辭手法對句子內容進行分析,來考證推斷“懸米一詞的內涵,論證著者觀點。著者亦通過對“懸水”一詞的考證,反證呂文觀點存在不妥之處。藉此論證自己的觀點:“懸米”當釋為“黃河之源”,引為源水之小。
“王輪遠激,爰始濫觴。竹箭分流,起于懸米。初以挽郎定第,解褐奉朝請。”一句就采用了對文的修辭手法,劉文釋“王輪遠激”用以描繪江水翻滾奔流,以突出水之大;“濫觴”即特指發端之時僅可浮起酒杯的長江之源。“竹箭”特指奔流迅疾的黃河之水;而作為“竹箭分流”起源的“懸米”,與“濫觴”對應,詞義當相近,都體現源流之小。
而句例8意為在龜茲之地敲擊鑼鼓,發動戰爭。“懸米之源”即代指龜茲,因黃河之源起于西域,而龜茲為西域大國。這可以推測,“懸米”當指黃河。例9呂文未引,劉文分析此句為:“……此句以黃河之‘金堤在漢成帝時潰決的教訓,強調修筑堤堰的重要性,‘懸米在此以黃河之源代指黃河之水。”①文在他的論文中最先通過前后文意考釋“懸米”意指黃河之源,多強調水小。并通過考查一些文獻材料中,認為其可引申為“黃河之水”。這與呂文所提出的觀點不同。
劉文還從“懸水”一詞的釋義來反證呂文釋“懸米”為“懸水”不妥。
“懸水”一詞,可見于《孔子家語·致思》:“有懸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北魏酈道元 《水經注·泗水》:“懸水三十仞,流沫九十里。”,有瀑布之意,其特點是從高處飛瀉而下,水流迅疾,一般水勢較大。這應用于例6、7,似乎不大妥當,若用黃河之源(或代指黃河)來理解,似乎更為貼切。故而“懸米”為“懸水”之訛仍待驗證。
呂文、劉文用一系列的方法來討論“懸米”一詞的真正內涵。因其切入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同。通讀兩篇論文,研究其文章主旨,并對比分析,我更偏向劉傳鴻先生的推斷。
從“懸米”所出現的文獻材料中看,其首見于隋,唐代(尤其是初唐)用例比較多,隋《裴鴻墓志》、《宋永貴墓志》、以及唐初唐太宗《代龜茲詔》是最初的三個用例,劉文對此提出自己的觀點以反駁呂文:“無論是句式,還是意義的側重點,都不相同。依呂文所說,‘懸米在意義上‘不知所云,很難理解一個不知所云的詞會在完全不同的句式中被延用,特別是還出現在皇帝的詔書里。”②帝詔書作為一個極其重要的官方文書,為更好的下達指令,文書應該仔細地審之又審之,訛字這一情況應當比較少見。因此,呂文認為“懸米”為“懸水”之訛,似有不妥。
通過對比研究兩篇論文的觀點可以看出,劉文是在呂文的基礎上轉換思維,從另一個角度對“懸米”一詞新解。他從新的視角來分析“懸米”,結合“懸米”一詞的上下行文,引用“對文”的修辭手法來論證“懸米”在文獻材料中的內涵與意義,以支撐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對文是修辭學中的一種修辭手法,指意義相反或關聯的詞句相對成文,可辨析詞義,考定文字,能夠為我們推測“懸米”一詞,提供一定的依據和作用。
劉文在文章最后提出了一個推測:他引用《爾雅·釋水》:“河出昆侖虛,色白。”郭璞注:“昆侖,山名;虛,山下基也,言河源出于昆侖山下之基,其初纖微,源高激湊,故水色白也。”推測“懸米”當為黃河之源水流的狀態。這一說法是通過喻指,認為“懸米”一詞為描寫水流之態,通過對這種形狀的描寫喻指黃河之水的源頭。這種描寫手法,在古代詩文中也是比較常見的。這一推測或許大膽,但也不乏是一種新穎的想法,雖沒有充實的材料支撐,但仍能給我們思考研究某一字詞的內涵與意義提供一個新的思考角度。
呂文與劉文對“懸米”不同角度的釋義,亦能啟發我們從不同的角度與方法來研究、探索字詞的內涵與意義。這種多角度的研究分析方法,以及不同觀點的碰撞,使得學術研究不斷地向前發展與進步。也能為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帶來更多的啟發與思考。
注釋:
①劉傳鴻:也釋“懸米”,《中國語文》2012年第1期.
②劉傳鴻:也釋“懸米”,《中國語文》2012年第1期.
參考文獻:
[1]呂蒙,遠明.釋"懸米",中國語文2011年第3期.
[2]劉傳鴻.也釋“懸米”,中國語文2012年第1期.
[3]齊佩瑢.訓詁學概論,中華書局2004年版.
[4][東漢]許慎撰.說文解字,中華書局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