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壯
摘 要:敘事舞蹈是利用肢體語言來塑造人物、表達情感、闡述思想,而這既有賴于舞者動作技巧、舞姿形態的展示,也需要立體與平面構圖設計與表現,由此才能增強舞蹈作品敘事與傳情效果?;诖耍恼聦⒔Y合東北師范大學舞蹈作品《羚羊的外套》、《漢宮秋月》、《中國媽媽》,在簡要介紹敘事舞蹈“立體”與“平面”構圖特征的基礎上,系統闡述其構圖的藝術效果與基本方法,由此深化對敘事舞蹈溝通的認識,為更好地編創、訓練、表演敘事舞蹈奠定基礎。
關鍵詞:敘事舞蹈;構圖特征;藝術效果;構圖方式
舞蹈構圖是舞者在特定的時空環境中,與舞伴、道具在平面舞臺或者是立體空間中所組成的圖形化樣式。從早期舞蹈中的“連臂舞動”,到傳統舞蹈對秩序、平衡、整齊構圖方式的追求,及至當下通過個性化、技法堆砌、元素組合的“軀體意象”來創造重復、固定、獨特的圖形演示,敘事與審美的表現愈發突顯出編創、處理舞蹈構圖的重要性。
一、敘事舞蹈立體與平面構圖解讀
(一)舞蹈立體構圖特征
舞蹈立體構圖是指舞者向立體空間中延伸,通過個人肢體的擴張或者是群體的變化與組合,由此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立體空間感的隊形隊列、圖形圖案效果,借此形成構圖的視覺美感,傳達潛在的敘事內容。群舞《羚羊的外套》采用擬人化的手段,將羚羊無憂無慮的生活與慘遭屠戮的遭遇進行對比,以激發人們憐憫、保護羚羊的意識和行為。舞蹈一開始便是三人一組分散在舞臺上,最前面的是羊王、羊后、小羊一家三口,小羊一人跪在地上,羊王和羊后站在其左右,向同一方向扭動身體,由上到下,再由下到上,在立體空間中,形成波浪式的翻滾,配合以流暢的雙臂波動、歡快的表情,營造出歡快愉悅的情境氛圍,展現了羚羊無憂無慮生活的場景。這種空間構圖具有華麗、多變、炫彩、強表現力的特征,被廣泛應用于群舞之中,衍生出或抽象、或具象的圖案效果,以增強舞蹈視覺、表意、傳情效果。
(二)舞蹈平面構圖特征
舞蹈主要是在平面舞臺中進行表演的,通過位置組合、身體組合、運動軌跡、隊列隊形變化,由此形成了各種平面構圖效果,是舞蹈構圖中最主要、最常見的一類構圖方式。舞蹈平面構圖還可以分為規則性和不規則性兩種,前者按照一定的動作、隊形規律所構成的圖形效果,后者則是沒有規律性動作、隊形所形成的圖形效果,以迎合不同情境下敘事、傳情、達意的需要。群舞《中國媽媽》描述了一群慘遭日本侵略者蹂躪的中國婦女,出于無私的母愛,收養日本女孩,并最終將其送回日本的故事。舞蹈一開始,便是在昏暗的燈光下,一群衣衫襤褸的中國婦女,在一位女性舞者的帶領下,按照“一、二、三····”的形式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方陣,從舞臺2點向6點發出憤怒的神情,配合以有規律的上下起伏屈伸運動,傳達出其悲慘而又堅毅的形象,隨后又將6點方向的敵人切換到1點,在靜態舞姿與動態表演、點狀存在與面狀運動、直線行進與面狀表演之間的組合與切換,形成一系列無規律的構圖效果,進一步強化了衣衫襤褸的中國婦女所具有的堅毅性格,為接下來無私收養日本小女孩奠定基礎。
二、敘事舞蹈構圖的藝術效果
(一)創造視覺美感
敘事舞蹈歸根結底在于通過肢體動作、舞姿形態、舞美情境來傳情達意,給觀眾帶來最直觀、最突出的認知便是對技巧性、構圖性、情境性的審美體驗?!皹媹D”作為舞蹈視覺表現的重要內容之一,首先能夠創造良好的視覺美感,在立體、平面兩個空間中,給人以或規律性、或隨意性的構圖審美體驗。諸如《羚羊的外套》中,舞者三人一組,進行隨意性的表演,里面融入了大量跳、轉、翻的動作,在自由、飽滿、多變的構圖之中,給人以技巧鮮明、情感熱烈的審美感受,尤其是兩位舞者曲身,一位舞者跪在其身上,而其它舞者在其周圍形成一個半圓,朝著同一方向搖頭晃腦,活潑生動,十分可愛、唯美。群舞《雞毛信》中,舞蹈一開始便是一群衣衫襤褸的青年男女,在昏暗的舞臺燈光下,從右向左排成一個“帶狀”方陣,舉著手,迎光緩慢而行,猶如一群被俘虜的群眾,被指使著向前行走,極度壓抑、沉重,而大面積黑色背景、帶狀方陣、微弱的燈光,也形成了獨特的構圖美感。
(二)塑造角色性格
敘事舞蹈的突出特征是利用性格鮮明的“角色”來串連故事內容,因此塑造角色性格既是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展現故事主題、傳達情感思想的重要手段。舞蹈構圖作為舞蹈表現形式,通過對動作舞姿、角色位置、配合方式、運動軌跡的宏觀調度,也發揮著塑造角色性格、突顯角色形象的作用。女子群舞《中國媽媽》中,按照“一、二、三····”的形式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三角隊形,配合以有規律的上下起伏屈伸運動,衣衫襤褸的形象展現了其悲慘遭遇,而富有沖擊力的隊形、節奏感強烈的動作、堅毅的表情,充分展現了其對于侵略者的仇恨和不屈壓迫的精神,為接下來從仇恨、接納、收留、養育到送歸日本小女孩的心理、情感變化做好鋪墊。群舞《雞毛信》中,舞者始終排成一個方陣,前面的人交替舉著手,而背后的舞者則傳遞雞毛信,動作伶俐,目光堅毅,與舉手時的形象構成鮮明反差,充分展現了其在敵人統治下,一面迷惑敵人,一面從事斗爭的形象特征。
(三)強化敘事主題
強化主題是訓練和表演敘事舞蹈的核心目標之一,而這有賴于各方面舞蹈元素綜合作用,舞蹈構圖則在此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舞蹈《羚羊的外套》開篇三人舞,淋漓盡致地展現了羚羊王夫婦舔犢之情,懷孕羚羊的“捧腹舞”,隨后而來的“四小羚羊舞”,所組合而成的方陣隊形、線狀隊形充分展現了其無憂無慮、機警可愛的形象,成為該敘事舞蹈的一個子主題,隨后一聲槍響,開啟了舞蹈另一主題的表達,羚羊或躲避,或抵抗,都無濟于事,幾只被“剝了皮”的羚羊置于舞臺左側,制成的羚羊外套被放在右左至右的傳送帶上,其用盡全力也無法拿回自己的皮毛。這與前面的主題形成鮮明對比,充分展現了無憂無慮羚羊,面對獵人槍口之后的悲慘遭遇,而最后羚羊王將寶座傳給小羚羊,羊群向其膜拜,一上一下的立體構圖,暗示著羊群生命循環不息,從而升華了舞蹈主題,刻畫了遵循“真、善、美”自然法則的中心思想。
三、敘事舞蹈構圖編創方式
敘事舞蹈主要涉及到立體與平面兩大類構圖形式,每一類按照舞者分布、圖形樣式、藝術效果又可以分為諸多不同的類別,這既充實了舞蹈編創方式,增強舞蹈構圖表現力,但也大大提升了構圖設計與表現的難度。
結合個人經驗,敘事舞蹈構圖編創工作首先要立足于舞蹈主題、核心思想、藝術風格、審美特征,發揮其創造視覺美感、塑造角色性格、強化敘事主題三個方面的藝術價值,將此作為選擇、編創、處理、表現舞蹈構圖的核心依據,以增強舞蹈構圖對于敘事舞蹈情感思想載體、視覺美感表現方面的效果。這由此能夠從宏觀上簡單、粗略地確定敘事舞蹈在特定環節、片段中的構圖形式。
其次,敘事舞蹈構圖編創過程中要注重對比效果,在“虛”與“實”之中,來闡述故事內容,展現故事主題,刻畫故事思想,諸如《雞毛信》中的虛實對比十分明顯,直觀上來說,舉手的舞者與傳遞雞毛信的舞者構成了鮮明對比,而從更深層次的角度來說,面對敵人是僵硬、痛苦的神情,與傳遞雞毛信過程中堅毅、自信的神情,構成了心理、情感層面的對比,借此既展現了其在敵人統治下被逼“投降”的無奈,也反映了其追求自由、堅持斗爭、反抗壓迫的真實情感與心理。群舞《中國媽媽》中,當看到日本小女孩的那一刻,眾人十分詫異,并因對日本侵略者長期仇恨心理,而對小女孩抱有極大的敵意、憎惡,當眾人都極力避開小女孩的時候,一位中國媽媽卻似乎對小女孩產生了憐憫之心,從而在點與面的舞臺構圖之中,暗示了中國媽媽的大愛心理,隨后逐步過渡到眾人圍在小女孩身旁,喜愛小女孩并最終收養小女孩。這由此既在隊列隊形上形成了視覺層面的對比效果,也在角色情感上形成了前后差異,以展現其豐富的、人性化的情感形式,最終由普眾化、通俗性的情感上升到“大愛”層面。這恰恰是上文提到的舞蹈構圖要展現、強化舞蹈主題的編創與表演理念。
第三,敘事舞蹈構圖是解放時間和空間概念的約束,突破視覺范圍,打破常規比例關系,為觀眾呈現出統籌不同舞蹈元素、具有一定思想與情感的視覺形式效果。這要求敘事舞蹈構圖首先要體現“移天縮地”的特點,也即是在表達寫意性理念過程中,將構圖重心轉移到個人內心之中,深刻地展現敘事舞蹈主題,并增強立體、平面空間中圖形形態的個性化、藝術性特色,諸如舞蹈《羚羊的外套》,十分注重將自然背景與角色活動融為一體,無憂無慮的羚羊在綠色情境的草原上,或蹦跳,或嬉戲,或舞動,“物”與“景”構成了一幅無憂無慮的歡樂世界,整體后區域的普通“羚羊群”,與前面局部區域的“羚羊王三口之家”,又突顯出了各個角色的主次地位,為接下來故事的鋪陳做了“引子”。敘事舞蹈構圖還要善于表達“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在舞蹈構圖中融入虛、實、真、假、大、小、露、藏等的技法,促使舞蹈構圖中的動作技巧、舞姿形態、所處位置、運動軌跡、隊列隊形、圖形樣式在高下相補、前后相隨、形式與內涵互襯過程中,增強敘事舞蹈構圖的視覺美感表現力與情感思想傳達效果。這要求編導能夠進一步細化舞蹈構圖元素,精準解讀各元素之間關系,從“外景”與“內象”兩個層面,統籌、處理各個元素,以提升構圖編創質量。
總體來說,敘事舞蹈中的構圖分為立體和平面兩大類,每一類又可以細化為諸多不同的構圖技巧和樣式,發揮著創造視覺美感、塑造角色性格、強化敘事主題三個方面的藝術效果。編導在設計舞蹈構圖過程中,一定要立足于敘事舞蹈形式與內涵特征,結合構圖三大藝術效果,注重虛、實對比性,體現“移天縮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特點,由此呈現出富有高水平、豐富性藝術價值的敘事舞蹈構圖樣式。
參考文獻:
[1]劉煉.舞蹈敘事學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年2月版.
[2]吳昊.舞蹈形象思維在舞蹈創作與編排中的作用[J].音樂時空,2015(12).
[3]劉璐.有意味的形式——走出舞蹈拙于敘事的藩籬[J].文藝爭鳴,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