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君 劉宇
摘 要: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廣闊背景下,鄧小平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當代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創立了具有中國特和的社會卞義理論一一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的核心理念是發展,從一定意義上說,鄧小平理論就是關于中國發展的理論。從鄧小平發展觀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來看,鄧小平發展觀對中國的現代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是中國現代化新起航。
關鍵詞:發展;鄧小平的發展觀;現代化
一、鄧小平的發展觀的主要內容
鄧小平發展觀有著豐富的內涵,為馬克思主義發展觀增添了新的內容,是一個層層遞進、步步推進的科學的完整的科學思想體系。
在發展階段上,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的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制訂規劃。”在發展道路上,中國走什么樣的發展道路,這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個根本性、全局性的問題。鄧小平認為,在中國搞社會主義,這是一個不容置疑的問題。但是,在人口眾多、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中國怎樣搞社會主義,怎樣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是馬克思發展史上的新課題。在發展戰略上,鄧小平提出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三步走”戰略的提出,中國經濟發展戰略體系經過不同時期的調整、轉變和發展,最終確立和完善起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取得了偉大的歷史性成就。人類已經進入21世紀,中國經濟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世界經濟也面臨著新的調整,我們必須要確定新的戰略。但是我們應該看到,鄧小平的“三步走”戰略把我們的發展建立在了切實可行的理性基礎之上。 在發展動力上,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和科學技術發展動力論是他思考社會主義發展動力問題的邏輯結論。這一理論不僅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十發展動力的思想,而且對發展我國的科學技術和教育的進步具有重大指導意義。我國的改革和開放是結合在一起的,鄧小平強調對內堅持改革的同時,必須堅持對外開放,要善十借鑒別國的優秀文化成果來促進本國的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這一論述明確回答和解決了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動力問題。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過去,只講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動力,沒有講還要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不完全,應該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兩個講全了。”改革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教育的進步是我國經濟社會大發展的關鍵性推動力量。鄧小平說得很明確:“經濟發展得快一點,必須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近一二十年來,世界科學技術發展得多快啊!高科技領域的一個突破,帶動一批產業的發展。我們自己這幾年,離開科學技術能增長這么快嗎?要提倡科學,靠科學才有希一望。”
二、鄧小平的發展觀對中國現代化的意義
1978 年12 月,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會議決定把全黨工作的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標志著中國進入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1979 年,鄧小平鮮明地提出:“我們當前以及今后相當長一個歷史時期的主要任務是什么?一句話,就是搞現代化建設。能否實現四個現代化,決定著我們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命運。” 1980 年,鄧小平強調:“搞四個現代化建設這個總任務,我們是定下來了,決不允許再分散精力”,“除了爆發大規模戰爭外,就要始終如一地、貫徹始終地搞這件事,一切圍繞著這件事,不受任何干擾。”從1980 年到1990 年,我國先后制定和實施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六個和第七個“五年計劃”,我國實現了從溫飽向建設小康社會的邁進。鄧小平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開辟者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者,開創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
三、現代化——當代中國實現發展的必由之路
現代化是一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演變的歷史過程。中國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是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和社會關系高度完善兩者相統一的社會進步事業。實現這一偉大任務,是當代中國面臨的重大歷史課題,也是中國實現國家騰飛的必由之路。
首先,只有現代化才能使中國免于落后挨打。1963年9月,毛澤東在修改《關于工業發展問題(初稿)》指出:“我國從19世紀40年代起,到20世紀40年代中期,共計105年時間,全世界幾乎一切大中小帝國主義國家都侵略過我國,都打過我們,除了最后一次,即抗日戰爭,由于國內外各種原因以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告終以外,沒有一次戰爭不是以我國失敗、簽訂喪權辱國條約而告終。其原因:一是社會制度腐敗,二是經濟技術落后。其次,走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中國的現代化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現代科學成就,認真分析我國的社會歷史與現狀,切實掌握我國國情,并在此基礎上制定出一條中國式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最后,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由革命向建設的轉變。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毛澤東適時地提出黨的工作重心由己往的革命轉移到建設和技術革命上來,向自然界開戰,發展經濟,發展文化。但實現這一轉變并非一帆風順,而是經歷了一個曲折過程,付出了極為沉重的代價的。而且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歷史階段。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給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契機,開辟了廣闊的前景。從此,以毛澤東、鄧小平等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了長期的艱辛的探索,取得了輝煌成績,作出了重要貢獻,實現了中國現代化的新起航。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