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盎然

摘 要:網絡是信息發布、傳輸、接收、共享的交流使用工具。智能化信息化社會的發展,讓青年逐漸成為網絡的主體。青年的網絡觀與網絡世界的交接、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四十二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指出,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02億,上半年新增網民2968萬人,較2017年末增長3.8%,互聯網普及率達57.7%;手機網民規模達7.88億,網民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比例高達98.3%。報告稱,我國網民以青少年、青年和中年群體為主。截至今年6月,10歲至39歲群體占總體網民的70.8%。其中20歲至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達27.9%。青年的網絡觀與青年的網絡行為、青年的網絡自我教育、網絡管理、網絡文化以及網絡輿論引導息息相關。
關鍵詞:青年;網絡觀;網絡文化
一、青年的網絡觀
(一)青年的網絡行為
搜狗輸入法大數據團隊聯合共青團中央發布了《中國青年網民網絡行為報告 (2016-2017)》(以下簡稱《報告》)。《報告》以搜狗輸入行為大數據為基礎,以中國青年網民中的抽樣用戶為數據樣本,對過去一年里我國青年網民的信息生產生活習慣進行了統計分析。從青年上網的時間、行為習慣、平臺偏好、網絡愛好等做了詳細的說明。
圖 《中國青年網民網絡行為報告 (2016-2017)》
青年網絡行為具有個性化、自由化、興趣化、情感化的特點。面對形形色色的網絡沖擊,網絡行為的失范不可避免且不斷萌芽。青年在網絡負能量不斷危害社會的網絡形態中,主動或被動地充當了不良信息“轉發”、“點贊”的幫兇。在價值觀歪曲的“網絡場域”,越來越多價值觀不明朗的青年正深受影響。
(二)青年的網絡自我教育
在信息不斷充斥和變更的網絡時代,青年在被動接受信息的同時,不斷加強自我教育十分必要。《中國青年網民網絡行為報告 (2016-2017)》中對青年網民網絡行為進行了大數據的統計和分析。行為模式大多是青年的自主選擇,青年用戶形象是青年主動建設形成的。青年的網絡教育是青年在網絡行為中識別自我身份,鑒別優質信息能力的關鍵,是網絡信息內化的過程。網絡觀在網絡自我教育中有著雙重角色,它是指導網絡自我教育的前提和自我教育的主觀引導,同時網絡自我教育是網絡觀的形成條件。
(三)網絡管理
長時間處于網絡世界中,對于青年尤其是青少年,會產生難以擺脫和無法自我控制的行為、心理狀態。據調查,青少年“互聯網成癮綜合征”的比例高達14%。網癮使青少年對網絡產生了強烈欲望,突然停止或減少使用網絡時,出現煩躁、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等,形成了精神、行為障礙,身心健康受到嚴重地損害。這里的網絡管理有雙重范疇:青年如何合理安排上網時間、如何利用網絡正確使用工具,如何在網絡充當正能量角色,這是形成網絡觀的關鍵;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充當著第三方管理角色,通過各個資源的綜合協調,對青年的網絡行為進行監視、分析、評價、控制等,進而滿足青年網絡需求、去除不良網絡詬病,實現對青年的網絡管理。
(四)網絡文化
中國青年網民報告指出,青年網民普遍熱愛吐槽、追求個性的釋放,其中對二次元文化情有獨鐘。青年群體因其自身的特點,在網絡世界逐漸形成屬于青年的“網絡文化”。在“粉絲社交”、“熱點關注”、“轉發聲援”等方面形成青年獨特的文化氛圍。如在“粉絲社交”中,從情感資本的代入到偶像畫像的繪制,從“粉絲社群”建立到文化生態圈的發展,青年群體發揮了重要作用。青年網絡觀在網絡文化中是一種體現和價值,青年網絡觀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網絡文化的方向。
二、青年網絡觀與網絡輿論
(一)網絡輿論
網絡輿論是網民以網絡為平臺,通過網絡語言或其他方式對某些公共事務發表意見的特殊輿論形式,是統一和一致性意見的總結。基于網絡的基礎之上,網絡輿論有著區別于一般輿論的特點:具有網絡的即時性、時間反饋的快速性、網絡空間的無限性、傳播共享的自由性。
(二)網絡輿論中的青年網絡觀認可
網絡輿論是網絡傳播的一部分,是青年可以發表觀點、傳播情感的途徑。在輿論的形成和發展中,青年可以獲得文化渲染、價值認同、意識表現。它是一種隱藏的功能,卻支配著青年的網絡觀,這一點在輿論傳播中體現得十分透徹。如微博賬號“共青團中央”的粉絲已達699萬,每日閱讀數可達到100萬+,每日互動數可達到4.3萬。“共青團中央”通過正能量信息的轉發制作,正面輿論的傳播引導,在獲得關注和點贊的同時,對青年的網絡觀、價值觀的形成具有十分積極的影響。
(三)網絡觀的誤區
負面網絡輿論盛行,借助于網絡肆意炒作,放大的熱點問題和敏感事件以及傳播者錯誤的價值觀,侵蝕著青年的思想和網絡觀,進而影響他們的網絡行為和思維方式。青年網民“雙標”情況普遍,容易對某種現象的判斷存在模棱兩可的態度。青年在負面輿論的左右下,自我價值無法表達或被誤導,網絡觀逐漸形成誤區。如今流行的直播現象、粉絲廣場等,不健康的言論發表、行為表演頻頻發生。
三、如何加強青年網絡觀引導
(一)陣地戰略式
政府的相關網絡職能部門要加強對網絡陣地的宏觀戰略布局和引導,積極創造出創新、豐富、健康的網絡產品,加強主流思想和傳統文化的內容輸出,迎合中國青年的發展、訴求、興趣和精神。同時要加強對現有媒體平臺的管理和監控,在設備、內容制作、文化傳播方面,掌握陣地主動權。
(二)平臺植入式
通過主流媒體和青年感興趣的網絡平臺,如微博、微信、貼吧、視頻網站等。積極主動植入正能量輿論、話題。這要求平臺首先認清責任,認識到主流媒體、網絡平臺在網絡輿論中的作用。媒體平臺不僅僅是盈利的機構,要成為網民服務的綠色通道,網絡社會的凈化空間,青年網民網絡觀的展示場域。媒體平臺離不開法律法規的監管,更需要自律。
(三)意見領袖式
具有話語權的自媒體、網絡紅人、大V、青年偶像等意見領袖,對于青年網絡觀形成有推動作用。在重要節慶日,如建軍節、國慶節等,號召力強的偶像轉發,第一時間影響青年粉絲轉發點贊。同時,越來越多的青年網民轉入UGC,通過平臺自創內容,將自我價值代入。通過層層信息共享,越來越多的青年加入其中,增加了信息的病毒式傳播,青年也獲得了意識和情感的體現。作為意見領袖,應不斷加強自我約束,成為正確引導輿論的先行者。
參考文獻:
[1]CNNIC第四十二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2]《中國青年網民網絡行為報告 (2016-2017)》.
[3]田華.青少年如何自我管理,正確利用網絡[J].教育界·上旬,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