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明
摘 要:隨著十九大的順利召開,生態文明建設被正式提出,作為建設美麗中國重要的一項指導內容,順應現階段國家發展的實際需要。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關乎民生福祉,隨著國家經濟的不斷發展,生態環境問題也日益凸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新時期社會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在現階段發展中受到廣泛關注的同時也逐漸暴露出發展中的各項問題,尋求有效的發展之路也是目前工作中亟待解決的一項內容。為此,本文主要針對新時代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路徑展開深入研究,希望對生態文明建設發揮出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新時代;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路徑;社會主義
生態環境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逐漸顯現出弊端,針對存在的生態問題不容忽視,生態文明建設也一直是我黨工作中特別重視的一項內容。在十九大順利召開以后,在習近平總書記思想的引領之下,民族未來的發展方向需要更加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為建設出美麗中國而奮斗,這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同時也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要求,因此不容忽視。
一、在制度化以及法治化的社會發展中融入生態文明建設
在現階段,將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發展應用于社會發展的實際當中,需要對相關體制加以改革深化,同時能夠將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內容與法治化發展趨勢以及制度化發展內容相接軌。為恢復綠水青山的本來面貌,需要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黨和國家工作開展中的重心,圍繞社會主義具體的制度實現自然資源的保護以及利用。為發展提供充足的動力,在此基礎之上實現制度的創新,同時能夠順應當前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抓緊實現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客觀引領之下,將生態文明建設提上日程[1]。生態文明建設在大力發展的同時,需要以法制作為根本的保障,在法制的監管之下,對自然資源實現合理化的使用,并能夠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制監管,建立和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在國家生態文明相關制度的建設方面,落實具體的生態文明建設行為,根據生態文明建設的實際需要進行示范區的建立,并能夠針對循環經濟發展的各項需要,遵循環境基礎的客觀規律,大力發展環保型產業,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實施,并保障土壤以及水土等各項生態環境,推動農村生態環境的建設發展,做到農業的清潔無污染發展,大力推進建設美麗型鄉村[2]。
二、倡導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理念
我國在全球經濟以及生態保護的建設中都占據著領導性地位。在長期的實踐發展中,我國逐漸探尋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有效路徑。以可持續發展作為內在動力,在此基礎上應用創新制度,將綠色發展貫穿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始終,同時增進經濟增長。在與其他國家大力合作的基礎之上,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國家發展的名片為各國生態建設提供表率。在資源生態環境建設的同時,實現對能源消耗的控制,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開展需要從源頭上進行,在注重發展質量的同時能夠增進經濟發展效益,在生態文明建設發展之路中應當不斷加以探索,實現生態的綠色、循環以及低碳發展,在國際舞臺上加強對話交流協作,以此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全方位、多角度發展[3]。農業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第一產業,生態文明建設需要逐漸重視起農業發展的客觀影響,為此需要建立起完善的農業發展機制,并能夠結合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具體要求,實現綠色種植技術的大力應用,并逐漸做好農業生產防污染,順應社會發展的客觀形勢進行農業供給側改革,完善市場機制的優化配置,并對資源加以合理有效的利用,從而建立起綠水青山的美麗中國。將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逐漸融入進資源配置的諸多方面,在提升各地區資源利用率的同時并能夠確保節能環保理念發展的客觀需要,平衡生態文明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4]。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社會發展需要將可持續的發展理念深入貫徹下來,構建起良好的生態環境,為社會發展構建長遠的規劃,同時能夠根據我黨具體規劃的重要指示,大力發展科技的影響力,并實現科技改變世界的創新意識,將低碳能源發展體系逐漸確定下來,從而為社會發展做出卓越的貢獻。
三、使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國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迄今為止,發展所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在新時期,結合十九大的具體指示,全黨上下一致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同時向社會主義強國建設目標奮勇向前,是目前國家發展的主要目標。在最初期解決國民的溫飽問題到初步建設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我黨的正確領導之下,國民生產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對于物質的要求也逐漸上升至精神層面的需求,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也由原本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逐漸向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過渡,社會在不斷發展進步的同時,也使得廣大人民向環境的索取不斷增多,在加重環境發展壓力的同時也使得生態文明建設問題迫在眉睫,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漸凸顯,然而環境問題的頻發也使得國家發展中需要逐漸反思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內涵[5]。作為國家發展中重要的一部分,生態環境保護需要從當下加以實施,這是一項十分漫長的過程,所起到的生態文明建設效果也是長期的,因此想要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生態文明建設成果,需要將環境督查力度不斷加以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內容需要落實于改革發展的實際當中,使人民群眾能夠感知到生態文明建設的最新成果[6]。
生態文明體制建設需要明確意識到生態環境建設中的短板,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需要具有針對性,這項工程是長遠的,同時也是艱巨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生態文明建設想要實現總體改善的發展目標,更需要全黨上下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生態文明建設工程不可懈怠,以此實現其自身在社會主義事業發展中的重要性指引,從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以及進步。
四、結束語
現階段,我國在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同時也逐漸重視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在十九大順利召開之際,五位一體的戰略布局明確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作為目前我黨工作開展的重中之重,是順應美麗中國建設的客觀需要,同時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全黨上下需要合心一致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同時使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生態文明建設成果,以此推進國家的發展以及進步。
參考文獻:
[1]李忠,劉崢延.2018:開啟生態文明建設新時代[J].中國經貿導刊(理論版), 2018(2).
[2]韓曉慧.關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若干思考[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17(6):40-46.
[3]榮開明.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略論習近平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論述[J].學習論壇, 2017(1):5-9.
[4]羅文東, 張曼.綠色發展:開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 2016(2):25-30.
[5]莫紀宏.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法治思想的特征[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2):22-28.
[6]左雪松, 夏道玉.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的道路特質、理論品質與制度實質[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5):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