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 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在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目前,針對我國的發展現狀來將,創新型發展戰略是我國今后發展的重要戰略舉向,它不僅可以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給人民帶來更美好的生活,也可以增強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對于我國今后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人才和知識使創新型發展戰略的重要因素和載體。自主知識產權的發展與規劃是創新型發展戰略實施的有效保障。
關鍵詞:技術創新;創新型人才;知識產權
一、實施知識創新型發展戰略的必然性
(一)轉變發展動力
對于我們國家來講,改革開放已經40年了,我們國家一直走的是市場經濟的發展道路,政府做主導。這種市場經濟發展道路一直實施的是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就是靠投入更多的資源,廉價的勞動力,更多的資金注入等,使我國的經濟也在快速增長。這種增長即是物質的發展模式發展到今天,雖然給社會帶來了很多的財富,但是卻不能使經濟健康良好持續的發展下去,甚至已經威脅到了人類生存。資源的匱乏,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幾近無法生存的困境,我國之前實施南水北調的大工程,就是因為水資源的匱乏,以及由于簡單簡陋的工業設備和施工方案,各地水資源遭到了嚴重的污染,使我們需要投入更多的物力,人力,精力在治理粗放經濟模式帶來的嚴重后果。另外,耕地的減少,自然物種的滅亡,氣候的惡變等,使我們國家的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我們的粗放型的發展模式,既重投入,又重產出,既重增長,又重質量。黨和國家審時度勢,提出了走創新型發展戰略。通過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通過培養創新型人才,通過人才通過技術創新來推動發展的轉變。使發展走向精,高的模式上來。
(二)增強國際競爭力
當今世界發展的格局不斷被刷新,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愈加激烈。發展的進步,人類的文明。使得各國都越來越重視自身的發展,一些國家甚至不惜以犧牲他國的利益為代價來維護自己國家的發展。另外各國之間展開了資源掠奪戰,石油、燃氣、等之間的爭奪甚至已經上升到了戰爭。當今世界經歷了五大發展理念之后,都看到了知識人才,技術創新對于發展方式轉變的主導支撐作用。當前以科技領先的美國不斷的給發展中國家制造各種摩擦,以打壓其他發展國家的發展勢頭,保證自身的領先位置。通過知識產權的自身保護,制造各種造壁壘。知識產權是什么,知識產權,也稱其為“知識所屬權”,指“權利人對其智力勞動所創作的成果享有的財產權利”。我們國家只有擁有了先進的科學技術,擁有了一大批掌握先進技術的科技領軍人才,才有可能在惡劣的國際競爭中主導話語權。
二、科技和人才是創新型戰略的核心和載體
(一)科技是創新的核心
早在我們黨的第二代偉人鄧小平同志于1988年9月在會見捷克斯洛伐克總統時就提出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講發展,講創新,要有技術。先進的技術、核心的技術是創新戰略的動力。科技的創新已納入國家的發展規劃中,科技創新的能力 是決定國家未來發展的核心要素,也是增強社會生產力和國家綜合國力的主要推力。所以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如果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如果不掌握核心的技術,就會很被動,發展上被動,國際競爭力上被動,被動就要被挨打。所以必須緊緊抓住和利用好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工業革命的機遇,順勢而上,進行自我創新,擁有屬于自己的先進的科學技術。才能搞好自身的發展,不再依靠大量的資本資源,廉價的勞動力投入成為世界工廠,我們要成為中國制造。就我國當前的情況 看,創新戰略的實施已經刻不容緩,不僅是促進經濟高速的發展,而且是推動戰略發展的重要舉措,這也是我國提高國際競爭力和順應人類經濟發展規律所做的戰略選擇。
(二)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的措施
1.充分調動各個環節創新主體的積極性,技術創新的投入到成果的產出是多元化的,它會產生多個的價值,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在這些價值的產生中有各個環節的主體的參與。2.完善政府的政策及協調能力,政府不僅要協調好科技創新與投入市場之間的關系,也要協調好國家創新政策與地方創新能力之間的關系,充分調動市場經濟的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使市場自由化,政策引導化。3.加強基礎前沿和戰略科技領域布局,在重要的科技領域中建立一批重大的國家科研研究基地,通過國際合作的方式,力爭突破我國核心技術的瓶頸,引進一批全球高端科技人才,建立一支頂端的科技研發隊伍,進行科技前沿探索,力爭在某些學科領域引領世界。4.緊抓新一輪工業革命中的機遇,充分把握智能信息在創新發展戰略中的優勢作用,人工智能、互聯網、移動通信、量子通信、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智能信息技術已經日益的滲透到人們的生存生產方式中,同時也改變了傳統的社會分工,影響著國際競爭力的重新洗牌。
(三)人才是創新的載體
人才是創新的載體。沒有創新型的人才,創新就無法進行,它不是說有多少的資源,有多少的資產,就可以進行的。一切實踐的主體都是人。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類是歷史的創造者,沒有人,一切實踐活動都無法進行,首先要肯定人的一切社會活動的主體地位。人類的歷史就是人類不斷超越自我,不斷推動創新的歷史。所以,要肯定人的作用,尊重人的活動,之前生產發展也是靠技術推動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但這些工業革命背后的推動力量是人,所有的經濟總量,所有的社會財富都是由人創造出來。人類的智慧無法估量。要創新,首要的是人才,要有一批有毅力,有能力的高端人才。
目前我國存在的比較明顯的問題是,科技人才總量不少,而且人才結構性不足的突出矛盾,特別是在重大科研項目、重大工程、重點學科等領域領軍人才嚴重不足。
在人才的運用上,一要改革和完善人才發展機制。把人才用好,用活,建立靈活的人才管理機制,完善評價這個指揮棒。二要加強高層次創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實用技術人才等方面人才隊伍建設。”三要大力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卓越工程師、高水平創新團隊。四是要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創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五是要積極引進海外優秀人才,制定更加積極的國際人才引進計劃,吸引更多海外創新人才到我國工作。
(四)如何培養優秀的創新科技人才
人才的培養在理論,在實踐,即在學校,在工作崗位。學校是學習掌握基礎理論的搖籃。尤其是現在學校的培養模式已經朝著創新型人才的模式轉變,產學研相結合。產學研是指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三者相結合,由企業對于技術的需求而和高校、科研院所之間合作有其提供相應的技術需求。整合社會資源,促進技術創新。在當代智能化,信息化,數據化的高科技環境下,大學將被推向社會發展的中心,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在新一輪的科技革命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國家應該加大高校建設的投資力度,促進高校相關技術實驗室的建設,鼓勵高校與當地的產業相互結合,引導高校教師與企業合作做項目、做課題,使其技術更直接的轉化為生產力。通過企業這個實踐的平臺,培養學生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鼓勵高校教師多走出去,去一些成功案例的創新型國家或具有高端核心技術的發達國家的大學學習交流,學習其先進經驗。以“硅谷”為例,斯坦福大學對師生創業和建立學術界和產業界合作的積極支持,創造了“硅谷”的經濟奇跡。
三、知識產權在創新型戰略中的位置
實施知識產權的意義。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發展戰略中,知識產權戰略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知識產權作為激勵創新的基本保障、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和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是創新型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知識產權,也稱其為“知識所屬權”,指“權利人對其智力勞動所創作的成果享有的財產權利”,一般只在有限時間內有效。“自主知識產權”概念是從創新成果產權歸屬的角度來進行界定的,它在強調自主創新的同時也不排斥外來技術,只是將關注的重點放在對外來引進技術是否擁有完全控制權之上,以避免出現因技術引進而受制于人,導致產業困境現象的發生。早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就已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走新型創新型道路,實施自主知識產權戰略是創新的核心關鍵。黨的十八大又提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自主知識產權戰略可以說是為創新型戰略的實施保駕護航的。有了先進的技術,就必須要有專利的申請,有自己的知識產權,把自己的技術保護起來,才能好好的利用起來,使新的科學技術更直接,更有效的轉變為生產的支撐要素。目前國際形勢的瞬息萬變,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與打壓,充分體現了知識產權戰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是我們國家當前的現實狀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期,全面進入深化改革的深水區,在國際上屢屢受到美國的貿易制裁必須要有自身的先進科學技術,必須要有自身的知識產權,才能在競爭中占據有利優勢。中美自建立貿易交往以來,就是在彼此的不斷摩擦中發展的。表面上中美貿易戰是經濟之奪,貿易順差的問題,實際是大國崛起的制高點之爭;是高科技產業之爭,是以知識產權為核心的科技實力之爭。主要的原因就是知識產權制度發展的不平衡,不完善,雙方在掙脫高科技的制高點。
四、小結
實施創新性發展戰略是當前全球的發展趨勢,面對嚴峻的國際國內形勢,我們必須實施創新型發展戰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充分認識到科學技術就是第一生產力的推動作用,充分認識到綜合國力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競爭;推進自主創新,人才是關鍵;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也是創新活動中最為活躍、最為積極的因素。充分認識的知識產權戰略是保證創新型發展戰略實施的基本保障和關鍵因素。
參考文獻:
[1]習近平. 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奮斗[N].人民日報,2016-06-01(002).
[2]閻玉科,龐風民.論創新型人才特征及培養關鍵[J].江蘇高教,2004(02):87-89.
[3]謝富紀.創新型國家的演化模式與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J].上海管理科學,2009,31(05):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