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瑞峰
摘 要:離退休職工作為曾經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群體,理應受到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愛護,這不僅是社會各界應當思考的問題,也是企業應當肩負的社會責任。在當前社會高速發展的新形勢下,企業應當進一步做好廣大離退休老同志的管理服務工作,踐行“弟子規”精神,在“為老服務”中不斷提升,讓廣大離退休職工安度晚年、老有所樂。
關鍵詞:為老服務;弟子規;意識;能力
當前社會高速發展,如何進一步做好廣大離退休老同志的管理服務工作,讓老年朋友享受更有尊嚴、更高品質的晚年生活,是作為離退休工作者必須面對的課題。《弟子規》中所包含的儒家仁、義、禮、智、信思想以及所明確的與長者交往時的言行規范,可以讓從業人員樹立一種積極的“為老服務”意識,掌握一套正確的“為老服務”技能,對于做好離退休管理服務工作大有裨益。
一、踐行“弟子規”精神,要內化于心,增強“為老服務”意識
(一)將“弟子規”精神,內化于心,使之轉化成廣大離退休工作者自覺自愿做好“為老服務”工作的內在思想、自發意識。首先必須明確以下問題:
1.《弟子規.》不僅僅是一本“小人書”,更是一部“為老服務”寶典。《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全書寥寥360句,曲曲1080字,以《論語-學而篇》中孔夫子的教誨“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為總綱編著而成,文字淺顯易懂,內容樸實無華,自問世以來即被作為兒童的啟蒙讀物。因之于此,在一些人眼里往往把它視作為一本孩童啟蒙的“小人書”,但深究其中,我們會發現“弟子規”中所包含的孝文化、泛愛眾思想以及對待尊長的正確、規范的言行舉止,恰恰是我們從事“為老服務”工作所必須具備的思想意識和能力。《弟子規》不僅僅是一本“小人書”,更是一部閃爍著古圣先賢智慧靈光的“為老服務”工作寶典和離退休管理服務工作準則。
2.廣大老同志就是“弟子規”中的“尊長”。晉煤集團從1958年建企至今,企業規模不斷發展壯大,職工收入不斷增多,今天所有的一切無不凝聚著一代代晉煤人的汗水與艱辛,與每個離退休老同志在職幾十年的嘔心瀝血密不可分,廣大離退休老同志是企業的創業者、開拓者、建設者。作為他們的接班人,特別是作為“為老服務”工作者,我們必須常懷感恩之情,在思想上在行動中把老同志真正當作“弟子規”中的“尊長”。
(二)將“弟子規”精神,內化于心,樹立一種積極的“為老服務”意識,要把握“規”中的幾點思想
1.孝的思想。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弟子規”中亦言“首孝悌”,足見孝文化是被古人當做至高無上的美德而極力推崇的。作為“為老服務”工作者,我們應該為自己能夠從事這樣一件極具功德和美德的事業而驕傲和自豪。我認為自己父母自己孝僅僅是“小孝”,能夠按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精神,推己及人,在工作中真正做到事老如親、孝老如親,把廣大老同志當做自己的“父母”去對待,才是一種“大孝”的體現。
(1)“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告訴我們在服務老同志的過程中,重要的是首先要有一種服務的意識。“冬溫夏清”要求我們設身處地的多為老同志著想。冬天,老同志怕冷,我們在打掃完活動室衛生后,要及時關閉門窗,確保室內溫度。夏日高溫時,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在老同志到來之前預先打開空調。“晨省昏定”,則要求我們在老同志來活動時客客氣氣的打個招呼,活動結束要走的時候,恭恭敬敬的道個別,從細節上表現出對老同志的關愛和尊敬。
(2)“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瑾為去。”要求我們樹立一種“一切以老同志為中心”的意識,充分調動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多思為老之計,多行為老之便、多謀為老之利,對于老同志不理解的事情不去做,不喜歡的話不去說,并且還要將這種意識踐行到我們工作的方方面面。
(3)“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在我們工作中遇到的大多數老同志都特別善良、有愛心,我們自然而然的會同他們友好相處,彼此會形成良性互動,但不可避免的也會有極少數的老人思想行為比較有“特點”,在同他們相處時,工作人員為避免不必要的麻煩,難免會帶著這樣或那樣的顧慮。《弟子規》告訴我們,“親憎我,孝方賢。”意思是,對于極少數有“特點”,不太容易相處的老同志,如果我們還能特別友好的對待他們,一視同仁,這樣才能顯現出我們作為一名“為老服務”者所具備的高尚品格和可貴的個人修養。
2.“出則悌”篇所倡導的長幼有序、尊老愛親的思想。在《弟子規》悌篇中,用比較大的篇幅,告訴我們要明白長幼有序、要尊重長輩,要孝老愛親。“為老服務”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我們必須在內心銘刻這種意識。“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弟子規”中明確告知我們,無論是吃飯、喝水、或坐、或走,都要在心里樹立長幼有序的意識,將尊老愛親體現到工作的角角落落。“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在古人看來,“呼人”是一件比較耗氣力的行為,對于類似的事情,小輩要極力代為。老年人面臨著體力、腦力下降的現實,對于工作人員要正視老同志生理上的不足,在他們上下樓梯 、搬提重物或遇到不便的時候,我們要有及時施以援手的意識。
3.“泛愛眾”—“仁”的思想。“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我們都是人類的一份子,不分種族,不分膚色,共享一片藍天,同居一塊大地,我們沒有理由不去相互關愛。“泛愛眾”思想體現的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仁”。仁,即愛人,要愛每一個人。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去不斷追尋的做人的最高標準。試想,廣大離退休老同志作為與我們同居晉煤一方水土的耄耋老者,垂垂老矣,他們布滿鄒紋的額頭書寫著晉煤昨日的艱辛,他們步履蹣跚的腳步鑄就了晉煤今日的輝煌,對于創業的前輩我們不能不愛、不得不愛也不敢不愛。
二、踐行“弟子規”精神,要外化于行,提升“為老服務”能力
“為老服務”工作者,除了要樹立正確的“為老服務”意識,播種一種孝老愛親的觀念,同時更要按照《弟子規》的要求,把這種觀念和服務意識,切實轉化成服務老同志的正確方法和行為,并最終固化成我們的工作習慣。
(一)與老同志在交談中的正確做法和注意事項
1.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在與老同志交談過程中,聲音一般要低,這是出于對長輩尊重的要求,但同時還要顧及到一部分老同志“耳聾難與人說話”的不便,盡量用合適的音量同他們交談,既不至于低到聽不見,也不至于聲音太大而現不敬
2.“人問誰,對以名,勿與我,不分明。”在接聽老同志打電話時,要主動明確的告訴老人我是什么部門的誰,問清楚老同志的需求和目的,找自己時要認真給予解答,找別人的電話一定要準確清楚的予以轉告。
3.“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語,污穢詞,市井氣,切戒之。”因為老同志待人接物、言談舉止極其認真,他們往往也會要求別人言出必行,所以在與老人交往的時候,更要“信”字當頭,不同老同志說模棱兩可的話,一諾千金,同時,一部分老年人由于跟社會交往相對脫節,性格容易多疑,還需要我們在同老人交談時不說奸詐取巧的話,也不用花言巧語,以免引起老人不必要的誤解。
(二)與老同志交往過程中的正確方法及注意事項
1.“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老同志經過一輩子生活與工作的歷練,世界觀、人生觀都趨于固化,在生活中極易表現出固執的一面。對于老同志錯誤或不正確的現象,在勸諫過程中要講究方式方法,具體表現為勸導時態度要誠懇,聲音要柔和,表情要和顏悅色,循循善導,不能急于求成,要特別講究方式方法。
2.“步從容,立端正,揖深遠,拜恭敬。”在與老同志交往過程中,要做到站有站相坐有坐樣,鞠躬致禮態度必須端正,要讓老同志感受到我們的恭敬之心,感受到誠意和尊敬。
(三)在服務老同志過程中的正確方法及注意事項
1.“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在服務老同志的過程中,事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要歸結到老同志是否滿意,是否認可上來,在作出任何決定之前,都要多方征求老同志的意見。切忌從年輕人的角度去考慮老同志的問題,不顧及老人的感受肆意妄為,從而將方便老人之事不小心做成困擾老人之舉。
2. “事非宜,勿輕諾,茍輕諾,進退錯。”對于老同志的一些想法和要求,一定要認真考慮,仔細衡量,對于超出原則范圍內的事,不能因為當時的權宜之計,而輕易許諾,以免造成事后更大的誤解,產生不必要的麻煩,但同時還要注意,一旦對老人做出的承諾,必要一諾千金。
3.“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結合本職工作,就是要求在與老同志交往中,要多贊美、多贊揚老人一些好的表現和行為。俗話說,“老變小”,老年人有些時候就像是老小孩。當他們有一些好的舉動,哪怕僅僅是在樓道里撿起個煙頭、開關門的時候聲音低、動作小,諸如此類,工作人員看到后,一定要及時的給予夸獎贊美,這就是道人善,一定要宣揚老同志好的舉動。這樣老人在得到贊美后,就會愈發的不斷勉勵自己,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我們在工作中同老同志就產生了良性的互動。
三、踐行弟子規精神,要固化于制,提升“為老服務”質量
“弟子規”的規是規范、規矩的意思,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踐行弟子規精神需要把“弟子規”中所倡導的儒家思想和明確的行為規范,固化為我們工作的制度和要求,要重落實也要重考核,要有一定的監督機制,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弟子規”精神在“為老服務”工作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確保服務質量。
在“為老服務”中踐行“弟子規”精神,就是要求離退休服務工作者,將“弟子規”精神內化于心,樹立一種崇高的“為老服務”思想,將“小孝”演繹為“大孝”,將廣大離退休老同志當做“衣食父母”,不斷增強個人的“為老服務”意識,帶著感情、帶著愛為老同志服好務。在“為老服務”中踐行“弟子規”精神,就是要將“弟子規”精神外化于行,掌握一種正確的“為老服務”技能,以提高“為老服務”能力。同時,還要把“弟子規”精神,固化于制,形成一項硬性規定,從而在制度上約束從業人員,提升“為老服務”工作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