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遠武 崔吉明 何遠軍 汪仕武 肖群峰 吳維權

摘要:根據系統調查,茶網蝽(Stephanitis chinensis Drake)在恩施市每年發生6代,其發生有兩個高峰期,不為害油茶(Camellia oleifera)等樹木,大葉品種受害重于小葉品種,葉片葉質柔嫩的品種受害重于葉質堅硬品種,低海拔茶園茶網蝽每代次孵化時間早于高海拔茶園。
關鍵詞:茶網蝽(Stephanitis chinensis Drake);茶樹;系統調查
中圖分類號:S433.3?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8)22-0057-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22.016?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urvey,Stephanitis chinensis had 6 generations every year in Enshi. The occurrence of S. chinensis had two peaks, which had no damage to Camellia oleifera. The big leaf variety suffered heavier than the small leaf variety. The variety with tender leaves suffered heavier than the hard ones varieties. The S. chinensis hatching time per generation in low altitude tea garden was earlier than that in high altitude tea garden.
Key words: Stephanitis chinensis; tea tree;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茶網蝽(Stephanitis chinensis Drake)又名茶軍配蟲、白紗娘,屬半翅目網蝽科昆蟲,以若蟲和成蟲群集在茶樹葉片背面吸取汁液為害[1],葉片正面出現許多白色細小斑點,遠看葉片灰白,受害葉片背面有大量黑色膠質排泄物、蛻殼及滋生的霉菌等物質[2]。首先在茶樹中下部位葉片進行為害,隨著蟲口密度增大危害程度增加,逐步轉移到茶樹中上部位葉片為害[3]。以為害茶樹中下部位成葉為主[4],葉片葉質柔嫩的品種受害重于葉質堅硬品種。茶樹受害后芽葉萌發率降低,且芽葉細小,萌發緩慢,樹勢衰退,嚴重的大量落葉,大幅減少茶葉產量,降低茶葉品質[5]。
2012年在恩施市龍鳳鎮初次發現,現已擴散到了4個鄉鎮,超過0.67萬hm2茶園出現不同程度的受害,并有繼續向周邊鄉鎮茶區擴散的趨勢。已成為恩施市龍鳳鎮、屯堡鄉等4個鄉鎮的主要害蟲。為了摸清該蟲的發生代次、發生高峰期及發生規律等生活習性,查清該蟲寄主、天敵以及與海拔氣候的關系,以期為該害蟲的綜合防治提供依據和基礎資料,便于更加有效地控制該蟲擴散與為害,特在恩施市屯堡鄉花枝山及六角亭鄉松樹坪村六組展開了定期定點系統調查,現將初步結果報告如下。
1? 調查方法
1.1? 選點
分別選擇了兩個鄉鎮進行調查,一個位于屯堡鄉花枝山,海拔720 m左右,坡地;另一個位于六角亭鄉松樹坪村六組,海拔475 m左右,平地。并且均選擇了正常管理采摘茶園與其附近已荒棄20年以上茶園作為定期定點系統調查點,即共計調查4個大點。荒棄茶園均距離正常管理采摘茶園30~50 m,荒棄茶園中,長滿了各種喬木、灌木及雜草,且混長著大量的油茶樹。
1.2? 方法
每次每個大點均按5點取樣法調查5小點,每小點在茶樹中下部位隨機調查帶蟲的4張葉片,4個大點總計調查80張葉片,并對若蟲與成蟲數量分別進行計數和記錄。每次調查的葉片或選點可以不重復。
1.3? 調查時間
2017年2月10日至2018年2月1日,每間隔10 d調查1次,每遇下雨等不適合調查天氣,調查時間相應順延。
2? 結果與分析
2.1? 茶網蝽年發生情況
從2月10日開始第一次調查,直至4月18日出現若蟲,一直未見若蟲與成蟲,從六角亭鄉(圖1a)和屯堡鄉(圖1b)兩個調查點可以看出,該蟲年發生2個高峰期,4月18日第一代若蟲到第二代若蟲的5月17日為第一高峰期,高峰期過后平均氣溫為23~25 ℃,該蟲開始下降,且第三代及第四代至9月上中旬下降至谷底(每調查點合計僅有1~3頭);9月18日至10月4日連續16 d的陰雨,平均氣溫下降至20 ℃以下,第5代若蟲開始孵化,逐漸積累至10月29日形成第二高峰期;從生物學上分析,第一高峰期一般比第二高峰期要高,但從圖1a可以看出,六角亭第二高峰期較第一高峰期高100余頭,這是因為六角亭的茶樹從未采取任何防治措施,然而10月進行了部分荒棄茶園茶樹及其他樹木的修剪和砍伐,一部分蟲量遷飛到了附近正常采摘茶樹上所致。經2017年12月13日、2018年1月10日調查,發現還有少量若蟲出現。
2.2? 茶網蝽年發生代次與特點
有資料報道茶網蝽年發生2代[6,7]或2~3代[8]。由表1可知,茶網蝽在恩施市年發生6代次。第一代從4月中旬越冬卵孵化至6月上旬;第二代從5月上旬至7月中旬;第三代從6月中旬至8月下旬;第四代從7月下旬至9月下旬;第五代從8月下旬至10月下旬;第六代零星發生,直至12月底。
3? 建議防治措施
1)嚴格執行《茶樹種苗》國家標準(GB11767-2003),防止傳播。
2)茶網蝽主要以卵越冬,因此在冬季全部臺刈,砍光山上已荒棄茶樹,不留死角,隨著樹葉的干枯,越冬卵缺乏營養供應而死亡。
3)做好采摘茶園冬防冬管,正確修剪邊枝,噴施石硫合劑等。
4)春茶結束,衰老茶園可進行重修剪、臺刈,剪除的枝葉應集中暴曬或燒毀。
5)防治時,“統防統治,聯防聯治”的效果更好。
4? 討論
本研究調查還發現,茶網蝽不為害油茶,與前人資料所述[9,10]不相符。所調查的荒棄茶園中,有的茶樹整株葉片均已被危害,但緊靠在一起的油茶葉片均不見危害癥狀。長勢好的茶樹比長勢差茶樹的受害輕些,這可能與茶樹釋放的揮發物質有關,還有待再調查研究。大葉品種受害重于小葉品種,葉片葉質柔嫩的品種受害重于葉質堅硬品種。低海拔茶園茶網蝽每代次孵化時間早于高海拔茶園。同時還發現有步食螨、蜘蛛取食茶網蝽。但還需進一步調查和室內飼養觀察,以證明天敵能否控制茶網蝽的危害。
參考文獻:
[1] 陳宗懋.中國茶經[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3.
[2] 編繪組.中國農作物病蟲圖譜.第六分冊.茶樹病蟲[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5.
[3] 陳孝鈞,吳平昌,馬榮彬,等.鎮巴茶區發生的一種新蟲害茶網蝽[J].中國茶葉,2013(8):16-17.
[4] 吳平昌,馬良才,張? 敏.茶網蝽蟲口密度調查方法和為害程度的分級[J].茶業通報,2012,34(3):141-143.
[5] 陳孝鈞,吳平昌,馬榮彬,等.農藥防治茶網蝽試驗研究初報[J].漢中科技,2013(2):36-37.
[6] 吳平昌,李尤學.陜南茶區茶網蝽發生現狀和防控研究[J].陜西農業科學2014,60(3):73-76.
[7] 王友平.種茶必讀[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8] 唐美君,郭華偉,殷坤山,等.茶網蝽卵的形態及其分布[J].中國茶葉,2016(4):22-23.
[9] 安徽農學院茶葉系.茶樹病蟲害[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
[10] 陳宗懋,孫曉玲.茶樹主要病蟲害簡明識別手冊[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