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 鄒自力 蔡聯斌



摘要: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區域經濟、社會和土地生產能力的可持續發展。選取廣東省河源市6個高標準農田項目作為研究單元,在實地踏勘的基礎上,建立了基于“流程邏輯”框架4個維度的17個指標構建指標體系,通過德爾菲法和層次分析法確定權重,在此基礎上再用熵權法對得到的權重進行修正得到最終權重,利用物元可拓模型計算關聯度得出評價結果。結果表明,河源市高標準農田項目績效水平大體處于”良好”水平,其中4個項目績效水平“良好”,1個接近“良好”水平,1個處于”優秀”水平的臨界線,項目之間的無較大差異。但項目的土地利用提高率,勞動力就業提高率,項目收益人數達標率等評價指標,以及農田基礎設施的修筑和維護,是制約該項目績效等級關聯度提高的主要因素。
關鍵詞:高標準農田;層次分析法;物元模型;效益評價
中圖分類號:F311?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8)22-0151-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22.040?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high-standard basic farmland construction projects has promot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social and land productivity to a certain extent. Six high-standard basic farmland project areas in Heyuan city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units. Based on the field survey, 17 index construction index systems were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four dimensions of “process logic” fram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determine the weight, on this basis, the weight obtained by the entropy weight method is modified to obtain the final weight, and the matter-element extension model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degree of correlation to obtain the evaluation resul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high-standard basic farmland projects in Heyuan city is generally at a “good” level, four of the projects have “good” performance levels, one approaching a “good” level and one at an “excellent” level with no major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rojects. However,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land use improvement rate, labor employment improvement rate and project yield rate of project area, as well as the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farmland infrastructure in the project area are the main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roject's performance level.
Key words: high standard basic farmland;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matter element model;benefit evaluation
目前,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不斷加速、越來越多的土地資源被劃為建設用地,耕地與基本農田非市場價值被嚴重忽視,農民對耕地的重視度也日益下降[1]。在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為實現中國耕地與基本農田數量總體穩定、質量穩步提高,土地整治項目的施行與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需要加快速度在農村展開[2,3]。
中國的耕地面積近15年來已減少了約667萬hm2,而且目前中國存在著許多中、低產田,中、低產田具有很大的糧食增產的潛力,通過高標準農田的建設,可以大大提高耕地質量和農田的糧食生產水平,從而提升耕地的經濟效益,提高農民的人均純收入[4]。“十二五”時期,中國將建成2 668萬hm2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到2020年,中國爭取使其數量達到5 336萬hm2。建成后的高標準農田,有效管理保護和高效利用了耕地資源,對于農民保障糧食安全,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耕地綜合生產力,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5,6]。
各級政府在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工程周期、項目質量和公眾滿意度等問題,項目竣工驗收后也沒有重視基礎設施的后期管護,直接影響到高標準農田政策的實施效果[7]。通過開展高標準農田項目績效評價,構建一套科學的項目績效評價體系。根據國內外已有的研究總體來看,評價指標還停留在以效益為核心的前評價階段,而且評價方法較為單一,多集中于綜合評價法,無法得到單個指標的評價信息。實證研究多以某個地區單個項目為例,缺少多個評價項目之間的比較,無法真正體現項目的具體效益情況。鑒于此,本研究選取6個項目研究區,構建高標準農田項目績效評價框架和指標體系,采取構建物元模型的方法對高標準農田項目績效評價進行實證研究。
1? 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1.1? 高標準農田效益指標體系構建
高標準農田綜合效益評價的關鍵是建立一套科學、全面、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具有可操作性的評價體系。雖然中國的相關學者和專家已經在土地整理效益評價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迄今為止對于高標準農田效益評價研究,中國仍然沒有一套共同認可的評價指標體系。本研究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綜合指標主要通過3種方法選?。孩俣ㄐ苑治龇椒?②定量分析方法;③定性與定量分析結合法[8]。影響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的因素有很多,所以本研究在指標的選取上首先查閱了大量文獻,通過在中國知網選擇“土地整理項目”“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和“指標體系”關鍵詞,得到了許多土地整理項目建設績效的各項同類指標,進行統一規劃整理。
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從“投入-過程-產出-效果”4個項目流程維度和“目標-維度-因子-指標”4個評價維度入手選取了17個指標構建“流程邏輯”評價框架如表1所示[9]。
1.2? AHP-熵權法確定指標權重
首先對高標準農田項目進行層次劃分,將決策有關的因子分解成目標、準則、方案等層次,結合德爾菲法,將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結合起來,對于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的指標采用層次分析法進行決策,構造對判斷矩陣,初步確定各項指標的權重。
AHP得到的權重具有一定的主觀性,本研究為綜合主客觀確權法的優缺點,更準確地確定權重,在使用層次分析法得到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各級指標的權重后,再利用熵權法進行修正[10],
對AHP法得到的判斷矩陣A=(aij)m×n進行無量綱化處理:
1.3? 效益的經典域、節域和待判物元以及指標各等級關聯函數的確定
基于可拓物元模型的高標準農田效益評價,在全面調查高標準農田項目社會效益基礎上,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并且通過專家咨詢方法將全部高標準農田項目績效變化率指標分為優秀、良好、一般、差4個等級。高標準農田綜合效益N,綜合效益指標c,指標值v,以有序三元組R=(N,C,V)共同構成高標準農田綜合效益物元。給定事物名稱M,它關于特征c的量值v=c(M),以有序三元組R=(M,c,v)作為描述事物的基本元,簡稱物元[11,12]。
2? 實例研究
2.1? 項目區基本情況
基于高標準農田項目不同地區的實施情況,本研究在河源市不同地區選取了已竣工驗收的6個農村高標準農田項目為分析對象,分別是紫金A、紫金B、龍川A、龍川B、東源A、東源B 3個鄉鎮6個項目。選擇紫金A項目為代表,紫金A項目區作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區,交通十分便利,區位優勢明顯,資源稟賦豐厚,耕地質量良好,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較高。項目區涉及南嶺鎮、好義鎮、九和鎮、瓦溪鎮、藍塘鎮、風安鎮等6個鄉鎮的行政村。項目區土地總面積12 961 hm2,建設規模1 026 hm2,實際累計投入資金4 617萬元,主要涉及建筑工程施工費,設備管道及安裝工程、竣工驗收費,拆遷補償費,臨時工程費,勘測設計費及不可預見費,其中建筑工程施工費占總投資85.80%。該項目區建設后耕地面積達到1 035.62 hm2。項目區內灌排設施能滿足農作物的種植要求,道路通達率達到85%,田塊平整度較高,便于農民機械化耕作和收割。
2.2? 數據來源
本研究所需要的基礎數據如項目區的總人口、土地總面積、人均收入和土地利用現狀等都來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數據庫(1∶10 000)》《高標準農田項目工程質量監理評估報告》《高標準農田項目投資預期效益情況報告》;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1∶2 000的現狀圖、規劃圖、設計報告和竣工驗收圖以及其他相關資料;對于高標建設面積完成率、土地利用提高率、勞動力就業提高率、項目區收益人數達標率等評價指標,在結合農村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情況、文檔資料(如項目竣工驗收資料等)、專家打分等綜合確定指標分值。
2.3? 研究區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
借鑒已有研究成果,將各個指標構造為4個等級:優秀、良好、一般、較差,對每個級別標準結合指標分別賦予分級標準值。根據表1中各指標的計算公式及研究區的高標準農田情況,計算出研究區高標準農田效益的指標值。由于中國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績效評價剛剛開始起步,可以借鑒的等級標準還較少,因此,本研究結合農業綜合開發辦的評價指標、已有研究的取值區間和專家咨詢來確定評價經典域[15]。具體取值區間和研究區高標準農田綜合效益指標值見表2,評價標準結果見表3。
3? 評價結果與分析
根據紫金A、紫金B、龍川A、龍川B、東源A、東源B項目各評價指標的具體量值,建立農村高標準農田績效待評物元矩陣R紫金A、R紫金B、R龍川A、R龍川B、R東源A、R東源B,將待評物元的數據輸入熵權可拓物元模型,得到高標準農田項目績效評價指標關聯度與綜合關聯度的測算結果見表4。
表4中Kj(Vi)(i=1,2,…15)即第i個指標對應各評價等級的關聯度。以指標單位面積投資額(C1)為例,其對應4個評價等級的關聯系數分別為K1(C1)=-0.300 0、K2(C1)=-0.700 0、K3(C1)=-0.850 0、K4(C1)=-0.900 0,因此可以判定該指標屬于級別N1,即“優秀”。Ki(p)是指多指標加權求和的綜合等級關聯系數,K1(p)=-0.007 6、K2(p)=-0.031 6、K3(p)=-0.184 3、K4(p)=-0.239 0,可以判定紫金A高標準農田項目效達到等級N1水平,即為“優秀”,這一評價結果與實際情況基本相符,說明該地區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取得了顯著的建設效果。
根據表5的評價結果, 河源市高標準農田項目社會效益評價優秀的有1個,良好的有4個,一般的有1個,評價結果基本符合各項目實際情況。從表5還可以看出,高標準農田項目效益實現各具特點,而且綜合效益各影響因素貢獻不同。雖然綜合績效達到了優秀水平,但是K1(p)=-0.007 6,說明該項目等級關聯度較弱,僅僅達到了優秀水平的臨界線,其中有2項評價指標績效水平為一般,1項評價指標績效水平較差,分別是土地利用提高率、勞動力就業提高率、項目區收益人數達標率。雖然項目總體建成水平較好,但是在人均指標上較低,高標準農田項目雖然已經增加了人均耕地,為農村勞動力增加了就業崗位,但是增加程度仍然有限,而且項目區的受益人數遠遠低于評價標準,成為了項目綜合效益提高的限制因子。
根據評價模型依次計算其他5個高標準農田項目績效評價指標關聯度和綜合關聯度。從表5可知,河源市6個國家投資高標準農田項目中,有4個項目達到了N2(良好)水準,分別是紫金B、龍川A、東源A、東源B,都具備向各個等級轉化的條件。根據6個項目績效水平綜合關聯度大小可以判斷高標準農田項目績效的近似等級水平,其中兩個4項目績效處于“良好”水平,分別為紫金B、龍川A、東源A、東源B,龍川B項目績效處于“一般”水平,紫金A項目處于“優秀”水平,由此可見,河源市高標準農田項目績效水平大體處于“良好”水平,除個別項目區以外,項目之間無較大差異。
4? 小結
1)本研究在確定各級指標權重時,采用AHP和熵權法相結合的綜合賦權法,有效地避免了層次分析法賦權重的主觀性,得到的權重精度較高,更加科學和準確。
2)本研究構建了高標準農田綜合效益的物元評價模型,能夠更真實地反映各指標的關于評價等級的歸屬情況,也能夠獲得單個評價指標的水平狀態,能夠得到更豐富、更具體的綜合評價結果,能夠了解到限制項目績效水平提高的單個評價因子,適合用于高標準農田項目績效評價。
3)河源市高標準農田項目績效水平大體處于“良好”水平,項目之間的無較大差異。但是項目區的土地利用提高率,勞動力就業提高率,項目區受益人數達標率等評價指標,以及農田基礎設施的修筑和維護,是制約該項目績效等級關聯度提高的主要因素。
4)項目竣工后應當加強高標準農田項目管理建設。農田基礎設施維護是確保高標準農田長久發揮功效的重要保障。實施管護責任主體制,提高高標準農田工程建設質量;完善農田基礎設施后期管護機制,明確后期管護主體,確保管護責任的落實。實行獎懲激勵機制等方式,激起農民保護農田基礎設施的積極性和自覺性,進而有效提升高標準農田項目績效水平。
參考文獻:
[1] 羅文斌,吳次芳,吳一洲.國內外土地整理項目評價研究進展[J].中國土地科學,2011,25(4):90-96.
[2] 羅文斌,吳次芳.農村土地整理項目績效評價及影響因素定量分析[J].農業工程學報,2014(22):273-281.
[3] 吳冠岑,劉友兆,付光輝.基于熵權可拓物元模型的土地整理項目社會效益評價[J].中國土地科學,2008,22(5):40-46.
[4] 胡廷蘭,楊志峰.農用土地整理的生態效益評價方法[J].農業工程學報,2004,20(5):275-280.
[5] 鄭華偉,張俊鳳,劉友兆.基于熵權可拓物元模型的農村土地整理項目績效評價[J].水土保持通報,2014,34(6):193-200.
[6] 田勁松,過家春,劉? 琳,等.基于物元模型的土地整理經濟效益評價[J].水土保持通報,2012,32(5):107-112.
[7] 羅文斌,吳次芳,楊? 劍.基于“流程邏輯”框架的土地整理項目績效物元評價[J].中國土地科學,2010,24(4):55-61.
[8] 陳俊華,慕長龍,朱志芳.Excel在物元模型及層次分析法(AHP)中的應用[J].四川林業科技,2009,30(5):58-62.
[9] 羅文斌,吳次芳,倪? 堯,等.基于農戶滿意度的土地整理項目績效評價及區域差異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23(8):68-74.
[10] 蔡? 潔,李世平.基于熵權可拓模型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社會效應評價[J].中國土地科學,2014,28(10):40-47.
[11] 楊? 偉,謝德體,廖和平,等.基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模式的農用地整治潛力分析[J].農業工程學報,2013,29(7):219-229, 298.
[12] 頓耀龍,王? 軍,郭義強,等.基于AHP-FCE模型的大安市土地整理可持續性評價[J].中國土地科學,2014,28(8):57-64.
[14] 趙俊銳,朱道林.基于能值分析的土地開發整理后效益評價[J].農業工程學報,2010,26(10):337-344.
[15] 趙建軍,張洪巖,王野喬,等.基于AHP和GIS的省級耕地質量評價研究——以吉林省為例[J].土壤通報,2012,43(1):7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