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鵬銀
摘 要:在當代素質教育背景的觀念下,社會對人才要求身心全面健康發展。自立能力的培養成了人才培養的關鍵要素。本文就自立能力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及其培養方法展開了論述,介紹了培養兒童自立能力的實用方法。
關鍵詞:自立能力;身心特點;獨立思考
自立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視的自我維度,是飽含著豐富心理學思想的成長教育重要板塊。本文認為,自立是個體從自己過去所依賴的事物那里獨立出來,自己行動、自己做主、自己判斷、對自己的承諾和行為負起責任的過程。
一、自立能力的重要性
(一)自立能力的培養是當前素質教育的重點
自1993年起,《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及其《實施意見》中就以中共中央、國務院文件的形式確立了基礎教育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的發展。”其中面向全體適齡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使學生主動、生動發展及終身可持續性發展,都對學生的能力做出了要求,而一個人需要實踐、創新的能力的前提必須是具備自立能力。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是教育三位一體的目標,培養創新意識、自立意識和實踐能力是當前素質教育的重點。
(二)自立能力的培養是個人成長中的“必修課”
自立作為人的成長過程,是我們生活能力的的鍛煉過程,也是我們養成良好道德品質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斷地認識自己,完善自己,學會自尊自愛,增強自信,樹立道德觀念,提高法律意識;逐步學會理解和尊重他人,善于與他人溝通和交往,和諧相處;積極地融入社會,關愛社會,奉獻社會,成為一個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的能夠自立自強的人。兒童的自立行為是為了有效解決其基本的生存與發展問題,使其在成長過程中由內在自我獨立的渴望轉化為外在自我行動的實踐,并從中獲得自我獨立的能力和自我價值實現的成就感,逐漸擺脫對他人的習慣性依賴,具有獨立思考、獨立生活的能力,能夠自我調解情緒、正確看待成功失敗并能對客觀評價自己的自我效能價值,成長為一個樂觀向上、自信、自立、自強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二、培養兒童自立行為的方法策略
由于兒童在心理發展上正處于由不隨意性向隨意性過渡的時期。如在感知概念時常常較模糊;思維活動展開時往往憑借形象的事物;情感活動豐富,但易沖動,易轉化,穩定性較差;意志發展水平較低;個性中的興趣、能力、性格等在環境和教育影響下正在形成,對是非好壞沒有清晰的界定。
對于兒童而言,對外界的認知大都來源于外界,而其成長環境大都局限于學校和家庭。所以想要培養兒童的自立能力,就必須從家庭陶冶和學校教育入手。
(一)家庭陶冶要注重自立意識的形成與實踐
家庭教育是對兒童健康成長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教育,有著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不可代替的作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全部生活始終與家庭有密切的聯系。兒童的心理思想態度、行為舉止習慣等的養成都受到父母的熏陶和感染。因此,做好家庭教育對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是極其重要的,也是培養兒童自立能力的基石。
1.讓孩子在家庭活動中樹立自信心。自信心是人重要的個性品質,是通過獲他人認可而得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它建立在自我意識成熟的基礎上,是自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都有一種表現自我、獲取認同的本能傾向。基于這樣的渴求,在日常的家庭活動中,家長應該多鼓勵孩子參與,讓孩子在活動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當孩子愿意做的時候,我們要大力給予肯定,使其保持積極性,如果不愿意或者害怕做的不好時要適當給予其鼓勵;當孩子不會做或者做得慢的時候,應該積極地、耐心地教他做并鼓勵他堅持做完。例如:在家庭日常大掃除時,可以帶上孩子一起做,讓他學著掃地,擦桌子或者簡單清洗一些小衣物等,但僅是為了讓他試著嘗試去做,要求不能太高。當孩子完成了任務,要及時給予表揚或者獎勵,在表揚的同時讓其認識自己的能力,肯定自己,使其愿意參加家庭活動并能從中體會自己的價值和獲得認可的快樂,樹立自信心,樂于自己主動做事。這便是自立行為養成的第一步。
2.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責任感是驅動個體勇往直前的不竭動力,具備責任感的孩子,能感到許許多多有意義的事需要自己去做。只有感受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才能真正得到人們的信賴和尊重。家長可以有意識地交給孩子一些任務,鍛煉孩子獨立做事的能力,父母要逐步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之前提出要求,鼓勵孩子認真完成。如果孩子遇到困難,家長可在語言上給予指導,但是一定不要包辦代替,讓孩子有機會把事情獨立做完。家長交給孩子做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父母也要及時檢查、督促以及對結果的評價,以便培養孩子持之以恒,認真負責的好習慣。
3.引導孩子獨立思考。適當地讓孩子了解一些父母的憂慮和難處,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孩子獨立思考和選擇,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讓孩子感到家庭的美滿幸福,要靠爸爸媽媽和自己的共同參與,進而增強孩子對家庭的責任心。
(二)學校教育要倡導自立能力的培養,引導其自立行為的實踐
學校作為兒童成長中的第二主要生活場所,承擔著對兒童思想教育、學習教育、行為教育的重任。因此,其對兒童的自立能力的培養教育自然也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學校在兒童心理層面對兒童自立行為的培養主要表現為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通過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外化為其獨立動手能力的實踐,從而實現其自立成長的蛻變。
兒童時期在心理方面對老師具有獨特的“依戀感”及“崇拜感”,即“向師性”;對于學習同伴會有著“朋友關系”、“競爭關系”、“互相學習”的關系,所以可以利用這一心理,充分調動其學習自主性,鍛煉其獨立思考能力,從而鼓勵其落實到行動,養成自立的行為習慣。
1.在教育活動中有意識地進行角色轉換
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易包攬一切:活動的內容、方法、方式等,做好了一切準備,學生對教師言聽計從,這樣很不利于學生自主能力的發展。因此,在教育活動中教師要有意識地進行角色轉換,提倡和鼓勵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技能技巧,凡是學生能夠自己做的事,盡量讓學生自己去做,做的不夠好也不要過分批評和指責;凡是學生能自己組織的活動就盡量放手讓他們自己做,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作為指導者的角色在一旁指導即可,最大限度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減少他們對老師的依賴,學會獨立思考,相互合作。同時也要及時對他們的成績做出評價,鼓勵他們的自信心和勇氣,分析活動中的不足或失誤,并提出改進措施,熱情指導,使他們在總結中提高。這樣就能使學生對班級活動、教育活動等的參與與組織化被動為主動,鍛煉其自主、自立能力。
2.實行民主管理創造機會,培養責任感
班集體的建設不只有教師還有學生,所以自然也應該在班級建設中給學生留有一席之地。讓他們表現自我,認識自己在班級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發現自己的價值,進而樹立自尊、自信、自立的觀念,在學會自我管理中培養自立的能力。
(1)各盡其能,人盡其責,在班集體中充分發揮每個人的特長。例如:成績好的學生,讓他們在文化學習上發揮他們的優勢;工作負責的學生,讓他們做一些更具體的工作;在班級管理中,設班長、舍長、課代表、財務保管員等,把各項工作分配到個人,讓每個學生都有任務。
(2)分類指導,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目標要求不同。對于參與了班級管理的學生,要及時幫助他們找準自己為班級服務的目標;對于后進生要找到他們的“閃光點”,注意培養他們的自信心,保護他們的自尊,激勵他們積極參加班級活動,體會成功的喜悅,引導他們培養自立能力。
3.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鼓勵他們積極參加實踐活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知識的主要接收者。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不僅僅是教會學生知識,更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進行自學訓練。在小學階段,引導學生學會自主預習,課后復習,自主完成作業,給予耐心的指導,使學生行為從無序到有序,必要的時候和家長制定策略一起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
參與社會實踐,可以讓學生走進社會、了解社會、體驗社會,培養其交際能力、愛國主義情感,尤其是對其自立能力的培養有著極大作用。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組織參觀訪問、社區服務,社會調查等,參加公益活動,開展獻愛心活動等。
綜上所述,“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明天,時代在進步,兒童的成長、成才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兒童的成長教育成了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家庭和學校教育要重視并能夠最大限度地培養其兒童的自立能力,增強其基本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培養符合素質教育要求和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中國教育.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1993-03.
[2]莫美鋒.淺談如何培養學生自理自立能力.《學子雜志》.2013年第7期.
[3]潘金梅.淺談如何培養學生自理自立能力.《吉林教育.綜合》.2010-10.
[4]夏凌翔,黃希庭.當代學者對自立認識的概念分析.心理科學.2006,29(4):(86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