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久
我以為,“良知”是陽明心學的最核心的概念,三主旨都與“良知”有關:“心即理”,主要想說“良知即天理”,“天理體現在人的良知中”;“知行合一”,主要想說“良行與善行天然地統一”;“致良知”,主要想說“堅守、完善與深化良知”。
“新心智科學”(Science of Mind),見于美國學者諾貝爾獎獲得者、神經認知科學家坎德爾。他認為,哲學與心理學結合,產生了“心智科學”;心智科學再與腦科學(神經科學)結合,可稱為“新心智科學”。新心智科學或能把抽象的哲學概念,還原為具體而可驗證的大腦機能和心理活動,還可能將枯燥的專家話語,變為大眾的知識。
所以,本文嘗試用新心智科學來說明王陽明“良知”概念。思路是:人類是長期進化而來的一種生物,作為生物器官的大腦在內外信息刺激下產生心理反應,在社會中普遍的心理反應形成大眾意識,該意識由思想家歸納成概念術語;要理解思想家的概念,就應該深入大眾心態,分析心理反應,追溯神經功能。
“良知”的思想家說明
早先說“良知”的是孟子:“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笔钦f良知不需要學習和思考就有,因為,像“四心”一樣,非由外鑠,“我固有之”。
王陽明的“良知”概念應該源自孟子,所以他用相似的表達,“是非之心,不慮而知,不學而能,所謂‘良知也。”因為良知不需要學習,所以他反對從書本上求良知:“不務去天理上著工夫,徒弊精竭力,從冊子上鉆研,名物上考索,形跡上比擬,知識愈廣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
據當代幾位新儒家人物分析,孟子與王陽明等儒家所說“良知”,其實是一種道德的直覺。梁漱溟說:“儒家完全要聽憑直覺,所以唯一重要的就直覺敏銳明利。”“美德要真自內發的直覺而來才算”;馮友蘭稱陽明“心學”的良知為“來自直覺的認識”,并論證:“人內心里,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這種非意識是人的本性的表現,王陽明稱之為‘良知。……人所當作原是遵行良知的命令;用王守仁的話來說,就是‘致良知?!辟R麟分析:王陽明代表著“直覺的價值的知行合一觀”;熊十力先生則“與梁漱溟本能、情感、道德的直覺不同,與馮友蘭強調神秘主義的直覺也不同,熊十力認為直覺是一種超越理智的高級精神現象;他反對割斷直覺與理智的關聯,并強調‘善的直覺”。
由上,可知“良知”,乃是道德直覺,或稱“道德情緒”“情緒判斷”等。
“良知”的大眾心態呈現
在日常生活里的普遍人心態中,本不乏道德直覺的呈現。
以當代貴州百姓為例。2017年,廣東衛視暗訪貴州,做一期“你會怎么做”節目:讓一演員假扮農民工,拿著空瓶子到貴陽街頭討水喝。結果紛紛得到不同群眾的善意幫助,其中一名16歲小姑娘不僅灌了瓶水,還免費送一瓶未開封的礦泉水;另一羊肉米粉店的女老板不僅灌滿水,更主動送上一碗米粉,還善意地撒謊:“快點吃嘛,要不,老板來了不好得?!?/p>
而在貴州道德模范中,良知表現得更是感人:貴州農村女孩李澤英進城當保姆,當所照顧的一對未滿6歲的雙胞胎姐妹被家人遺棄后,不名一文、22歲未成家的她卻不離不棄,毅然當起“保姆媽媽”來。人們問及,她含淚很樸直地說:“哎,城里人貓、狗當寵物都要養嘛,何況是一對乖妹妹呢?”
以上三位女性,都沒有學習過高深理論,僅憑直覺,就呈現出動人的道德心境和道德行為。可見的確有不需學與慮的“良知”。一定意義上說,如果沒有普遍化的大眾的良知呈現,也支撐不起王陽明的“良知”概念。
“良知”的進化心理學說明
根據進化心理學的原則,人類大腦像一臺經過數百萬年自然選擇而形成的復雜“信息處理機器”,為適應長期抱團才能生存的社會化生活,這臺“機器”中已經固化了某種“我理解你”“抑制自己,承認他人(乃至成全他人)”的心理“模塊”。
美國心理學家海特依據進化心理學,寫成專著《正義之心》,其道德原則的首條即為:“直覺在先,策略性推理在后”,即“道德直覺幾乎于瞬間之內自動彈出,而道德推理開始運作則要晚很多,并且最初的直覺還試圖操控后面的論證”。他還明言:“如果我們的目標不僅是良好的思維(近似于“良知”,顧注),還包括產生良好的行為(近似于“善行”,顧注),那么拒斥理性主義,信奉直覺主義就更為重要了?!痹摃€勾畫出幾大道德“模塊”:關愛與傷害,公平與欺騙,忠誠與背叛,權威與顛覆,圣潔與墮落等。有意思的是,為該書作序的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先生明確提及“王陽明良知理論”:“很多道德的判斷,其實是從情緒判斷開始。這同樣也可以解釋王陽明的良知理論,王陽明認為,良知就是不經思索就能感覺到的道德標準,歸根結底就是情緒的判斷?!?/p>
如果“良知”有一個長期的進化過程,那么在動物行為上,至少在靈長目行為上,應該會有類似良知的體現。動物行為學家德瓦爾認為:“除了情感上的連通性外,猿還有評估他者的狀況以及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他者的視角來思考問題的能力。”例子有二:一是黑猩猩庫尼救助一只撞暈在地上的八哥,“庫尼用一只手撿起那只八哥并帶著它爬上了那棵最高的樹的最頂端,在那里,她用雙腿纏住樹干,用騰空的雙手握住那只鳥。而后她小心翼翼地拉開那只鳥的翅膀并將它的翅膀完全展開,她一只手托著一只翅膀,用盡全力將鳥投向圈養區的圍欄之外……”二是“黑猩猩不會游泳,一旦掉進深水區,它們就會被淹死,除非被人救出來。盡管這樣,黑猩猩有時還是會作出英雄壯舉式的努力以拯救溺水的同伴,有時還真的成功了。有一次,一位不稱職的黑猩猩母親讓自己的一個嬰兒落進了水中,一個成年雄黑猩猩試圖去救那個孩子,但他卻在救的過程中丟了自己的命?!庇腥さ氖?,德瓦爾以此贊美孟子的性善論:“我完全贊同孟子的觀點。演化造就了新手真誠合作沖動的物種?!?/p>
如果“良知”不需要學習而得,那么,該狀態在未接收文化教育之前的嬰兒時段,也應該有所體現。美國研究道德起源的科學家們為嬰兒設計了一套幾何彩片并演示:紅色球形艱難爬坡,黃色方形在后面幫助它,而綠色三角形阻礙它?!拔覀儼l現,9個月和12個月大的嬰兒在看到紅圓球接近幫助它的角色時,注視時間會更長。”“正如我們預期的一樣,絕大多數6個月和10個月的嬰兒都更喜歡幫助者,而不是阻礙者。而且從統計數據來看,實驗結果異常顯著;幾乎所有嬰兒都伸手去夠幫助者?!弊C實了儒家“人之初,性本善”的判斷。
可見,王陽明的“良知”的確有進化心理學的基礎。
“良知”的大腦科學說明
“道德”有很寬泛的內容:既有守信、自律等理性的道德推理、道德判斷等,也包含同情、利他等感性的道德直覺、道德情緒等。而無論是道德理性,還是道德感性,都經自然選擇而固化在大腦中的道德“模塊”之中。腦科學(神經科學)們一直在尋找這些神經部位及網絡。
比如,“相關研究表明,與道德有著各種關系的人類大腦區域中的復雜的神經網絡,既需要認知推理參與加工過程,也離不開直覺和情緒的參與,受到二者共同的影響。研究表明,背外側前額葉負責道德推理和邏輯判斷。……腹內側前額葉與個體的親社會情緒的產生、發展密切相關。對已有的腹內側前額葉損傷病人進行研究,結果發現腹內側前額葉對道德情緒起著關鍵作用”。
依據這種觀點,感性的道德情緒,主要由大腦的腹內側前額葉產生;而理性的道德推理和判斷,則由大腦背外側前額葉主宰。
再如,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專家用一種贏得勝利后捐贈的游戲(“獨裁者游戲”),以功能核磁共振儀器((fMRI))監測游戲者。結果是:慷慨解囊者,其杏仁體、體覺皮層和前腦島等活躍;而“小氣”者,其主管理性計算的前額皮層更活躍。
依據該報告,則感性的道德直覺,主要由大腦邊緣系統發出;吝嗇小氣,由前額葉主導。
說法不盡相同,研究還在繼續,但至少說明:無論是道德感性或道德理性,都有其生物學意義上的大腦作為物質基礎。
進一步的說明
(一)大腦的復雜性
大腦這個“機器”中并非只有“良知”一個模塊。按麥克萊恩的“三重大腦假說”,人類的大腦乃是爬蟲類大腦(主管心跳、血壓,以及謀食、追色、求安等本能行為)、哺乳類大腦(主管社會性判斷、兒女情長之類情緒)和靈長類大腦(語言符號、宗教藝術感、數學推理等理性)的綜合體。
所以,前面論證大腦中“的確有”良知模塊,但絕不是說人類的大腦中“只有”良知模塊。我們的大腦還有“自我中心”的求食、謀生、追色等“模塊”。不然,不能生存與發展。
(二)心理的復雜性
動物中有極少數“真社會性動物”,這是共處一巢,生殖能力有異且該能力低下者主動放棄生育,或專司生育或主管覓食,嚴格分工互助共存的生物群體,如白蟻和某些蜂群。但人類是非真社會性物種,他們各自生育、各有利害,但為共同生存不得不抱團。由此產生群內的競爭和群外的競爭,生物社會學家威爾遜論述了這種既競爭又不得不抱團的心理悖論:“在群體內部,自私的個體戰勝了利他的個體,但是在群體之間,利他的群體打敗了自私的群體。或者說,個體選擇滋生罪惡而群體選擇孕育美德”“由于史前人類中多層次選擇的存在,所以人類永遠處于矛盾斗爭中。人類被困在兩股極端力量中——兩股創造人類的極其不穩定并且處于不斷變化情境中的力量,我們不能單純地寄希望于其中任何一種力量,它們中的任何一種都不可能完美地解決人類面臨的社會問題和政治騷亂。如果我們完全聽從于在個體選擇中產生的本能的驅使,我們的社會將是一個分崩離析的社會;反之,如果我們完全屈從于在群體選擇中產生的本能,那么我們將變成有著天使般善良的機器人,或是特大號的螞蟻,完全失去了人類的本質。”
(三)遺傳性道德情緒與后天文化育成的道德概念,共同形成人類道德
如果說前面提及“獨裁者游戲”(通過某種游戲贏利再自愿捐贈),能測試出慷慨與吝嗇者不同的大腦區域反映,那么,網絡上刊登的另一篇關于“獨裁者游戲”的文章,呈現出另一有趣的結論:“在游戲前,兩個一對兩個一對的學生先要拼湊一些句子并大聲讀出來。一種情況是:這些句子中包含了下列單詞:神性、精靈、天使、上帝、神圣、先知。另一種情況是:這些句子中不包括任何具有宗教意義的單詞。當游戲結束,統計表明在游戲開始之前受到‘宗教單詞提示的學生要比未受到提示的學生平均多給同伴2美元(4.56美元對2.56美元)。這一實驗的科學數據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特定的宗教概念使我們人類更趨向于作出合作的行為?!闭f明了宗教道德概念對于道德情緒的影響力。
以此判斷朱熹的“理學”與王陽明的“心學”,我以為兩者的共同點在于:都屬儒家,意欲重塑社會道德、達成社會的安定和發展。不同處:前者的入口在“道德理性”——半日讀書,半日靜坐,體認圣哲與天道以成賢;后者則由“道德情緒”(自覺)進入——體認各人早已具有的“道德模塊”來達成圣賢之道。道德情緒與道德理性都很重要,兩者相較,前者更古遠、更本真,也更有體量(類似于弗洛伊德的“海面下的冰山體”),但人類文明社會的確立,是一個依據“自然而成”但更重“人為打造”的過程,主要通過道德理性的強制和約束來達成的。只強調一面而淡化另一面,是理論的簡單化。
(四)此外,社會道德不僅依存于生物性的大腦(我比喻成“硬件系統”),還離不開具體的歷史環境、具體的社會背景的影響(我稱之為“軟件系統”)。對后者的忽視,是“新心智科學”及傳統哲學共同的“軟肋”。
比如“人欲”(個人在食、色、名、利方面的追求),在農耕親緣小群體社會與工業陌生人大群體中,就有不同社會效應。農業社會里,在土地資源、生產力水平、熟人社會等局限下,產品很少,需要親緣小群體中人人自我約束,相互體諒,才能共謀生存和發展,所以“存天理滅人欲”有必要性;在工商社會,隨科技發展,人類發展生產創造財富的欲望越強,發展的速度往往越快,欲望有促進生產力提升生活水平的積極意義,不能簡單滅除。
(作者系貴州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貴州省文史研究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