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新主流電影”這個語匯愈發高頻地鉆進人們的耳朵、出現在人們的閱讀視線中。所謂“新主流電影”,就是大片化的主旋律電影。“主流”核心內涵的首要是呈現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念;其次是占據市場的大份額,具有高票房、高受眾數量的特征。從審美角度來說,具有“正能量”“喜聞樂見”的特點。從技術的角度來看,其注重電影高科技運用、注重視覺奇觀的呈顯。
今天,我們要探討的問題是如何把握“新主流電影”的批評。
批評新主流電影的意義
“批評”對于我國“新主流電影”的健康成長來說,十分重要,原因有三。
第一個原因:“新主流電影”已成為我國電影市場中的一種規模性常態化存在,因此,從對象的角度來說,需要批評,以使其意義得到闡發與更加呈顯。
為什么說“新主流電影”會成為中國電影市場規模性常態化存在呢?
我們來看一組數據。2017 年3月,中國以44489 塊銀幕總數超過北美的43531 張,成為世界上銀幕數量最多的國家。這意味著,中國已經具有世界電影最大的放映平臺或產業轉化渠道。如此大規模的設施基礎需要有商業大片的持續上映,否則這些硬件資源就可能閑置,造成極大產業浪費。經營院線的商家不會甘于這種浪費,甚至虧損,所以必然追求超額利潤,利潤從哪里來?當然從高上座率的商業大片中來,中國早已進入世貿組織,不可能限制歐美大片的引進,所以,中國如不能持續推出新主流電影,就不能在電影方面牢牢占據中國意識形態的話語主導權力,就會存在國家的文化安全隱患,這顯然是不可能將被允許的。因此,新主流電影必然也必須成為文藝市場中的常態和文化主導力量的存在。
第二個原因:“商業大片”投資風險性高,對賭性強,通過批評,找出其內在商業規律,是保障“大片式”新主流電影的穩健發展之道。
有人也許對此觀點不以為然,認為新主流電影都是政府投資處于國家文化發展和傳播的需要而拍攝的片子。這個認識是存在誤區的,因為新主流電影是主旋律電影,但并非所有的主旋律電影都可以稱之為新主流電影。因為“新主流”有雙重規定性,一是主流價值,二是主流市場。后者并非所有主旋律電影所能達到。反之,新主流電影也并非僅靠大投資就可以做出來的,不過,大投資是做出來的一個必要但不充分的前提條件。
舉例來說,按照三分之一制片成本的測算,《戰狼2》的總票房56.79億元,那么下一個“新主流電影——《戰狼3》”的制片成本達到18.9億屬于合理化的單片投資預算區間。
那么,如此巨額資金投入的“新主流電影”要從市場中回收成本贏取利潤,同時要實現國家意識形態或國家主流價值觀念的表達,如何做到?
在筆者看來,既要遵循主旋律電影的價值傳播規律,還要遵循商業電影規律,或者說新電影工業的產業規律,這樣才可能完成新主流電影的價值實現。
而這種實現,沒有試錯反思、經驗歸納、理論升華,僅靠“對賭”“盲撞”“刻舟求劍”是不可能持續健康發展的,所以,筆者認為,僅僅從“思想性”和“藝術性”的角度來對新主流電影展開批評,顯然還存在“真空區間”,那就是市場。如果不能從市場價值的角度對新主流電影進行有效的批評,那么新主流電影的創作生產就難以實現長期持續的合市場規律的攀峰式發展,難以走出“對賭市場”“高壓創作”與“過山車式發展”的病態處境。
第三個原因:健康的新主流電影文化生態中離不開專業的批評,經典的新主流電影的價值有效傳播離不開批評的文化分解。
按照現代生態學的理論,生態環境由三大功能類群,即生產者、消費者與分解者構成。如果我們把“分解者”理解為“文藝批評”,通過“文藝批評”去消化與呈顯藝術文本的蘊意,更好地實現其文化價值與社會意義,那么我們說,要建構健康的新主流電影文藝生態,同樣不能沒有分解者,不能沒有高質量“批評”的在場。
如何對新主流電影展開有意義的藝術批評
在筆者看來,對“新主流電影”的“藝術批評”需要從“創作批評”“印象批評”“文化批評”和“商業批評”四個角度展開。
按照蘇珊·朗格的說法,藝術批評分為兩種,一是說給藝術家的專業創作批評。二是說給觀眾的印象批評。只有前者不斷給電影創作者“分解”、輸入“有營養”的批評信息,才能使新主流電影健康發展;只有后者不斷給觀眾“分解”、輸入“有營養”的批評信息,才能不斷提高觀眾電影鑒賞水平,繼而為“新主流電影”的成長提供適宜的“生存土壤”。不過“新主流大片”融合了意識形態性與市場性,已不是純然的超功利藝術作品,所以,這類電影的作品還應添加兩個重要品評視角:文化批評與商業批評。
除此外,筆者認為鑒于“新主流電影”的特質,其針對性的“專業批評”還應把握“鞭辟與建設相結合”“特定視角與全局眼光相結合”“再創作與弘揚相結合”三原則。
第一個原則:“鞭辟與建設相結合”,即批評一方面要做到鞭辟入里、論據充分、合乎邏輯、言之鑿鑿,另一方面指出優點要具有借鑒性,分析缺點要給出建設性意見。
批判性觀點和建設性都是一種力量,一種鞭策和鼓勵的力量,一種驅動藝術完善發展的重要力量,兩者不可或缺。中國新主流電影創作水平的不斷攀升離不開這兩種力量的推動。
第二個原則:“特定視角與全局視野相結合”,即批評首先要注重從特定的視角對作品進行分析批評,這是專業批評的特質所在;其次,要與“全局視野”下的觀照結合起來。
電影是個文化綜合體,從藝術的角度來說它包括語言藝術、視覺藝術、聽覺藝術等,從美學的角度來說它涉及創作美學、技術美學、接受美學等,從工業的角度來說,它包括產品創意、制作生產、宣傳策劃、市場營銷等,從文化的角度來說,它包括文化創造、文化表達、文化傳播多方面,每一個方面都是電影藝術這一綜合整體中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動一處牽全身。所以,做電影批評無論是從問題判斷、問題分析,還是從建議提出都需要貫徹兩種“觀法”的統一,這樣才能既看得深、看得透,又看得全,看得準,把握住關鍵,提出最有價值的觀點。中國古之學者治學,“博觀約取”“知宗用妙”,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電影批評亦然,新主流電影批評亦亦然。
第三個原則:“再創作與弘揚相結合”,即一方面要把批評文本寫作當作建立在電影分析、品評基礎上的新質文藝作品的再創作,另一方面要注重弘揚其內蘊的中華精神、民族意識及其他主流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念。
我國著名文藝理論家童慶炳曾把文學經典的建構歸納為六種因素,其中一個因素就是“發現人”。他認為,“發現人”是一種中介因素,因為你這一因素的介入使作品蘊含的深厚意義得到闡釋性顯現,從而引導受眾接受,而這種接受本身是一種能動的創造歷史的力量。對新主流電影而言也是同樣,批評者就應是那個“發現人”,發現電影文本的深厚意蘊,當然,沒有傳播的個人“發現”不會產生社會意義,因此,發現者必須將之闡釋出來,并訴諸可閱讀的傳播文本, 從而影響或促進受眾得以更具意義的接受。所以說,批評者的有效批評理應是為創作,一種發現電影意義的再創作。當然,再創作的內涵中也包括語言形式方面的,包括話題延伸層面的,不過對于新主流電影批評而言,最核心的應體現在影片中主流社會價值觀念的揭示或弘揚方面。
恩格斯在《致瑪·哈克奈斯》的信中說:“作者的見解愈隱蔽,對藝術作品就愈好。”可見,優秀的藝術作品,其精深的思想不會坦露在觀眾的眼前,而是通過象征或隱喻等手法予以隱蔽。如果沒有人去揭示或弘揚,其最有啟迪心靈的思想終將珠沉滄海。所以,藝術需要被闡釋,其意義需要被澄明,對于新主流電影而言,這種澄明首責,就是要發掘并弘揚出那種建設民族心靈的文藝能量。具體而言,在新主流電影批評中,需要堅守弘揚社會主流價值觀念、傳播正能量的文藝批評觀,彰顯出其“文化化人”,在培育民族情感、價值、理想與精神共同體方面所具有的“公器”效用。
除此以外,筆者認為,我們在堅持“專業批評”的同時還要大力發展大眾批評。
大眾的批評意見是評價影片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主流電影”是拍給普通大眾看的,所以,影片的價值高低,大眾是有發言權的。
對當下新主流電影批評的批評
基于以上討論以及對《湄公河行動》《戰狼2》兩部熱門新主流影片批評文獻考察,我們認為,我國“新主流電影”批評還應在“細分專業視角下的批評”“文化批評”“商業批評”三方面予以加強。
其原因在于,雖然當前對于我國“新主流電影”的批評文章的篇數很多,但同質化嚴重,大多為宏觀批評和報道類的資訊性短評,缺少有深度的細分專業視角下的藝術批評和商業批評,整體批評呈現結構失衡和內容扁平的樣態。
據筆者統計,截止到2018年5月,中國知網數據庫中有關《湄公河行動》的批評文章85篇,而真正細分專業的批評有9篇,約占總數的1/10,涉及商業批評的文章4篇,不到總數的1/20。《戰狼2》有批評文章190篇,其中從細分專業進行批評的文章14篇,不足總數的1/10;涉及商業批評的文章18篇,約占總數的1/10。文化批評的文章雖然較多,但能夠做到深刻闡釋的卻相對較少。
以《戰狼2》的評論為例,目前對其藝術創作成功的評論歸結為八大要素。1.創造一種新的電影敘事模式,認為其為“好萊塢模式和中國敘事如何無縫連接”“符合現代生活的快節奏敘事”等;2.人物塑造的成功,認為其“形象立體、個性鮮明,敢愛敢恨,真性情、鐵意志、有缺點接地氣”“既有錚錚鐵骨,也有鐵血柔情” “見證軍魂”“符合觀眾期待達成情感共鳴”等;3.令人耳目一新的藝術創造,認為其為“有個性的好萊塢英雄、丑角式的香港商業片英雄與內地有使命感的主旋律英雄合體”,是“一部類型(動作片、戰爭片和超級英雄片)融合的主旋律商業片”等;4.制作精良,體現了“高規格的工業制作”“認真踏實的創作”,如“主演吳京跳水26 次,泡在水中長達13 個小時,用真槍和空包彈拍攝,等等”;5.道具使用的成功,拍攝使用了“導彈驅逐艦”“兩棲船塢登陸艦”“坦克”等;6.場景預設的成功,觸及了與現實密切相關的“強拆事件”“2011利比亞執行撤僑事件”等;7.藝術風格體現了大片氣派,如“震撼人心的視聽特效”“觀感真實刺激的打斗戰爭場面”等;8.主流價值觀的獨特表達,體現了“個人英雄主義之上的濃濃愛國情懷”“以招人喜愛的‘超人行動替代概念化說教”“商業與主流觀念的完美融合”“美國形象的幻化處理與中國形象的正面表達”“國際矛盾的想象化處理”,等等。通過以上歸納,我們會發現作品的藝術分析雖然豐富,但仍有缺失,且是重要要素沒有涉及,如“鏡頭運用”“動作設計”“電影音樂”等。這些要素分析,需要行內人結合自身的創作經驗才能完成。由此可見,《戰狼2》的藝術評論仍存在必要填充的學術空間,尤其缺少部分必要的專業細分下行內人比較視野中的專業分析。更為重要的是,缺少必要的問題反思。
如果再從宏觀上來把握,我們認為新主流電影除了藝術方面評論外,還必須有“社會主流價值的闡發”與“商業運營機制的縷析”。還以《戰狼2》為例,我們認為這些方面的學術空間還是很大的。如,《戰狼2》的文化評論中,僅僅指出其體現了對主流價值觀念的獨特表達,“傳遞的愛國主義價值觀點燃了隱藏于國人內心深處的家國情懷”“契合當下社會大眾心理”等,這些觀點都是洞見式的,缺少政治與社會文化維度中系統資料的引入與比較視野下的觀照,因此,作品在當下及未來的文化價值闡發模糊而空泛,缺少更加準確合度的定位評價與更具普遍啟示意義的思考。再來從商業視野下的《戰狼2》的批評,也僅僅指出其抓住了“國產保護月”“引進大片《敦刻爾克》《極盜車神》《星際特工》等檔期延后,給國產電影很大的空間”“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內蒙古朱日和訓練基地舉行閱兵式,慶祝建軍90 周年,也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觀影熱情”等一般性現象,而對其如何在制作中體現“好萊塢模式”,如何改變“通過流量明星和話題炒作營銷的通行法則”而最終取得商業成功等重要問題缺乏深入探討。
由此,我們認為未來新主流電影的批評應于以下三方面加強著力。
第一方面是來自行內人的專業批評。
行內人批評往往會基于專門的學科知識理論與經驗針對電影中與專業相關的特定內容進行分析、闡釋與批評,目的是讓行內人說說行內意見。
行內人批評亦可稱之為專業的批評。
專業主要包括兩個層面含義,一是寬泛的電影專業;但筆者更為強調的是第二層,即電影藝術可以析出的具體專業部門,如編劇、攝影(尤其是鏡頭技巧和鏡頭美學)、表演、音效(包括電影配樂)等。因為專業才可能因專注而深入,比如從編劇的視角進行批評,就可著力于劇情邏輯(因果關系)是否合理、場景設計是否典型、人物的性格(包括語言、行動等)呈現是否到位,等等。
提倡細分專業視角下的批評還有一個用意,就是將批評推向細枝末葉和藝術深處。杜威說,藝術(審美)是一則經驗。所以,具體專業的批評者因為具有大量的專業化的感性與知性經驗積累,因而有了專業的眼光、專業的耳朵和專業的腦袋,所以能夠看到、聽到、想到他人看不到的問題,發現別人沒有發現別樣“風景”。顯然專業人士的認識與見解,對于藝術理解和推進“新主流電影”的類型化發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第二方面是國家立場或社會政治意識形態背景下的文化批評。
這類批評應站在國家意識形態或國家主流觀念與社會文化發展背景下,對影片的主題、內涵及其涉及到的其他相關文化問題予以闡發、討論。
這是對“新主流電影”應特別強調的批評類型,因為其“新”字里蘊含了國家主流價值觀念、國家意識形態,而且在“主流”中蘊含了大眾的普遍關注,尤其是那些爆款影片,其背后的受眾更是多達數億甚至十幾億。
就拿這兩部爆款的《湄公河行動》和《戰狼2》來說,為什么會取得如此大的票房成功,是片子藝術水準超高,沒有瑕疵嗎?是因為“偷了”好萊塢的技能包,具有了“大片”品質嗎?
在筆者看來,是,又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其最要的原因應該是近年來邊境爭端不斷、海外僑民不幸頻有的社會語境下,中國人急需國防強大、軍隊強大來滿足保障安全的心理需要,而《湄公河行動》《戰狼2》恰恰又是在人們對傳統武俠式英雄的幻象在現實失落后,在銀幕上突現了剛猛孔武的“超人英雄”和大國崛起的意象,這讓大眾的惶恐心理得到了想象性撫慰,讓“安全需要”得到了替代性滿足,同時也讓彼時高漲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情結得到了集體釋放。
這類批評的要旨在于掌握多維資料,具有系統論思維,洞見藝術與背景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確立文藝在社會文化現實中的獨特意義。
第三方面是大數據下的商業批評。
毋庸置疑,“新主流電影”已經溢出傳統文藝的邊界,成為商業產品或新工業電影產品,成為可能產生巨額利潤和巨大資本儲存量的產業風投項目。
據《2017中國音樂產業發展報告》:2016年包括數百家公司的中國音樂圖書與音像產業的總體產業規模達到11.05億元不及《戰狼2》一部片子票房的五分之一;包括數萬場的2016音樂演出總票房為48.13億元(包括演唱會、音樂節等所有)不到《戰狼2》一部片子票房的九成;擁有180多個子公司、3萬多員工的著名飲料企業娃哈哈集團2016全年利潤54.21億元基本可相當于《戰狼2》總票房減去制片成本。
基于此,筆者認為對“新主流電影”進行基于數據的商業分析與理性批評是不可或缺的。
舉例來說,在一般人印象中,商業大片最奏效的廣告營銷方式可能是戶外巨幅廣告,可能是電視廣告,可能是路演宣傳,也可能是媒體軟文,但從《戰狼2》的營銷效果數據顯示,這些都不是,其真正發揮核心廣告效應的是一條篇幅不大的微博。這條微博7月26日吳京的老婆謝楠發出的,其共轉發了363639次,形成了17個傳播層級,覆蓋4.55億人次,相當于發行60萬張的京城大報《北京晚報》63年的報紙發行量。
所以,只有通過全面細致專業的商業分析與研究才能真正地把握其作為現代龍頭電影工業制作生產、經營管理、宣傳營銷等各方面的真正產業秘密,從而實現中國“新主流電影”高質量、快速、類型化發展。
總而言之,批評是一種力量,一種可以改變歷史的力量。這種力量改變的不僅是人們對影片的價值認識,改變中國電影歷史的書寫內容,同時也會深刻地改變中國電影的發展方向。所以,分類建立類型化電影的評論模式,促進電影評論的科學發展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丁旭東,文藝學博士,藝術學博士后,碩士研究生導師,山西師范大學學術帶頭人、中國音樂學院國家美育研究與發展中心秘書長、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文化高等研究院兼職研究員,國家藝術基金網絡文藝批評人才培養計劃入選成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