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立軍
(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三門峽 472000)
無論是在任何一個時代,食品都是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基本物質,食品安全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一個國家政治的和諧穩定,經濟的良好發展以及人民生活的安寧和樂。食品的生產環節、食品種類以及食品生產經營企業數量較多,且具有分散性的特點,一些傳統的監管模式受到專職人員數量不足的影響,無法真正做到精細化監管。另外,在傳統監管技術的方式與手段上都表現出了較為嚴重的落后性,由此也就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安全監管漏洞。近年來,我國在監管方面的不足也造成了食品安全事件常常發生,尤其是網絡食品的安全準入門檻較低,政府很難對其進行有效的引導和規范。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對其進行適度監管,便會產生食品安全風險隱患,影響國民健康。
在我國2015年由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的第三期食品安全監督抽檢中,共對12 826批次的樣品進行了抽檢,其中發現有52%的肉類產品不符合合格的標準,而不合格的水產品占比達到了47%,另外有50%的乳品被檢測出微生物衛生指標不合格的問題。在2015年的上半年,共有多達68起的典型且死傷人數較多的食品中毒事件。這些事故的發生原因具有一定的多樣性,如服食了帶有殘存農藥的水果和蔬菜而造成中毒癥狀的人員,集體飲用了受到污染的自來水而發生中毒的人員等。這些食物中毒的事件越來越頻繁,尤其是在當前“互聯網+”背景之下,由于食品源頭遭受污染而引發的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頻率與數量都明顯增多。
我國食品領域的企業數量相對較多,但這些企業的規模大都比較小,分布也呈現出一定的散亂性。據相關的調查顯示,約70%的食品生產單位規模都屬于10人以下的家庭式小作坊,無法滿足生產的需求,生產出來的食品大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2015年由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所發布的針對于食品安全監督抽檢結果顯示,有很大一部分食品在對食品添加劑進行使用的過程中超出了允許的范圍,這些超范圍的食品主要涉及到的有食醋、速凍食品、辣椒制品以及蜂蜜等。其中不合格項目之中所包含的主要有亞硝酸鹽、山梨酸、胭脂紅、苯甲酸以及糖精鈉等。在這些新型的食品添加劑與原料之中會有一些物質和微生物以及食品進行間接或者直接的接觸,進而便會造成一些危害較為嚴重的食品安全事件。
在當前微商和網購等銷售方式不斷發展下,一些偽劣食品在網上銷售得越發泛濫,網絡食品安全監督執法的難度變得越來越大,其中所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調查取證難度較大、主體監管困難、查處執法與取締難度較高等。近年來,我國食品藥品監督局的官網中公布出很大一部分不合格的保健品以及減肥茶等產品,但不合格的產品可能通過網絡仍在持續銷售,而食品安全管理部門對于這些不法行為的打擊力度雖然有所強化,但仍然無法徹底遏制這些售假制假行為。
雖然近些年來我國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正在不斷健全和完善,但諸如瘦肉精、蘇丹紅等食品安全方面的事件仍然頻頻發生,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對稱也造成了消費者難以對一些新的食品材料以及添加劑進行了解,并且也不能夠徹底認識到這些物質對于人體的危害。另外,諸如“負外部性”等問題也意味著消費者與社會受到了食品生產經營者的危害,這些危害有很大一部分都沒有為此支付足以抵償所帶來危害的成本,造成了一些市場失誤問題。即便當前已經頒布了更加嚴格與完善的食品法規,這些不法商家仍然抱有僥幸的心理,不惜做出一些鋌而走險的行為換取違法收益。基于這種情況,想要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就必須不斷地強化與完善食品安全法制建設,強化法律所帶來的威懾力。
由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所帶來的影響還沒有完全消退,又出現了注水肉、橡皮蛋以及注膠蝦等惡性事件,隨后又出現了諸如絕育黃瓜、染色饅頭等直接影響到低收入人員食品安全的事件。這些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在于食品行業的準入門檻較低,而且負責食品生產經營的人員在文化程度上也存在著較大程度的差異,一些中小型的企業在生產安全和道德素質方面的意識較為單薄,對于員工的教育存有不足,相關的從業人員對于當前國家食品安全生產方面的法律法規以及相關的標準也缺乏一定的了解,歸結起來可以發現,其主要原因是不法商家在利益的驅使之下喪失了對道德的信仰和對法律的敬畏,甚至于直接越過了道德最基本的底線。想要真正從這種困境之中走出來,不僅需要立法和嚴懲違法分子,還需要強化全社會這種對于道德誠信工作的教育力度,使國民的素質得到充分和有效的提高[1]。
網購食品能夠在較大程度上實現空間和地域的跨越,但網絡具有一定的隱蔽性、不確定性以及虛擬性,如果在未得到第三方舉報的情況下監管部門很難將其中存在的一些安全隱患發現出來,很難實現對一些生產假冒偽劣食品商家的查處,就很容易出現食品安全問題。比如,一些人舉報在唯品會平臺買到了假冒的茅臺酒,而唯品會也澄清說明他們也受到了那些不法商家的欺騙,并且在最終唯品會對于客戶購買到的假貨做出了退貨處理,而在這之后這一網絡售假事件也就變得不了了之。出現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當前對于網絡食品安全監管和打擊的力度不足,因此難以避免網絡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2]。
在食品安全追溯系統中,可以依靠專屬的溯源終端使食品從農田種植到生產以及后期食用的整個流程進行監督和管理,對食品產業各個環節進行完善,并且對可追溯信息做到全面的覆蓋,在實現正向追溯的同時還能夠逆向追溯[3]。該系統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3個方面的信息:①關于食品源頭的相關數據信息,利用溯源碼能夠實現對原材料種植還養殖地點的查詢。②進貨食品數據庫之中的相關信息,通過溯源碼對整個食品生產過程與進貨情況予以監控,對于生產操作過程中的質量與衛生情況進行監管,通過這些方法能夠實現對銷售出貨以及保質期等情況的安全管理。③對于溯源終端銷售信息系統進行構建,通過對“互聯網+”這個網絡銷售平臺以及一些商家專屬的APP與互聯網銷售渠道可以實現對商品的銷售,這種情況下便可以對各個渠道構建起溯源終端銷售信息系統。
對于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的建設力度進行建立和健全,應結合實際情況對各部門的力量進行協調,使食品安全的相關法律法規能夠形成一個系統的整體[4]。尤其是針對一些網購食品也需要出臺一些針對性的法律和法規,并且在此基礎上加大假冒偽劣產品的懲治和處罰力度,強化法律所具有的威懾力,進而使不法商家不敢為牟利而以身試法,同時強化消費者的法律意識與食品安全意識。使他們遇到假冒偽劣產品的時候,可以懂得如何應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權益。
當前“互聯網+”的背景下,食品分散性更明顯,銷售渠道更寬,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的難度更大,相關部門應結合實際情況采取一系列應對方法,促進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更加有效地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