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芮 管帥 蔡文麗

摘? 要:從刻板印象理論視角下,通過文獻資料法和邏輯推理法,對社會現象中出現的體育教師標簽化現象進行描述和分析。著眼于人們對重文輕武傳統思想的固化、新聞媒體助推、體育教育的代償心理、學科邊緣化、體育教師的素質遭到質疑等維度探究其成因,并給出建議,以期引導社會輿論,提升大眾對體育教師職業的認知水平,為體育教師良好形象的建構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刻板印象;標簽化;體育教師
中圖分類號:G633.96?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18)11-0029-03
刻板印象,是指個人對某些人或事情所持有的固定看法,具有消極和積極的兩面性。標簽化則是消極的刻板印象,它是將群體的偏負面的特征刻板印象化,進而掩蓋其他特征而慣用的一種策略,即“貼標簽”。而龐大的體育教師就是“標簽化”的受害群體之一。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擁有50余萬名體育教師,他們是教育事業中的一個重要群體,是學生對體育和健康生活的重要啟蒙者,肩負著與其他學科教師不一樣的職能。然而,與其重要性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體育教師被標簽化,地位邊緣化、尷尬化。
一、研究背景和理論概述
1.針對體育教師的語言暴力愈演愈烈
語言暴力,是指對他人采用嘲笑、蔑視、謾罵、詆毀等歧視侮辱性的語言,并對他人的精神和心理造成一定傷害的行為。通過對新聞報道、網絡熱詞進行整理發現,在體育教師的形象世界里存在大量的諷刺、調侃性語言,例如,“你的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吧”,這是典型的不同學科之間不公平的比較。通過整理歸納,將類似話語分為三類,分別是大眾調侃、同行歧視與媒體誤導(表1)。
在大多情況下,不平等的相互關系是產生語言暴力的根源,實施語言暴力的一方過于強勢,受害者一方處于弱勢地位,缺乏自衛能力。從生理上來說,體育老師身強力壯、體形健碩,占據一定優勢。但是,體育教師在社會的話語體系中遭到排斥和攻擊,被“貼標簽”。比如,“四肢發達、頭腦簡單”這八個字,成為貼在體育教師身上最明顯的“標簽”,并由此而衍生各種以身體表征為主的固化的形象,也就是針對體育教師的刻板印象。在這樣的情況下,體育教師在話語場上缺乏發聲權,在精神層面處于弱勢地位,由此導致體育教師與社會大眾形成不平等的關系,并成為語言暴力的受害者。
這種消極、負面的刻板印象加劇了體育教師形象的標簽化,長期以來對體育教師的刻板印象已經形成于大眾的潛意識之中,導致人們在日常有關體育教師的話題討論中,說出無意識不禮貌的話語。無意識不禮貌是不禮貌話語中的一種特殊現象,其產生并非源于說話者的主觀意愿,而是一種無心的冒犯。例如2018年1月12日青島電視臺欄目主持人小單在“高鐵扒車門”事件評論報道中語出驚人,“這要是一個體育教師還不算違和”,引起輿論關注。隨后該主持人道歉,并說明自己是無心過失。通過分析發現,該行為明顯是屬于無意識不禮貌話語的范疇,這反映出體育教師在國內受到的偏見非常嚴重。
2. 體育教師遭遇歧視
長期以來,國家不斷重視國民體育教育的發展,但與其相脫節的是體育教師的地位和待遇并沒有明顯提高。此外,由于大眾對體育教師缺乏了解,造成在中國輿論場上,體育教師的形象也與文化低、素質低劃上等號,體育教師的職業形象受到嚴重損毀,即使是一些名人也對體育教師行業缺乏基本認知。
2017年1月17日,“中國雨人”周瑋憑借強大的心算能力在江蘇衛視《最強大腦》上脫穎而出,被評委魏坤琳稱為“真正的天才”,并獲得節目開播以來第一個滿分。但是隨后魏坤琳在節目上的表現被方舟子質疑造假,方舟子直言“北京體育大學畢業的,并非專家而就是體育教師”,稱其是偽專家。言論一出,引發網友熱議,其話語中對體育教師的歧視溢于言表,由此可以看出,無論是普通大眾還是一些名人都對體育教師存在粗淺的認知。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的責任遭到部分學生家長過度放大,在解決爭端中缺乏基本的尊師重教。據網友爆料,蒲城縣古鎮小學四年級一個班同學在上體育課跑步時,一名學生不小心自己摔倒了,家長來校后大鬧學校,打了體育教師,還對勸架的教師指手劃腳,粗言相待,充分暴露出體育教師地位低、遭歧視的社會現象。
一般來說,人們對某一行業的認可度直接反映在有關該行業的社會輿論之中,但現實是關于體育教師的負面社會輿論占上風。此外,教師這一行業的工作壓力不斷增大,教師職業倦怠問題日益凸顯。潛伏在深層意識中的“負面性”加深了教師們的焦慮,影響著體育教師的精神狀態,甚至導致體育教師對職業缺乏認同感。
二、體育教師標簽化成因分析
新中國成立后為了擺脫“東亞病夫”的標簽,提高國際影響力,我國提出了舉國體制的政策,大力發展競技體育,并將三從一大(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堅持大運動量)作為訓練原則。[1]甚至將這種原則運用到參加國家隊訓練的孩子們身上,在此基礎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因此本原則被其他項目的教練員模仿,形成了相似的訓練方式和方法,教練員對運動員實施嚴苛的要求,訓練過程中教練員對運動員使用一些不合規矩的言行。作為那些從小就在國家隊訓練的隊員,退役后很多走向了體育教師崗位,雖然在教育系統有嚴格的教育法和學校規章制度的要求,但他們在教學過程中難免會運用一些自己在國家隊訓練過程中的方式和方法來教育和訓練他的學生。著名的精神分析專家弗洛伊德認為:童年時期的經歷會頑固地潛藏于一個人的潛意識中,對人的一生產生恒久的影響。[2]因此體育教師在教育和訓練過程中運用不符合教育系統的要求與他自身所遭受的經歷有關。從代償心理的視角分析,體育教師的這種教育和訓練方式或多或少也會影響到他所培養的學生,無論這些學生未來是否從事體育行業,在他們的潛意識當中都會潛藏著體育教師的形象,而對于那些未來走向體育教師的學生而言,這樣的悲劇還會繼續上演,故此產生大家所不愿意接受的惡性循環。
三、體育教師告別“標簽化”的路徑
1.改變“重文輕武”陳舊思想,形成新型文武兼備的教育文化
儒家思想對我國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而且范圍較廣,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隨著歷史長河的流動,那些被時間和社會保留下來的優秀思想至今對各行各業依然產生積極向上的精神支持。但對于“重文輕武”的思想卻造成了制約我國體育發展的阻力,學校中更是體現得較為明顯,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較大部分學校采取“重智育 輕體育”的措施,而違背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現代教育觀念。在當今時代,隨著對人類健康發展的不斷深入和教育改革的推進,對這些情況做出了較大調整,但權威機構調查顯示,仍然有部分學校對體育工作的開展持保留態度。學校體育教育是社會體育的基礎,也是形成全民健身和終身體育意識的關鍵階段,所以首先以學校為抓手,是改變“重文輕武”陳舊思想,形成新型文武兼備的教育文化氛圍的關鍵一招。
因此,要形成新型文武兼備的教育文化,就要從根本上改變“重文輕武”的陳舊思想,對于教育系統管理者而言,在結合各地發展不同的情況下,貫徹國家有效政策開展學校體育工作,在決策和實施過程中,管理者要認識到體育在人成長過程中的不可替代性,樹立“健康第一”“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工作一輩子”的理念[3]。尤為重要的是,樹立和諧平等的課程觀,尊重體育課程,避免體育課程的邊緣化,關注體育教育,營造校園體育文化氛圍,關注體育教師的現實生活狀況,肯定體育教師的勞動成果,開展體育教師和其他學科教師之間平等性對話,教師隊伍間形成良好的學術研討、問題交流氛圍等。對于體育教師而言,應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展現高尚的道德品質、具備寬厚的理論知識、優越的技能水平。在現實教學和生活中優化職業生存動機,從外部規范到責任驅動再到幸福體驗,充分體現生命的意義。
2.切實提高媒體的社會責任感
從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到疑似弱勢群體,在教師尷尬處境的背景下,是教師考核制度弊病的凸顯以及社會輿論暴力的病態。媒體作為社會的一種公共力量,應當實事求是,增強社會責任感,發揮引導社會輿論作用,切實推動社會大眾正確看待體育教師職業形象,避免標簽化。首先,在報道中應當堅持真實性、客觀性原則,不隨意發表誤導公眾的觀點,避免造成公眾對體育教師的誤解。此外,媒體應當多關注體育教師長期被日曬雨淋、被克扣訓練及服裝補助、待遇低、缺編嚴重的問題,將體育教師真實的生活、工作處境還原給社會。[4]同時,主流媒體應當堅持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加強對社會熱點、敏感問題的引導,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主流輿論陣地作用,從而有效增強主流媒體的引導能力。在新聞報道方面,對于涉及體育教師的重要問題,主流媒體要牢牢掌握話語權,對出現的網絡謠言等一些問題做出研判,做好輿論引導工作。在體育教師形象塑造過程中,中央電視臺做出了表率,推出全國體育教師大型公益宣傳電視節目《我是體育教師》。該節目一經播出,廣受大眾歡迎。以電視節目的方式對學校體育教師的新形象、新風貌進行有效展示。通過電視節目能夠使社會各界更深入地了解體育教師這一行業,修正社會對體育教師的認識偏差,從而更關注和支持學校的體育工作,同時讓體育教師找到職業認同感、成就感。
3.確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增強體育教師職業認同感
要堅持學而信、學而思、學而行,把學習成果轉化為不可撼動的理想信念,轉化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用理想之光照亮奮斗之路,用信仰之力開創美好未來。[5]在人的需求中理想信念處于最高的需求層次,是最高價值觀的體現,是思想之“鈣”,也是行為的“總開關”,對人的行為起著至關重要的導向作用。失去理想信念就等于失去了人生坐標和生命的價值,體育教師確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做好教學工作的精神動力和支柱,只有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體育教師才能確立自己肩負的責任,才能抗拒社會、學校和現實生活的各種壓力,才能克服職業倦怠,不斷地反思革新自己。
體育教師確立理想信念,一定程度上是在注重自己的身份和職業的認同感,所謂身份認同感是體育教師對人民所賦予的“體育教師”本質內涵的認知與體驗,作為一名體育教師應自覺遵守教師規則,潛下心來教書,靜下心來育人,把教書育人看作自己身份的重要標志。在一定意義上講,體育教師的身份認同就是職業認同。增強體育教師職業認同感,依然是體育教師專業成長的基礎。較低的體育教師職業認同感將會直接造成其缺乏清晰的職業發展目標和自身發展規劃意識,進而影響體育教師專業發展。所以體育教師必須強化自己的理想信念,在思想的源頭審視自我,將自己置身于社會、學校、家庭中。只有在崇高理想的指引下,才能將自己置身于體育教師職業發展中去。
4.在提高體育教師文化素質基礎上,形成反思的意識品格,實現自我革新
教師文化是教師行業的基本特征和教師職業功能所在,擁有完整、高品位的文化素養是教師專業的本質,體育教師同樣也是如此。但是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體育教師的培養受到體教結合和教體結合的模式影響,一直存在“重技術”的唯技術主義現象,卻忽視了體育教師職業精神的提升。因此體育教師在施教過程中慣于用直接經驗去傳授知識,對體育知識理論的學習不夠,這也是造成“代償心理”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改變社會對體育教師的“標簽化”現象,取得社會的認同就必須重視自身的體育文化素養,單單依靠具體、直接的運動技能和經驗則難于在普通民眾中樹立良好的形象。在新時期、新征程的時代,體育教師必須做出深刻轉型,因為新時期社會對體育教師的要求不會停留在就技術論技術、就經驗論資格的思維模式,而是需要一批文化素養高、具有現代化的教學觀念和良好的專業技能、善于反思、不斷革新的實干教師隊伍。在信息極度便利的新時代,每一項運動技能都能在互聯網呈現,體育教師如果不能將各項技能進行科學化的解釋說明,則會遭到時代和社會的淘汰,所以體育教師唯有擺脫就技術論技術的思維模式,在提高體育文化素養的基礎上,理性反思重新構建自身的職業意識,形成反思的職業行為和職業意識,逐漸成為反思的實踐者,才能從缺乏專業技能特征的角色提升到具有良好專業性質的學術氛圍中。在施教過程中,體育教師應在一定程度的體育文化素養基礎上,通過對教學過程中課前準備、教案編寫、課堂授課、課后總結等方面進行反思,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進行省思和追問,有助于教師不斷地認識自己,進而實現自身的革新。
另一方面,在新媒體時代,教師要更加注重專業形象的塑造,并且在塑造過程中借助與學生的網絡交互。體育教師應當借助微信微博等網絡社交工具,一方面搭建全新的教學平臺,實現講課方式的創新,提高學生的聽課積極性,另一方面,借助社交媒體的高效、快捷、傳播性強的特點,對自身進行立體展示,講述體育教師的故事,展現體育教師的風采,塑造良好的形象。
參考文獻:
[1]高宏全.框架理論視角下的體育教師媒介形象建構[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6,36(4):8-11.
[2]荊雯,李洋,安麗娜,李星輝.刻板印象視域下體育人形象的分析[J].體育學刊,2017,24(1):71-75.
[3]潘凌云,樊蓮香,王健.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生態轉向:理論闡釋與路徑選擇[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2,46(8):83-87.
[4]陳孝道.體育教師受歧視現象簡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4(12):124-125.
[5]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