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狄瓊
【摘 要】 近些年來,互聯網信息技術迅速發展,豐富了各行各業的內容,也帶動了多個領域的快速同步發展。尤其是金融領域,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互聯網金融出現了,具有跨時代的重要意義?;ヂ摼W金融的繁榮發展,免不了金融風險的產生,新的金融產品帶來的金融風險,往往難以預料和把控,再加上互聯網的開放性和快速性等特質,更加容易導致風險的產生。因此,對互聯網金融風險實行嚴格監管,是控制風險的重要措施,對于金融行業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 互聯網金融 風險 風險監管
一、互聯網金融風險概述
(一)內涵分析
對于互聯網金融的認知,我國目前尚未形成統一的概念,業內的理念主要分為兩大類。其中,一部分人認為互聯網金融風險指的是在相關金融業務處理過程中,存在各種各樣不確定性的、難以控制的、容易造成損失的可能。另一部分人認為由于互聯網的特殊性質及金融領域的業務特點,信息技術領域存在一定的網絡安全風險,同時,金融產品本身在信用及道德方面也存在相應的風險。
(二)基本特點分析
首先,互聯網金融由于通過信息技術進行金融業務,利用網絡進行信息傳播、信息共享,具有明顯的開放性,傳播速度也較高。其次,網絡的特殊性導致互聯網金融本身有一定的破壞性,這也是導致風險難以把控的重要原因之一。再者,金融風險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交叉發展,容易對整個金融體系造成影響。
二、主要現狀
近幾年來,互聯網金融的高速發展,各種各樣形式的金融產品不斷出現,且由于監管不足,風險案件不斷發生,對互聯網金融的整體發展造成了影響,甚至帶來了方向性的誤導,對于金融行業來說,具有一定的高風險壓力。2017年北京地區可統計的與互聯網金融風險相關的犯罪案件接近1000件,還有不少未到法院正式立案的相關行為。根據可統計的互聯網金融案件分析,不少案件涉及金額較大,而且存在一定的社會危害性?;ヂ摼W金融風險與日俱增,越來越多的網貸行業項目出現了逾期的情況,許多平臺逐漸退出,借款人惡意逃債,給投資者帶來了難以估量的重大損失。
互聯網金融出現及發展至今,時間并不長,初期階段經歷了野蠻生長,在缺乏監管或者監管無效的環境下,互聯網金融的風險難以控制,風險系數較高。從去年開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以后,對金融風險監管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相關的監管部門也在逐漸摸索、尋找監管措施。
三、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
(一)傳統金融風險
金融行業發展至今,一直以來都存在普遍的信用風險,這是金融領域難以切實避免的。傳統金融產品業務中也存在一些流動性風險,這些風險在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尚未被合理識別及處理,有的甚至風險系數越來越高,導致金融行業面臨較高的風險可能。具體來看,首先,信用風險在互聯網金融中較為明顯,主要體現在P2P網貸平臺中。如今,隨著P2P網貸平臺的便利度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傾向于利用該平臺進行交易,而投資收益及回報是否能如預期一樣成功收回,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再加上P2P網貸平臺的門檻低,要求標準較低,監管嚴重缺乏,為不法分子從事違法行為提供了條件和便利,導致當前互聯網金融環境欠佳,存在不少惡意行為。其次,流動性風險也是較為顯著的。在金融行業的發展歷程中,流動性風險又稱為核心風險,產生的原因主要在于資產結構。傳統的金融產品中普遍存在這一風險,而互聯網金融也不例外。例如目前廣為人知的支付寶應用軟件,其作為支付平臺,提供余額寶等服務,而余額寶本質上是一種貨幣市場基金,若集中巨額地贖回,流動性風險會特別
明顯。
(二)信息技術風險
從互聯網的角度出發,互聯網金融業務開展過程中,體現著明顯的互聯網信息技術特性?;ヂ摼W金融的存在離不開互聯網及其相關技術,因此,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存在,也有部分來源于互聯網自身,換句話說,就是信息技術更新發展過程中所可能產生的不確定性。顯而易見,互聯網金融具有較為復雜的特性,影響因素較多,而其中信息技術所可能帶來的風險常見的包括系統漏洞、信息泄露、黑客攻擊等,還有通過共享網絡惡意竊取用戶密碼、資金、信息等,導致信息安全、資金安全事故時常發生,尤其近幾年來,發生頻率越來越高,對社會公民的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三)法律風險
互聯網金融在我國的起步時間比較晚,對比起西方發達國家的互聯網金融,我國由于發展時間較短,積累的經驗還不足夠,再加上監管不到位,相關的法律體系尚未建立起來,監管立法非常滯后,法律條款嚴重缺乏,給不法分子提供了機會。除此之外,由于互聯網自身具有較強的自由性和開放性,并且逐漸打破界限,無形中加大了監管難度?;ヂ摼W金融機構的業務規范、門檻要求等各個方面尚未通過明確立法加以規制,主體地位不明朗,經營范圍不明確,導致法律服務缺失,法律風險較大,相關的法律糾紛也會越來越多。
(四)信息不對稱風險
與傳統的金融業務對比,互聯網金融業務的開展,能夠打破信息壁壘,有效降低了信息成本,加快了信息交流、傳遞的速度,解決一些信息不對稱地問題。但是,在風險控制管理方面,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仍然得不到較好地解決。在新的行業環境下,互聯網金融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信息溝通,尤其是供需方面的信息傳遞,迅速且便捷。但是,在風險識別方面,信息不對稱問題嚴重,且得不到解決。同時,由于信息披露不規范,且可靠性存疑,更嚴重的是存在一些虛假廣告行為,容易夸大其詞,誤導觀眾及消費者,消費者難以在繁雜的互聯網金融領域中篩選出良好的企業及服務,所面臨的風險逐步加大,利益將容易遭受損害。
四、風險監管措施
綜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風險監管措施:嚴格規范準入機制,加強退出機制監管;把控信息技術風險;完善法律法規制度;強化信息透明度。下面對每一項風險監管措施予以詳細敘述。
(一)嚴格規范準入機制,加強退出機制監管
準入與退出機制作為互聯網金融中的重要環節,在整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歷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主要涉及財務管理、互聯網技術、資本經營狀況等方面的安全監管內容,同時要應對工作提高要求和標準,督促相關人員積極進行工作的開展,提出科學合理的管理標準。具體而言,第一,必須嚴格準入管理。企業想要進入互聯網金融領域中,并在該行業中獲取利潤和收益,必須具備相應的條件,達到一定的門檻,才能準許從事相關的金融活動。而對于不符合標準的企業,有關部門要積極主動地予以取締,避免其做出破壞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惡意行為。要實行嚴格的實時監管政策,對不符合要求的產品及時發現并依法命令有關企業下架該產品,責令其整改,才能形成良好的金融環境。第二,退出機制要進一步完善,不斷加強監管力度。可以適當建立起退出機制預警體系,對已明顯暴露問題的金融機構進行嚴格監管,列為重點對象,隨時發現其進行的活動的風險,結合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對違規行為從嚴處罰。
(二)把控信息技術風險
在信息技術發展的當今時代,要提升互聯網金融的安全,必須加強信息技術的維護,從而能夠充分運用技術手段。首先,要學會利用大數據,深入分析并發現其發展規律,建立起強有力的監管技術支持系統,通過數據分析等多種方式,及時發送信息、提供風險預警,加強平臺的安全服務。其次,要建立起安全的金融業務交易數據網絡,形成數據庫,囊括財務納稅數據、社交網絡數據等等,對數據進行嚴格加密,防止信息泄露,加大風險監管。再者,對數據庫中的數據有效利用起來,建立模型分析,為金融交易活動提高參考作用。
(三)完善法律法規制度
互聯網金融作為新興的行業,是互聯網與金融行業的充分結合,也是時代發展的重要產物。對于新的事物而言,通常缺乏相應的法律監管,因此,加強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的主要措施還在于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體系,使得金融交易行為有法可依,避免不法分子肆意妄為地鉆法律空子,使得監管工作可以進一步落地、鞏固、加深。首先,相關監管部門要從法律角度出發,將立法工作提上日程,積極建立起法律制度,加強行為規范。其次,通過法律明文規定地方式,將監管主體及監管責任進一步明確,消除模糊地帶,防止有關部門相互推諉。最后,還應當建立起合理的征信制度,督促互聯網金融企業規范地開展業務、進行相關交易,從而有利于風險監管。
(四)強化信息透明度
一方面,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推廣,離不開各式各樣的廣告宣傳,應加強信息透明度,確保信息的真實性,嚴格披露相關產品的風險所在點及收益特點,切忌虛假披露、夸大其詞,從而誤導投資者及消費者。另一方面,對投資者要加強相關知識及投資理念的教育,使其更加正確地了解金融產品,從而提高投資行為的有效性,鼓勵投資者實地考察,從而加強雙方的交流,提升彼此之間的信任度。
【參考文獻】
[1] 張建波.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的風險分析及監管建議[J].財訊,2017,16(10):103-104.
[2] 鄭欣,王慧,陳鑫.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問題、風險和監管建議——基于PSR模型的分析[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7,18(42):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