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忠
【摘 要】 自1978年以來,中國財政支出占國民收入的比例與瓦格納定律不符。 伴隨著經濟改革的完成,我國財政支出逐漸符合瓦格納法則,這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本文試圖從中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和財稅體制改革的角度來解釋這一現象。 瓦格納的調查來自西方工業化時期。 如果存在,又該如何解釋,這是本文寫作想要解決的相關問題。
【關鍵詞】 瓦格納法則 財政支出 稅制
一、問題的提出
瓦格納注意到財政支出增長超過經濟增長這一現象,在19世紀80年代,他對西方工業化國家的工業化進程進行了考察,他認為,工業化經濟的發展伴隨著公共部門的擴張,特別是政府活動,并將其命名為政府活動擴張的法則。 后人把他的這一論斷成為“瓦格納定律”。瓦格納研究和研究了自英國工業化革命以來西方國家經濟和財政狀況的變化。 “政府活動及其財政支出有定期擴張的趨勢” 。 這一法律是否也符合中國的發展階段,是本文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瓦格納的調查來自西方工業化時期。 如果存在,又該如何解釋,這是本文寫作想要解決的相關問題。
1978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為3678.7億元,到2017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為827.12億元, 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在39年內增長了225倍。與此同時,中國財政支出總額從2017年的1122億元增加到2033.3億元。 相應的GDP比例從30.5%下降到24.5%,中國財政支出的比例沒有增加。 反而降低了,顯然表明上是不符合瓦格納法則的。
二、為什么中國經濟早期發展不符合瓦格納定律
(一) 市場經濟改革
將我國歷年財政支出數據做成表格,可以看到,我國財政支出的比例在90年代中期達到了歷史的最低點,而后我國財政支出的比例開始不斷的上升。
自78年以來,中國經濟逐漸從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1997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明確。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最容易察覺的系統性弊端是經濟實體缺乏生產積極性。
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要方法是,在規劃經濟的前提下,政府逐步放松對各種微觀經濟實體的行政控制。 利用市場給個人利潤帶來的調節,激發各種經濟主體的生產積極性。 主要內容包括: 落實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以分權,利益分享為核心的國有企業改革,促進非國有經濟的發展,逐步認識到民營經濟的法律地位。 (這樣的逐步培育市場主體的過程中,帶來的是國家稅收的減少,硬幣的另一面是國家對于社會下層人民的生活保障支出的不斷減少)
從1978-1984利用家之法則和市場機制的作用,從激勵問題入手,在農村和城市進行了一系列的初步改革。 改革雖然強調計劃經濟為主,但實際卻是計劃的逐步削弱,雖然強調市場為輔,但實際卻是其作用范圍的逐步擴大和程度的深入。
隨著改革的深入,我國進一步在流通及物資、外貿和金融管理體制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進一步擴大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上的作用。
能夠準確反映資源稀缺性和供需變化的市場價格是市場配置資源的必要前提。 因此,在微觀市場初步形成,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上的作用范圍日益擴大、程度日益深入的情況下,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已成為一種邏輯要求。
相關的宏觀經濟改革的過程中,每一個過程中,能夠抓住歷史的機遇實現發展的過程就是時代的主人, 相反,如果你錯過了相關的歷史機遇,你將錯過發展的機會。
從第一層面來看,主要是因為培育基本的市場主體這一戰略造成了國家稅收的減少,在計劃經濟條件下, 主要的稅收貢獻是國有企業集團,從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是一步步抓大放小的改革過程的進行。 由此造成的結果是稅源的減少,國有企業的改革過程同樣促進了這一趨勢的發展。
因此,從改革開放到90年代中期,我國的財政支出在不斷的下降過程中,這主要是由于市場經濟改革初期帶來的稅源的減少所導致。
(二) 財稅體制改革
1980年9月至1981年12月計劃商品經濟時期(1978-1993年)的稅制改革, 為了滿足中國對外開放吸引外資和開展對外經濟合作的需要,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先后通過了 “中外合資企業所得稅法” ,“個人所得稅法”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對于中外合資企業和外國公司,他們將繼續征收統一的工商稅,城市房地產稅和車輛和船舶使用稅。
1983年,稅制改革計劃的第一步是在新中國成立后,將支付30多年的國有企業制度改為國家繳納企業所得稅。這一改革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突破了國有企業只能向國家支付利潤的限制區,國家不能對國有企業征收所得稅
1984年,第二步是改變稅收。頒布了國家企業所得稅,國有企業調整稅,產品稅,增值稅,鹽稅,資源稅等一系列行政法規。此后,國務院先后發布了集體企業所得稅,民營企業所得稅,城鄉個體工商戶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調整,城市維護建設稅,獎金稅,國有企業工資調整稅,固定資產方向調整稅,特殊消費稅,物業稅,車輛和船舶使用稅,城市土地使用稅,印花稅,宴會稅和其他稅收法規。到目前為止,中國的工商稅收制度共有37種稅種。有七類行為稅,財產稅,資源稅,特殊目的稅,涉外稅和農業稅。
1992年以后,中國對流轉稅進行了全面改革,實行了標準化的增值稅,并據此設立了消費稅,營業稅和新的流轉稅制。
國有企業所得稅,調整稅,集體企業所得稅和民營企業所得稅分別設定。
統一個人所得稅。取消城鄉個體工商戶原有的個人所得稅和所得稅,統一實施個人工商戶個人收入和生產經營收入的個人所得稅法。
調整、撤并和開征其他一些稅種。牲畜交易稅,獎金和工資調整稅,征收土地增值稅和證券交易印花稅。鹽稅納入資源稅,特殊消費稅納入消費稅。
改革開放后,中國的稅收制度基本實現了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的稅收制度。
三、對不符合瓦格納法則原因的總結
我國為激發市場,突破國有企業一家獨大,市場活力不足的局面,進行了一系列對市場主體的減稅降費措施,因此我國的稅收收入不足。 同時,我國對過去的各種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過度福利進行了相關的削減,因此體現在財政支出曲線上是一條向下的微笑曲線。
四、90年代后我國財政支出的瓦格納法則現象
市場經濟建設步入正軌,伴隨著世紀末的國有企業改革的完成,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建立起來。 從9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財政支出主要投向了市場比較薄弱的環節,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進入2000年后,隨著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不斷發展,相應的財政支出比例進一步增加。結果,中國的財政支出逐漸符合瓦格納法所揭示的財政支出法。
(一) 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
1982年我國的三次產業占比分別為32.8%,44.6%和22.6, 1997年我國的三次產業變化為17.9%,47.1%和35%; 而到2016年時我國三次產業的變化為8.6%,39.9%和51.6%。隨著中國二,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高,中國的工業化進程正在加速發展。不斷增長的公共基礎設施需要由該國承擔,這導致對財政支出的需求可能不斷增長;
(二)我國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
我國的法律制度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不斷完善,目前我國從缺乏法制到現在已經建立起了完備的七大法律組成部分的法律體系,為市場經濟的發展奠定了相關的制度基礎。 隨著法制化進程的增長,維持這樣制度環境的相關的財政支出比例也不斷上升;
(三)基尼系數的發展變化,與社會基本保障支出的增加
一直增長到2008年的0.491,而后逐步下降,2016年為0.465。 隨著中國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政府用于平衡基本公共服務的支出繼續增加,導致潛在的財政支出增加。
(四)人們對公共福利需求的增長,與政府投入的增加
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施全面扶貧戰略為目標,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希望,使得對于養老、醫療、教育、綠化等方面的公共福利需求不斷增長, 使得財政支出的需求不斷提升。
綜上,由于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晚上,為彌補市場運行過程中所帶來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財政支出相應的比例將不斷的增長符合瓦格納法則。
五、原因分析
圍繞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中國開展了相關的財稅體制改革,包括:
隨著社會的發展,完善內外部法律法規和維護社會秩序的要求隨著確保市場機制發揮作用所必需的社會“環境條件”的增加而增加。
另一方面,由于經濟交往日益復雜,各種摩擦或社會沖突不斷加劇,不可避免地需要更多的公共控制和保護活動。 從而導致政府行政支出的增加;
進入工業發展階段后,出現了越來越多具有外部特征的產業。政府需要更直接地參與生產活動,導致政府經濟支出增加;
瓦格納定律在最近100年的時間中不斷得到印證。工業化國家財政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為30%,有些國家則超過50%。 在此之后,財政支出比重并沒有出現逆轉現象。
【參考文獻】
[1] 戚昌厚.政府規模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關系——關于瓦格納法則的文獻綜述[J].現代管理科學,2018(02):72-74.
[2] 段振文,張雪蓮.基于瓦格納法則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產生原因實證分析——來自1978—2011年的時間序列數據[J].上海金融學院學報,2015(03):21-28.
[3] 劉斌,李小藝.我國公共支出的變動趨勢與特點——基于瓦格納法則和收入增長引致論的實證檢驗[J].商,2015(0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