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 凱,谷俊華
(許昌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許昌 461000)
自《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點》明確提出“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以來,2013—2018年每年教育部的工作要點中均提到了職業教育的現代學徒制。學徒制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職業教育模式,這種模式起源于我國民間傳統的傳授技藝的形式。但這種形式為如今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注入了新的內容,為現代職業教育人才的培養模式賦予了新的生命。現代學徒制是通過學校、企業的深度合作以及與教師、師傅的聯合傳授,對學生以技能培養為主的現代人才培養模式,使得學生不僅可以在學校接受教師教育,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還可以參與企業生產活動,接受專業師傅指導[1]。
2016年,在院領導和系領導的大力支持下,許昌職業技術學院和許昌市一家食品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成立了“食品專班”,2015級食品專業學生成為第一屆“食品專班”學員,經過一年的實習后,本著雙方自愿的原則,目前已有12名同學正式成為該食品公司的員工。
教研室專業教師在3—4月份對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人才需求進行調研,和食品企業專家針對專業培養方向和就業崗位(群),以及崗位(群)工作任務和完成就業崗位(群)典型工作任務對從業人員知識、技能、態度要求進行分析;6月份召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在會議上同企業專家就培養目標以及課程構建等方面共同商討制修訂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以使培養的學生與企業零距離對接。
2015級食品專業頂崗實習的過程中,簽訂了學生、學校和企業的三方實習協議,明確學生的“企業員工”和“職業院校的學生”。在協議中,明確各方的權益以及學生在崗培養的權益保障。
2015級食品專業學生第6學期的職業能力崗位培訓以及技能測試課程由食品企業員工任教,這樣初步形成了“雙導師育人”團隊,企業師傅(實踐導師)、學院教師(理論導師)各司其職,齊抓共管。
“雙主體”育人機制是指校企雙方合作,完善高職食品專業人才學徒培養管理機制,明確校企雙方職責、分工,完善校企聯合招生,對接崗位、細化目標、分段育人及多方參與評價的一種機制。因此,許昌職業技術學院與校外實訓基地如胖東來食品分公司、河南省歐利優乳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相關的食品企業進行合作共同培育人才,特別是與胖東來商貿集團食品分公司成立了“食品專班”,這是企業按照自己對員工的需求,從2015級食品專業學生中進行選拔。到目前為止,已有27名同學成為第一屆“食品專班”的學員。這些學生的教學以及管理工作分為兩個階段,分別體現了校、企“雙主體”育人的職責。第1階段是學生在校學習,其通過在校內的學習,完成專業知識學習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在這一階段,學生需要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精神以及扎實過硬的與職業對接、適應社會的能力,同時還要完成食品專業技能崗位的訓練與職業素質教育和職業資格考證,以及專業技術領域的知識與能力教育,以滿足學生職業發展與遷移的需要。第2階段為第3年,學生以實習員工的身份到胖東來食品分公司,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下,接受企業實踐教師的指導,進一步完成職業崗位能力的訓練。在“雙主體育人”過程中,只有共贏,校企雙方才可順利開展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對于企業來說,提前讓學徒熟悉企業的文化、生產流程、技術要求等,為后備人才培養做儲備,可大大節約育人成本;對于學校來說,可以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為社會、企業培養更加實用的人才。在2015級“食品專班”學生還沒有步入企業崗位前,學生先去胖東來食品分公司進行參觀了解,簡單熟悉了企業的生產流程,感受企業的文化氛圍。對于第二屆“食品專班”學員,企業已經從2017年9月份開始對2016級食品專業學生進行初步了解和雙方的雙向選擇,在此期間部分學生利用周末時間到胖東來商貿集團食品分公司熟悉企業的生產流程,增進雙方的了解。
許昌職業技術學院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與企業專家共同建立了食品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通過對食品專業畢業生、行業企業的調研,召開食品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會議,與校企合作的企業專家共同確定食品專業的目標崗位,對食品企業人員的職業生涯進行分析,確定食品企業人員職業生涯不同階段及其對應的不同崗位任職資格和能力要求,按照人才職業成長以及人才培養的規律,以工學結合為主線,以崗位能力為導向,圍繞畢業生就業崗位,實施“校企共建,全程參與”學習領域課程體系,通過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利用校內網實訓教學條件,實施“工學交替”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職業發展能力,滿足用人單位對食品人才的需求。在討論2016級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企業專家提到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增加一些食品生產過程中如原材料采購、食品預包裝等方面的法律法規知識以及成品檢驗過程中的標準等。針對這些,許昌職業技術學院適時修訂了人才培養方案,增加了一門食品生產中的質量控制課程。這門課程的授課內容由企業專家和專業老師共同商討制定,并對2015級學生人才培養及時作出調整,對即將進行頂崗實習的2015級學生進行該門課程的培訓。
基于此人才培養模式,食品專業學生第1-2學年在校完成文化理論課程的學習,通過實訓課程學習掌握專業基本技能,期間請校企合作企業來校進行講座、授課、企業宣講、崗位職業介紹等,讓學生感悟和接受企業文化。第3學年學生正式進入企業踐行現代學徒制,接受企業的班組化管理模式,師傅傳授徒弟專業技能、方法、經驗等,幫助學生盡早完成角色的蛻變。
許昌職業技術學院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與胖東來商貿集團食品分公司合作進行的是訂單式培養。在第3年去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實習初簽訂三方協議。在協議中明確了學徒的工作時間、報酬、保險等方面的內容。在實習時,企業設置了品控、化驗、原材料驗收、裱花等崗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崗位的確定。在實訓中,師傅對學生講解該崗位所需的技能,這樣一方面鞏固學生自己的知識,另一方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經過一個月的實習后,企業又根據學生實習情況以及學生的興趣愛好再次調整崗位,這樣就使得學生對此崗位更有興趣,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形成“校企共建、全程參與”的學習領域課程體系,其特點是以“核心崗位職業能力”學習領域為核心,輔助以基礎課程和公共課程,著重培養學生的就業崗位能力,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確定了專業的核心課程是營養配餐設計、食品分析技術、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食品摻偽檢驗技術等5門課程,同時在授課中均采用超星學習通進行網絡授課。
食品專業建立和完善學校、企業、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化質量評價機制,開展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建設,組織相關食品專業的教師、學生、行業、企業對本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進行評價。在課程考試考核方案中,采取校內考核和企業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將理論考核與實操考核相結合,切實提高學生的崗位核心能力、職業特定能力;以職業核心能力和職業特定能力為標準,采取學生自我評價、教師評價、師傅評價、企業評價相結合,公平公正地對學生崗位知識、崗位技能和綜合素質進行評價。
擴建校內的分析與檢測實訓室,如購買酶標儀、紫外分光光度計、熒光分光光度計、全自動凱氏定氮儀、全自動脂肪測定儀、水分測定儀等設備;焙烤實訓室中因好多設備于2007年老化,計劃購買了烤箱、醒發箱、臺式打蛋器、酥餅機等相關設備;微生物實訓室中增添了20臺顯微鏡等。2017年企業到實訓室進行月餅糖分測定。同時,企業也準備和學院一起整合維修原有的設備,提高設備的利用率。
健全實踐教學管理制度,如實訓基地設備管理制度、實訓基地維護保養管理制度、多媒體教師管理制度等。還制定《校企共建食品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章程》《訂單班人才培養方案》等相關制度,并制定《導師帶徒協議》等,明確校、企、師、徒在人在培養過程的職責和權力,保障培養質量。
食品專業在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試運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不斷地探索和實踐。
①由于專業可支配的經費不足,參與專業建設的企業專家沒有獲得應有的報酬等[2]。②現代學徒制形成了雙主體育人,提高了人才的培養質量,同時也給參與現代學徒制的企業帶來了一些困擾和負擔,如管理學徒但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員工,企業原有的管理體系難以適應對學生的管理[3]。但這些企業又沒有享受到政策和資金的扶持,其積極性受到影響。
隨著學生學習由學校到企業的變化,學生的身份從單純的學生轉變為既是學生又是員工的身份,這就要求學生既要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還要遵守企業的規章制度。學生在校學習生活可能沒有企業生活那么緊張那么累,所以經常有學生在企業實習一段時間后堅持不了,會產生各種倦怠情緒,工作積極性不高,工作表現達不到企業的要求。
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不僅有利于促進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全過程,而且實現了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從而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滿足我國產業不斷更新換代對人才的需求。因此,建立現代學徒制是職業教育主動服務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是打通和拓寬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和成長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