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改改
(西藏民族大學,陜西 咸陽 712082)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就是指各區域之間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實現相互依賴、密切聯系,互通有無的聯動關系,從而達到各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一直存在,中西部發展差距大,貧富差距懸殊等問題亟待解決?!笆濉币巹澲?,指出“深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扶持特殊類型地區發展、拓展藍色經濟空間”等政策措施,強調了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性。
1.1 維護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基礎。區域的穩定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工程的實施,是維護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只有區域間協調發展,貧富差距才能縮小,不公平、不公正、不平衡的現象才能減少,人民群眾才能實現共同富裕,一道實現小康社會。因此,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2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為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工程迫在眉睫。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639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432元,增速為7.3%,城鄉收入比達2.71:1,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和消費支出差距較大,貧富差距較大,地區間不平衡發展比較明顯。在今后一段時期內,應推動區域協調發展,補齊“短板”,助力于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實現。
1.3 人民群眾追求幸福生活的必然趨勢。十九大中提出“我國社會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因此無論是農民還是城鎮居民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這些不同的需要呈現出多元化的形式,這就需要實現區域間經濟的協調發展,統籌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工程刻不容緩。
一些學者認為,區域協調發展的目的就是縮小區域差距,陳秀山、楊艷(2010)認為,區域協調發展包括實現兩個領域: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三個空間層次:四大板塊、主體功能區、經濟圈與經濟帶之間的協調發展。吳凈(2013)認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就是在發展中求得相對平衡,創造條件遏制區域差距日益擴大的趨勢,大力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張敦富、覃成林(2001)認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衡量標準是區域間經濟利益是否同向增長且經濟差異逐漸縮小。
為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保持較快的發展,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49351元,城鎮化率達到56.1%,基礎設施水平得以全面躍升,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成、覆蓋面持續擴大,主體功能區制度逐步健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和發展。“十三五”時期將繼續“深入實施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和東部率先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創新區域發展政策,完善區域發展機制,促進區域協調、協同、共同發展,努力縮小區域發展差距?!?/p>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需要“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發揮優勢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創新引領率先實現東部地區優化發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蔽鞑看箝_發戰略正式提出是1999年,至今已經將近二十年,中央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成效顯著。十九大中提出的西部大開發戰略,旨在把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放在優先的位置,更好地發揮“一帶一路”建設對西部大開發的帶動作用,并大力發展綠色農產品加工、文化旅游等特色優勢產業。
3.1 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建設區域人力資源信息共享平臺,互通區域間的勞動和人才政策,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從而實現公平和效率的統一。目前,我國基本公共服務的非均等化問題較為突出,因此使得區域間、城鄉間以及不同群體間在公共醫療、社會保障、基礎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差距逐漸拉大。因此,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具有著重要的作用,是縮小貧富差距和發展不平衡問題的有效途徑。
3.2 實施精準扶貧。2017年末我國農村貧困人口為3046萬人,比上年末減少了1289萬人,較2012年末的9899萬人減少了6853萬人,且貧困發生率下降至3.1%,脫貧攻堅戰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在面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就需要解決困難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扶貧任務任重而道遠。要把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放在優先位置,發揮“一帶一路”建設的帶動作用,完善基礎設建設,推動邊疆地區的健康發展,力爭在2020年底能夠消除貧困現象。
3.3 政策支持。不僅要推進基礎設施建設還要推進頂層設計的協調發展,加快主體功能區的建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進行調整。政府的主要職責是主導社會公平,因此政府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社會制度改革,促進共同富裕,推進社會公共服務均等化,為區域協調發展提供政策、制度支持。還要推進現代化治理體系,實施多元主體的共同介入,促進政府、市場、社會關系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