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熠
楚文化起源和發展:
商朝崛起時,生活在在黃河流域的祝融部落受到打擊,南遷到蠻荒的江漢地區,后發展成今天的楚族。周成王時楚國被封為諸侯國,受姬周文明統治。楚文明的個性特征在西周時期尚不明顯,到春秋以后,楚國人民不斷吸收外來文化、特別是南方蠻夷文化,才形成獨特的、成熟的區域性文化。
“通道于九夷百蠻,使各以其方賄來貢”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江漢平原地區以更快的速度發展。同時楚國水土環境優渥,素有魚米之鄉之稱,謀生較容易。因此楚國宗法制度較北方中原文化寬松。北方中原是旱地農牧經濟;南方楚地是水稻漁獵經濟,這種差異也導致南北方文化心理的不同:楚人想象力豐富,重感性,強調人神共位,而中原人則重理性、重禮制。
楚國的民族政策十分開放和兼容,實行“南下撫有蠻夷,北上以屬諸夏”政策,使楚國的生產力大大提高,經濟得到快速發展。
商周時期絲綢紋樣的結構以幾何框架為依據,造型猙獰而嚴肅,具有濃厚的原始文化和政治色彩。楚國的絲綢紋樣與商周時期的絲綢紋樣的基礎上,題材擴大,創造了許多新型紋樣。楚國絲綢紋樣大致可以分為幾何形,自然型(動植物),人物行為紋樣,以幾何紋居多。楚國絲綢紋樣以二方連續和四方連續紋樣居多。按表現內容來分可以分為大致3種:幾何紋樣、自然性紋樣、人物行為紋。
(1)幾何形紋樣分析。幾何紋樣一部分是原始人類直接從自然事物中得到抽象的圖案,另一部分來源于事物的象型變化,僅保留事物特征。原始人類對于山川河流魚鳥等事物在長期的變化中,線型事物逐漸形成了三角形,方形,菱形,文字等,曲線的也變成了螺旋形。
(2)動物紋樣分析。商周時期,人們出于對自然、猛獸的恐懼,在飾品上刻畫猙獰而夸張的猛獸紋飾來尋求庇佑。楚文化將這種形制繼承下來,以龍鳳虎為主要的紋樣,其中鳳的數量最多,再次是龍,再次是虎。
楚人的祖先重黎,號祝融,發明了使用火和保留火種的方法,因此后人又尊他為赤帝、太陽神。楚人認為鳳凰是祝融的化身而自己是太陽神的后裔。楚人便將這“日中之火鳥”作為民族的象征,流傳于世。
(3)植物紋樣分析。楚國絲綢紋樣與商周絲綢文化相比,絲綢紋樣組合更復雜,種類更多。楚文化中的植物紋樣更是商周絲綢文化中所沒有的。植物紋樣常常和鳳鳥,龍鳳紋并存,并且常常作為鳳尾出現,花莖隨花紋的變化而任意伸展,直線與曲線并用。
(4)人物紋樣分析。隨著周王朝的瓦解,禮樂制度的崩塌,人們開始注重追求心靈的釋放與表達,于是體現敘事性與寫實性的紋樣題材大量涌現。以田獵紋為例:表現活潑而廣闊的田獵場景,載歌載舞的人物廢物的龍蛇麒麟等。
楚國絲綢紋樣圖案中常見的色彩有紅棕、深紅、桔紅、棕色、淺黃、金黃、土黃、黃綠、鈷藍等。圖案中一般以暖色為基調,以緩和的對比色或相鄰的調和色彩在明度上拉開層次。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絲綢紋樣及圖案設計高度成熟,編排手法多樣,結構嚴謹。
楚國人在藝術手法上采用了抽象與具象并用的表現形式,創造了極高的美學價值。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似乎也印證了當時楚國的藝術審美創作特征,表現出形象大于思想,言不盡意,乃凝于神的藝術理念。
服飾圖案作為一種獨特的裝飾藝術,以他復雜多變的色彩和奇藝特別的表達形式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藝術感染力,作為服裝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突出了服裝設計的層次感和格調感,提升了服裝表達的文化內涵,在當代服裝設計中,抽象圖案成為強大的流行力量。
夏姿陳2017秋冬推出楚鳳元素中國風設計,該系列以龍鳳虎等中國古代傳統元素為靈感來源。運用東方立領元素與西方廓形與剪裁進行設計,該系列在現代時髦中透出一股濃濃的復古與東方情調。該設計將龍鳳虎的形象進行解構并且加以重組,呈現出新的活力。運用幾何圖案抽象的表現出鳳尾、游龍的形象,給予服裝更多的現代元素,圖案以不對稱的手法呈現,表現出更有韻律的動感美。面料大面積是薄如蟬翼的輕薄網紗,上衣為細密的網,裙子為大而精美網格紋樣,上實下虛,對比感強烈,讓人過目不忘。
楚文化歷經幾千年歷史,仍如昨日般鮮活靈動。楚國絲綢紋樣圖型奇特,神秘詭譎,充滿想象。紋飾飛揚流動,色彩艷麗繁復,對比強烈又整體和諧。楚人大膽地支配傳統和再造傳統,將商周以前的傳統形象解構重組,形成新的藝術境界與神韻。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正是楚文化藝術留給我們最大的藝術指導,強調以神韻去體現所要表現的設計而不是簡單的堆砌和重復,少即是多,也正印證和指導了現代藝術設計的發展方向和道路。楚文化是一部耀眼的奇書,也是中華文明的奇跡,而我們不僅要學會從中汲取知識,更要將其發揚光大,讓其源遠流長。
[1]黃能馥.中國服飾通史[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
[2]袁珂.山海經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
[3]魏昌.楚國史,武漢:武漢出版社,2002.
[4]邵學海.激情浪漫——楚國的藝術[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5]王祖龍.楚藝術圖式與精神[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6]彭浩.楚人的紡織與服飾[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7]朱新予.中國絲綢歷史(通論),北京:紡織工業出版社,19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