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欣 李曉燕
(1)幸福感是個體根據自己心理預定的標準對現實生活和工作狀態的感官性的整體評價,是對現13.是主觀對客觀的一種評價和感知,是對其認可、前景期待的綜合評價,是對現狀和諧、平衡、舒適的內心感受。
(2)職業幸福是指我們對自身工作各方面(動機、認知、身心、情感、幸福)的良好評價。任何職業的工作者都有掌控工作的期待和滿足,只有在工作中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價值的體現,才能愉悅有成就感地長期從事這項工作,從而獲得持續地、源源不斷的幸福體驗。
(3)高校教師職業幸福是指從事于高等教育的教師群體,在承擔這教書育人重任的同時,又兼顧科學研究、學科建設、知識創新、引導管理等多方面的職責的過程中,教師群體對個體情感和幸福上精神追求的滿足程度。教學過程中的快樂與尊敬、職業價值感、教師團隊的和諧合作關系、科研中的成果與創新、個人的身體健康狀況、家庭的美滿幸福狀況等等都是職業幸福感的組成要素。
通過對景德鎮3所高校(景德鎮陶瓷大學、景德鎮學院、江西省陶瓷工藝美術學院)300名教師進行了以高校教師職業幸福感為主體的問卷調查及座談交流。主要調查方面為:性別、年齡、職稱、工作年限、生活滿意度、情感指數等方面,了解到目前高校教師在職業認識和職業感受等方面存在差異,職業幸福感在不同年齡、不同職稱間也存在群體差異。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自身價值的實現程度是影響高校教師職業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景德鎮高校主要是以陶瓷相關專業為辦學特色,如陶藝專業、陶設專業、無機非金屬專業、熱工專業等,教師群體主要為中青年的陶瓷藝術家和行業技術革新的骨干人才,熱衷于專業水平的提升、個人藝術魅力的推廣營銷、陶瓷技術的創新與推廣,對于行業對自身水平的認可度關注極大。自身追求需要事業上的成功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做藝術家和科研骨干是實現理想和抱負的需求,在日常的教學的教學氛圍、教學計劃、師生互動、科研工作中要經常能體驗到心血的達成、愿望的實現、任務的完成、業界的認可、他人的欣賞、學校的支持、專業的碩果和科研進一步深化的愉悅和成就感。但很多教師隨著時間的推移,日常的教學和工作中的幸福感逐漸減弱。
發展機會:大部分教師選擇在景德鎮的高校從事教學工作,主要是想依托于景德鎮千年瓷都的陶瓷產業背景,是陶瓷藝術家孕育和發展的沃土,也是陶瓷藝術家與世界對話的窗口,希望得到高校對其專業水準的認可并給予進一步的發展空間,高校是教師發展的最大平臺,在培養大批陶瓷藝術和技術類人才的同時,也為教師提供對外交流和個人晉升的機會。尤其是青年教師,更是希望能到高層次的學府進修。具體分析發現,職稱越高的教師對于學校的提升制度越不滿意。
調查表明,絕大部分教師對高校的住房補貼、保險制度、退休制度、休假天數、醫療保障等表示認可和滿意,深刻感受到生活安定的幸福感。但在薪酬方面,部分教師卻覺得薪資與工作的付出沒能預期吻合,與社會其他行業的同學、朋友等進行比較,而感到物質上的差距和不滿足,從而影響對本職工作的關注度和傾注力。景德鎮陶瓷藝術圈里,從事高等教育的學院派教師群體與專業從事藝術創作的民間大師在收入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不平衡。加強對福利待遇構成的分析,更加科學合理地設置福利待遇制度。加強對教師需求的分析,根據教師需求,確定待遇供給.加強對教師待遇影響因素的分析,使福利待遇的分配更加公平。進一步深化高校津貼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進一步深化教師職務聘任制改革,讓教師職務與福利待遇同步聯動。
教師對其職業的社會地位并不感到十分的滿意,教師奉獻社會、擺渡人才的崇高社會形象,理應得到學生的崇敬和家長的支持配合,但是教育體制的諸多不完善和近年來教師負面新聞的曝光,造成了少數人對教師職業的誤解與偏差。高校教師的付出與認可應該成正比,是一項光輝的事業。堅持立德樹人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代表清華大學教師在百年校慶大會上發言的國家級名師李艷梅曾經講道:“對于教師,最高的評價是學生的肯定,讓學生永久銘記?!边@句話帶給高校領導和教師的最大啟示,就是要注意多聽取學生對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和建議,重視學生的反映和呼聲,真正把學生的評價作為高校改進教學工作、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的動力,把教育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要求落到實處。
高校教師首先自己要對其職業進行充分的認可,教師擔負著教書育人的職業使命,認真快樂地投入其中,樂在其中,愛崗敬業,積極鉆研業務,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培養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藝術修養,與學生打成一片,組團隊,相互促學習,形成教學與個人價值和幸福感相互流通的良性循環。在職業中找到自己,提升自己,成就自己,成就學生,奉獻社會。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認同和接受教師生活方式,鍛煉良好體魄,調整心態和精神狀態,感受工作帶來的尊嚴和快樂。做好角色的扮演工作,在工作中做積極進取,認真負責的自我。在生活中,做熱愛生活的正能量者。實現工作和生活中自我的統一與促進。工作中,配合學校工作,服從學校安排,認真完成好教學和科研任務,將個人需要和學校社會需要相統一。積極開拓創新,豐富教學設計與內同,調動學生積極性,學生課堂上的積極回應和反饋就是對老師備課成果的認可,從而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和價值感,體驗到心靈的滿足和生命的內在快樂,發掘出自我的充足發展,深刻感受到生命的自我超越。在職業發展方面,不應單方面的依賴學校搭建的平臺,更應該依靠自身業務的精進去把握機會,捕捉發展訊息,促進自身各個發展階段的平穩順利度過。從適應到成長,從職稱評定到成熟應對,從通過教育教學實踐到教育教學水平迅速提升,教師應勇于創新實踐,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姿態,不斷實現教育教學成功經驗的積累與轉化,適時對自身的職業發展狀況開展評價、反思、尋找發展;認知、情感、人格等會得到全面升華,形成了自己教育教學的獨特風格和特色,對職業有深層次的領悟和獨到的見解,教育智慧達到了一定的境界。到達了這一階段的教師,對職業幸福感也將會有更深層次的領悟和體驗。
無論是技術骨干人才還是藝術創作者,在高校擔任教學工作是技藝的傳播形式,在這個充滿競爭和創新的時代,認識更應該來源于實踐,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認識。高校教師可以在校辦工廠里做創業試運營和新成果的試驗和推廣,也同時可以擔任企業的技術顧問,在學校和社會得到雙重的認可,收入也與之俱增,成就感和幸福感油然而生。同時在企業的實際操作過程中,向高校反饋第一手的市場訊息和行業資料,促進教學中理論和實踐的緊密結合,更加容易出成果。
藝術類教師更是需要有濃郁的藝術交流氛圍,置身于藝術圈中,更有利于找準自己的專業定位,激發藝術創作靈感,豐富藝術創作形式。利于提升個人藝術名譽的影響力和作品的宣傳推廣,得到社會的回報與認可的同時也得到了市場的檢驗。個人成就感和價值感的增強,更有利于帶著積極陽光的心態面對學生,自信的表達創作思想,引導學生學進去與走出去相結合,拓寬思維,鼓勵大膽創作。
高校教師是管理的根本,多與教師溝通交流,及時了解和發現教師需求,搭建平臺,為教師發展服務。充分發揮教師積極性,活躍教學管理,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重視教師的參與和創造意識,增加管理的透明度和信任度、認同感,激發高校教師的使命感。注重教師發展,客觀標準評價每位教師的水平、工作態度和未來發展需求,促進高校教師和學校雙向發展。構建符合教師職業發展需求的培訓模式,維護教師的心理健康。為教師提供良好的工作和學習環境,積極開展學校文化建設,組織教職工開展健康娛樂活動,為教師休閑放松創造機會和平臺。積極開展心理健康培訓。建立正確的心理健康觀,掌握心理健康調適的技能,提高教師的自我調節能力。
建立威信。政策傾斜、輿論宣傳并齊;科教興國、終身教育與學習化社會的戰略理念出發,不斷改善高校教師的經濟待遇;倡導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構建與教師職業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培訓模式,使高校教師的培訓計劃可持續發展,并能夠縱貫高校教師的整個職業發展過程。如此,處在不同發展階段的高校教師都能體會并享受到來自學校的支持。高校要確立一個共同的愿景。這個愿景是全校教師對學校理想未來的憧憬和設想,有著強大的內聚力。學校的發展與教師溝通,讓每位高校教師都認識到這一目標與學校發展和教師個人利益是息息相關的,創造與教師有效溝通的機會?;顒涌梢詣撛燧p松愉快的氛圍,使教師之間、領導之間、教師與領導之間增進理解。
[1]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筆談[J].黨建,2017(12):11.
[2]賴芳.高校教師工作壓力、工作價值觀和幸福感的關系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3(32):69-70.
[3]張玉柱,金盛華.高校教師職業幸福感調查與影響因素分析[J].教育科學,2013,29(05):51-57.
[4]王鳳娟,王京京.高校教師幸福感研究綜述[J].中國市場,2012(27):123-125.
[5]吳冬梅.馬克思主義幸福觀與當代中國大學生幸福現狀研究[D].吉林大學,2012.
[6]王希華,龐亮.高校教師幸福感、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的相關研究[J].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12(04):19-22.
[7]王蓓,苗元江,黃海蓉,朱曉紅.高校教師幸福感現狀及影響因素[J].醫學研究與教育,2011,28(03):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