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舞
摘? ? 要: 農村社會治理是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法治的進步有助于推動法治建設。當前在推進農村社會治理法治化的過程中,面臨著部分群眾法治意識淡薄、一些治理主體依法治理理念欠缺、監督機制不夠完善等問題。在推進農村社會法治化治理過程中,應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堅持依法治理和法治為民等基本原則,完善農村社會治理法治化的體系和提高治理主體的法治化治理能力,注重農村法治化治理方式的創新。
關鍵詞: 農村社會? ? 治理法治化? ? 原則與路徑
農村社會治理是我國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社會治理成效直接影響到我國社會治理總體水平。促進農村法治是黨和人民的一個理性且明智的選擇,它在我國法治建設中起著重要作用。推進農村社會治理法治化,是要在堅持依法治國的基礎上,讓政府在社會參與中發揮主要作用來治理鄉村,將農村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方面納入法制軌道,運用法治思維與方式治理鄉村社會事務。
一、當前農村社會治理法治化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一些農民群眾的法律意識淡薄。
我國人口眾多,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較大。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農民的受教育程度較低,導致他們的文化水平較低。一些農民群眾認為法律是一種很神圣的東西,法律離他們很遠,他們的法律意識淡薄。遇到糾紛有待解決時,某些農民首先想到的解決辦法不是通過法律解決,而是用打架、吵嘴等私人力量解決,最后問題沒有解決,反而越鬧越大。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筆者認為一是農民對法律比較陌生,運用法律維權的意識不強;二是了解相關法律知識和程序后,擔心訴訟太復雜或者司法不公;三是認為打官司是一種有辱名聲的行為,他們認為社會對惹上官司的當事人的評價普遍不高,訴訟會影響到他們一貫以來想保持的良好形象。
(二)治理主體依法治理理念缺失。
農村社會治理主體存在沒有嚴格落實依法治理的要求,一些公務人員習慣性地依賴紅頭文件和上級的指示辦事,沒有把依法辦事放在首要的位置,在處理問題時習慣于“做工作”、“講人情”。濫用職權,有損于農民的利益,影響到憲法和法律的權威。
(三)有些農村社會治理的法治體系不夠完善。
我國有特色的治理體系由一套系統的體制組成,包含黨的政策體系、黨內法規體系和以憲法為統領的法律體系[1]。農村基層治理法治化制度體系在內容上,上層包括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下層涵蓋村民組織訂立的村規民約和自治章程,然而有些村規民約、自治章程和國家的正式法律存在矛盾之處,說明部分農村自治組織在制定自治規章制度時對法律精神和原則的理解還不夠到位。
(四)有些農村法治制約監督機制不夠健全。
我國法律規定農村實行村民自治,從內部監督看,“一些村委會為了自身利益,不斷擴大基層自治權利,甚至拒絕鄉鎮政府的指導,從而削減了鄉鎮政府的行政管理職能”[2],同時也促成鄉鎮政府對村委會等自治組織的監督不到位,會出現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和違法不糾等現象。從外部監督看,我國憲法雖然賦予了村民最基本的權利,比如知情權、監督權和舉報權等,但在現實生活中,一些農民沒有實際享受到這些權利,當鄉鎮政府和自治組織作出的決定侵害他們的權益時,由于他們缺乏法律意識和法律思維方式,一些農民群眾面對上級的指示,一般會選擇忍氣吞聲,息事寧人。
二、農村社會治理法治化的基本原則
(一)堅持在黨的領導下有序推進。
堅持黨的領導是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農村社會法治化治理應當在堅持黨的領導下有序展開。在推動農村治理法治化工作中,應最大限度地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先鋒示范作用。同時,必須打造一支善于發揮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進發展、化解矛盾和維護穩定的干部隊伍,讓基層黨員干部帶頭學法、知法、懂法和守法,引導鄉鎮政府和村委會運用法律為人民群眾辦事,為廣大農民群眾樹立依法治理農村的榜樣作用。
(二)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和管好公權力相統一。
在農村社會治理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及注重多方共同參與治理。人民群眾是國家的主人,政府的權力取之于民,當然應該用之于民,接受人民的監督,農村法治過程中應該管好公權力,打造法治政府。“法治政府是指法律統治之下的政府,它的運作和一切行為皆受憲法和法律的制約和規范”[3]。建設法治政府是社會治理法治化的必然要求,因此,建設法治政府是農村治理法治化的應有之義。
(三)堅持依法治理和法治為民相統一。
情理和法理在社會治理領域共同起作用。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農村治理法治化必然要求依法治理,避免“人治”;法治為民的內在要求是以人為本,在農村法治過程中,應該多站在農民的角度思考問題,維護最廣大農民群眾的利益。必須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在制定農村法規和政策時,做到從群眾中來,同時堅持到群眾中去,把多方提出的智慧結晶集中起來形成群眾普遍能接受的治理方案。
(四)確定性和靈活性相統一。
在農村法治進程中,建立并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規民約,完善各項村級事務管理制度,讓村民做事有章可循,使農村步入法治化軌道。這是對農村法治化過程中確定性的要求。對于靈活性,一方面因為各個村落的具體情形不同,各個村落應該根據自己村落的實際情況制定村規民約,制定適合自己村落的自治章程,切不可盲目從眾。另一方面,除了一些確實不能更改的原則外,確定化的章程條約本身應該具有靈活性,充分體現村民自治的意愿。
三、農村社會治理法治化的路徑
(一)完善治理法制化的體系和提高法治化治理的能力。
治理體系法制化和治理能力法治化是國家治理法治化的兩個基本面向[4]。通過建立和完善國家治理法律規范、法律程序和法律實施機制,形成科學完備、法治為基的治理體系,使我國社會治理法制體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加管用。各級領導干部要樹立與提升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
(二)培育農村社會治理法治化的良好環境。
一,培養民眾崇尚法律、遵從法律、運用法律的意識,充分發揮法治在農村社會治理中的引領作用。樹立法律在農村社會治理中的絕對權威,讓農民清醒地認識到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法律是農民利益的維護者,發生矛盾和糾紛時,讓農民群眾自覺地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二,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要帶頭依法辦事,向社會展示公正的法治形象,在群眾中發揮示范引領的作用。三,運用靈活有趣的普法教育方式,加大法律在農村的宣傳力度。例如,可以定時、定點、定期地在農村社區播放法治宣傳片,遇到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特殊案件,法院也可以在農村當地開庭審理,讓農民群眾全程觀看案件審理,針對社會上發生的經典法律案件,鄉鎮政府也可以把它們在社區公告欄中予以公布,供群眾學習和觀賞,從而使他們潛移默化地獲取法律知識,增強法律意識。
(三)建設法治政府,發揮政府在農村法治治理中的主導作用。
法治政府強調的是政府治理社會時應該依法治理,建設法治政府意味著要破除人治思想。人治的典型特征就是以少數領導者的意志治理社會,人治是很危險的,因為領導者的喜怒哀樂影響決策的正確與否,也會影響決策的穩定性的強弱,人民群眾的行為模式會隨著少數領導者的意志而不斷轉移。因此,我們要提倡法治,法治具有偉大的優越性,它是規則之治和民主之治[5]。法治能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行為指導,讓公民知道何種行為可為、何種行為不可為,既可以維護社會穩定又可以使人民群眾安穩的美好生活。基層政府是農村社會治理中的主導者,是聯系上級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紐帶”。應充分發揮基層政府在農村法治中的主導作用,積極轉變政府職能,由傳統的“管控型”政府轉變為“服務型”的人民政府,積極地為公眾提供社會公共產品、服務和制度。
(四)保障農民群眾參與公共治理。
公共治理是指讓公眾參與國家治理,不僅是管理經濟和社會文化事務,而且對自己的事務有高度自治權[6]。公共治理的優勢,第一,它在國家治理中融入民主理念,讓民眾最大限度地參與進來,使公民及其組織的話語權加大,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第二,多元主體合作共治,公共治理與政府治理相輔相成。在國家治理中,發揮“政府治理”職能的是國家機關,發揮“社會治理”作用的是人民群眾、人民政協和其他團體組織。在黨的領導下,兩種類型的治理有效的銜接、協調,使國家治理模式得以創新,國家治理的正能量得以彰顯。在農村法治過程中,要使民眾的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得到保障,真正落實農民群眾參與農村法治建設。比如某村有一個開豬場的項目涉及公眾利益時,要充分考慮農民群眾的切身感受,豬場散發出的惡臭不僅污染環境而且影響公眾的身體健康,這時候,政府在決定要不要批準這個項目時就要考慮公眾的建議,并讓公眾對政府的決策進行監督。
(五)創新農村社會法治治理的方式。
農村法治治理當前處在瓶頸階段,不尋找突破口,在社會治理過程中難以推進法治化。在農村開展這一任務時,首先,鄉鎮政府作為法治建設領導者應該加大資金投入,建設一支擁有法律意識和法律思維方式的干部隊伍,確保這一任務的順利進行。其次,要與時俱進創新農村社會法治治理的方式。例如,恩施州以“律師進村、法律便民”為切入點,推進依法治理,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逐步形成鄉鎮有一個法律顧問團,村委會有一個律師診所,農村網格有一個法律宣講員,農戶有一個法律“明白人”的“四個一”工作機制[7]。取得顯著效果,值得推薦。應該把計算機網絡引入農村法治建設之中,政府官方網站可以設置“農村法治”等欄目,及時公布農村法治開展情況,供公眾查詢監督,還應該加強各個村之間的網絡互通,分享各村的法治開展情況,對農村法治開展工作突出的村落可以予以表彰獎勵,最終達到促進農村法治的目的。
參考文獻:
[1][4][5][6]張文顯.法治與國家治理現代化[J].中國檢察官,2014(23).
[2]施生旭,鄭逸芳,張婉貞.農村社會管理法治化模式創新研究——以閩北“約法治村”為例[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6(2).
[3]謝美利.依法治國方略下法治政府建設的新思考[J].法制博覽,2016(5).
[7]萬學斌.創新農村社會治理的實踐與思考[J].政策,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