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勇
摘? ? 要: 隨著教育國際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中外合作辦學已成為我國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英語教育一直是合作辦學項目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本文對高校合作辦學項目中通識類英語課程設置現狀進行探究,分析阻礙其發展的問題,并闡述英語通識課程對中外合作辦學的重要性。
關鍵詞: 中外合作辦學? ? 英語通識課程? ? 國際化視野
一.引言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國際合作對于國際化人才的需求更為凸顯。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外合作辦學已有30余年,正蓬勃發展。中外合作辦學從最初的非學歷教育,曾作為高等教育的補充,逐漸變為一種新的學歷教育形式。截至2018年初,全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覆蓋28個省市和自治區,共有1549個,包含研究生層次和本科層次學歷教育。從地域的分布看,仍存在分布不均的現象,部分合作項目集中在沿海城市,中西部高校也設有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在項目和機構數量上少于發達城市,主要因為地理位置和經濟文化實力。而廣東省所處地理位置優越,整體經濟實力位于全國前列,是最早開始中外合作辦學的省份之一,但省內的合作辦學機構共有37個,基本為公辦院校與國外高校合作辦學項目和機構,層次均為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經廣東省地方審批報教育部備案的中外辦學機構和項目共有41個,當中項目和機構的主辦單位多為公辦職業技術學院,民辦院校僅有4所,開辦項目僅有7個。地方審批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均為專科層次教育,在專業開設上多與該校特色專業相關,專業性特征較為突出。可以說廣東省內在中外合作辦學無論是機構和項目的數量還是質量已落后于部分省市,這說明中外辦學在廣東省內仍然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
二、中外合作項目中英語課程現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把“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與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定為教育目標。《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提出以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為出發點,結合專業英語及人文、國際交流為核心的文化素質課程作為大學英語學生的培養目標。這意味著中外辦學目標是與當前國家教育和大學英語教育改革方向貼近的,可目前部分高校開辦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英語課程基本以“英語基礎課程”為主,只關注學生語言上聽說讀寫四項技能的培養。秦彩玲在對河南省10所本科院校的中外合作辦學英語課程的調查中發現“專項技能訓練類課程共計54門,幾乎占到各類英語課程的二分之一”。其中,在這幾所合作辦學院校中沒有開設英語通識類課程。王曉明在對江蘇省本科院校的合作辦學項目研究中提到“英語文化應用類課程開設不足”,僅占總開設英語課程量的7%,其中技能訓練類課程占比56%。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中外合作項目中英語課程與通識英語課程的總量占比為17.5%,其中根據專業設置的不同,有個別專業的英語課程占比更低。如工商管理專業本科的語言課程《英語1—6》安排在大一到大三6個學期進行學習,跨文化交際課程安排在第三個學期。所開設的英語語言課程種類單一,只有一門通識英語課程——《跨文化交際》。而課程《英語1-6》為英語基礎類課程,主要是以雅思考試為基礎的語言類課程,在課程設計上以提高應試能力為主要目的。在課時的安排上每周共有8個課時,4個課時為讀寫課,4個課時為聽說課,其中聽說課程采用外教與中教協作上課的方式,但上課內容以如何應對雅思考試為主。在教學上實行英語課程小班教學,并沒有按照學生英語能力的差異進行分級教學。
三、中外合作項目中英語通識課程設置問題
1.項目學制限制
目前部分高校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制均為2+2、3+1、4+0的模式,即國內院校學習2年或3年后,轉接到國外合作院校繼續專業學習。學生在國內學習時不但要進行語言上的強化訓練,還要進行部分專業課的學習。因此,在如何平衡語言學習和專業課學習上產生分歧,部分院校認為專業課更為重要,修習的課時應當占整體學時的大部分,語言類課程占比較少。部分院校認為語言是合作辦學課程中的基礎,學生如不能具備堅實的語言根基,不僅會影響國內的專業課學習質量,更會對后期到國外合作院校的學習產生障礙。如寧波諾丁漢大學的學制為四年,其中第一年學習重點放在英語教育上,側重于學術和學習策略的培養,而且在學生入學前的一周學前教育開始測試和了解學生的語言能力水平,可見該大學對英語能力的重視。相對于學制較短的項目,對于語言課程的投入較少,甚至是不足。不論如何將語言課程融入整體課程中,終究因為學制的限制而對其學時的安排會有所減少,最終導致英語通識類課程的壓縮或不開設。
2.課程設置限制
由于學制的長短不一,以及對專業課的重視程度遠高于語言類課程,整體語言課程在設置上沒有給予英語通識課程過多的空間。部分合作項目的外方對學生的語言要求都是基于目前主流的出國留學考試,如托福、雅思等。故部分項目中英語課程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達到外方院校的語言要求而設置,是以應付語言考試為目標而設立,課程的設置圍繞應試的語言技能聽說讀寫四項,顯得語言課單一。甚至在課程名稱上以語言考試的名稱命名,更加凸顯語言課程在整個項目中處于次要地位。雖有些院校安排了四個學期的語言課程,總體課時量卻不足,為了應對考試只能將有限的課時安排在與考試相近的綜合語言技能型課程,而英語通識類課程則不安排。有些院校為了滿足不出國留校繼續學習學生的英語需求,安排大學英語等課程,進一步壓縮通識課開設的空間和可能性。
3.教學資源限制
大部分中外合作辦學基本以項目形式開端,只有少數院校將其設立為一個獨立學院管理,全國范圍內的公辦院校內的獨立國際教育學院并不多,均為中外聯合學院,特別是自行成立一所大學的數量更少,隨著國際教育在我國蓬勃發展,全國均有獨立運作的中外合作大學,如寧波諾丁漢大學、上海紐約大學和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等,而民辦類院校多以合作辦學項目的形式居多。以此,在教學資源的投入上以辦學形式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因部分中外辦學都是依托本土合作母校的資源,外加合作外方的資源辦學,無論是硬件設施和軟件或是師資力量必然存在差異。以保證教學質量為前提,有限的資源應當放在專業課程的建設上是多數院校公認的做法。外方派往中方合作院校的教師也是以專業課教師為主,基本沒有語言類的外方教師來授課。而且部分合作項目的教師團隊都是由各個院系借調有雙語教學背景的教師組建,因此沒有更多的資源分配給英語通識課程。
四、設置英語通識課程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曾貞教授在《英語通識教學的目的和特征芻議》一文中提到“英語教學的工具性尊崇已經落后于時代的發展,不符合社會對人才素質的描述”,由此可見新時代下的外語教育應關注學生的人文素養,外語教學是培養素養的手段,最終應該回歸到對人的教育,而不是流于語言技能的養成上,更是全面而基于人文主義觀的教育。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提出在培養學生綜合語言能力的同時結合專門用途英語,“以人文、國際交流為核心的文化素質課程的定位”。加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新時代的人才是具有國際視野的國際化人才,更說明人文素養的重要性。而英語通識課的開設不僅是對英語教育改革的回應,更是適應時代的需求。
有學者認為英語通識教育課程應涵蓋文化、宗教、歷史等方面,全面提高語言學習者的綜合素養,而非僅僅關注技能素養,借助語言開展通識教育方能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其中做得較好的院校便是寧波諾丁漢大學,該校沒有將英語課程定位為過于功利化的應試課程,在課程安排上除語言技能課程外,還設有學術、研究和拓展課程(文化社科類別的課程),課程設立目標不是讓學生通過某一場考試,而是培養學生具備學術研究能力和國際視野。可以說寧波諾丁漢大學英語教學獲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樣的,不可否認的是課程設置不以考試為導向,目標設置明確,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和時代發展的需要,通識課程的地位與語言技能課程同等重要。民辦院校在資源不如公辦院校豐富的情況下,在課程設置上平衡外方院校的要求的同時,更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語言水平,而通識課程的開設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調動學生學習語言的積極性,同時為學生提供多樣的學習資源,不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設定課程。
五、結語
高等院校的英語教育順應時代變化進行著改革,許多院校做出了很多嘗試和變革,既有成功又有失敗。中外合作辦學作為高校教育的領先者,理應在吸收和借鑒國外先進英語教育的理念和經驗的同時,結合本土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辦學條件,建立一套適合自身的教學體系和語言課程。特別如今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逐漸向英語通識教育轉變,中外合作辦學的課程設置應給予通識類課程一席之地,并占有較大的份額。可是如何在中外雙方課程體系中取得平衡,設置哪一類英語通識課,資源如何配給等問題仍需思考。
參考文獻:
[1]王曉明,孟春國.中外合作辦學英語課程現狀調查與分析[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04-108.
[2]王黎生.中外合作辦學中英語教學現狀分析[J].外語教學,2010(31):57-60.
[3]于險波.高校中外合作辦學英語課程設置與課程建設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4(2):30-31.
[4]權莉.中外合作辦學中的英語課程設置—以中新合作辦學為例[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6):308-309.
[5]束定芳,陳素燕.寧波諾丁漢大學英語教學的成功經驗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啟發[J].外語界,2009(6):23-29.
[6]曾貞.英語通識教學的目的和特征芻議[J].當代外語,2015(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