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技革命正以強有力的沖擊力和滲透力融入社會經濟文化的方方面面,智慧產業和智慧環境建設的內涵和外延也得到了更多的豐富和發展,在智慧城市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城市居民勢必要根據城市智慧環境的創新變化而不斷調整自身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學習方式。陳金華編著的《智慧學習環境構建》(2013年9月國防工業出版社出版)就是一本圍繞智慧城市環境下學習理論、學習實踐和學習情境架構來展開的研究專著,它從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和教學創新等多個角度來深入探索智慧學習環境的價值、意義和建設,對深化智慧環境下學習理論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從城市建設的角度來看,智慧城市環境的創新發展必須創設城市數字化和信息化的學習環境,鼓勵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智慧因子更科學合理地融入城市的各項基礎性建設中,為學習型的智慧城市環境建設打下更扎實的基礎。智慧城市建設是我國創新驅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環境的建設最首要的是從城市信息化基礎項目建設出發,從城市學習場域的軟硬件設備升級做起。
一方面,城市建設需要對城市的地理區域分布、氣候因素、商業經濟發展水平、城市人口結構規模等多項數據因素進行分析,科學合理地布局智慧城市的建設和發展,讓城市智慧環境的建設能夠循序漸進,真正讓城市居民感受到有所提升的生活體驗和有所創新的智慧城市建設。另一方面,互聯網時代網絡自主學習平臺發展引起了眾多城市居民的關注,但是傳統的教學環境仍是城市建設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對此,城市智慧學習環境的建設需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加強城市教育場所的信息化管理和數字化升級,為城市學習者提供更智慧的學習場所和學習環境;二是創新城市教育和學習的供給方式和服務方式,完善線上線下各個渠道的信息化建設和升級,全方位地打通城市居民智慧學習的渠道和方式,讓城市居民的智慧學習之路更加暢通,也更加多元化。除智慧校園、智慧教室和智慧圖書館等城市建設場域之外,我們還應當將學習體驗延伸到學校、家庭、社區、企業、各類場館等,讓智慧學習成為城市居民的共識和習慣。
站在智慧城市環境中教學改革和學習體驗的角度來看,在城市學習環境進一步完善的建設過程中,教學的改革創新以及學習者的學習體驗優化同樣也是至關重要的。筆者認為,在教學改革和學習體驗中加強智慧學習理念和智慧學習技術的融入,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時代認知,提升自身的科學文化素養,在課堂內外的學習中更好地融入學習創新模式。
一方面,在城市教育和學習中教育教學仍是其中最基礎性的部分,因此以學校為代表的教育機構應當積極革新自身的教學模式,升級智慧校園和智慧教室的建設質量和水平,讓學生能夠在學校和教師的引領下適應智慧校園學習環境,尤其是在教學的課堂之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學互動更應當不斷創新和適應智慧學習的新方式和新渠道,從而培養出更高素質、更具有信息化創新思維的綜合型人才,為城市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更強有力的人才教育支撐。另一方面,從學習者的學習體驗來看,學習者的主體性地位日益被強化,要想提高學習者在城市智慧學習環境中的學習效果,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人們的學習活動參與率和移動學習主動性。面對日益豐富多元的學習資源、學習渠道、學習平臺以及日益創新的學習方式,學習者更應該主動去適應智慧學習時代的發展趨勢,隨時隨地激發自身的學習訴求,以輕松的投入的方式專注地體驗學習,將智慧學習環境建設的學習資源、環境支撐、技術支撐、政策支撐等化為己用。
筆者通過對《智慧學習環境構建》的研讀,針對城市智慧學習環境的研究和建設所作的幾點思考和分析,城市智慧學習環境的建設是建立在互聯網信息化和數字化技術不斷創新和升級的基礎之上的,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日新月異,由此也造成了學習方式的不斷創新和升級,以更好地適應城市創新發展的步伐。總而言之,城市智慧學習環境需要政府、社會、企業和個人的多方參與、互動,不斷優化和改進,從而建立更加智能化、更加健全科學的城市智慧學習環境建設長效機制。
(基金項目:2017年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中城市智慧學習環境的研究與建設”)
(鄧曉姣/碩士,湖北工業大學工程技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