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質教育和科學教育是現代教育中彼此依存、不可分割的兩部分,從本質來說,它的核心教學目標在于傳承人類創造至今的文明成果,包括歷史、文化、語言、制度規范、行為準則等,并以優秀的價值觀、道德觀和思想理念來實現人才的綜合素質培養。由石亞軍編著的《人文素質教育》(2008年9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是一本圍繞我國人文素質現狀調查研究與對策分析的專著,編者對人文素質的基本理論、歷史演變、中西方發展對比、現實意義、社會價值等內容進行了綜合論述,并從人文素質培養、人格重塑和人的全面發展等角度給出了切實的分析和建議。
在該書中,編者充分強調了人文素質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價值,人文素質弘揚了基于民族文化的人文精神,將正確的人文理念、文化內涵、道德觀念等內容弘揚開來,并逐步影響到每一個人的心理認同和行為規范,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文化的進取昂揚,進而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當人文素質教育與新媒體時代發生碰撞之時,大學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體系、教學模式和傳播教育渠道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具體來說包括以下三點:
第一,新媒體時代文化思想碰撞加劇,大學生很容易陷入功利、浮躁、實用化的社會文化輿論環境當中,從而迷失自我,對此,大學人文素質教育得到了針對性的強化和發展,在科學傳播和應用性課程之外,高校加強了大學生人文素質教學體系的健全和發展,從而更好地在專業教學之外有效強化了大學生的文化積淀、審美情趣、人文精神和道德修養等。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所接觸的觀點和文化導向越來越復雜,受浮躁之風的影響,再加上高校長期重專業輕人文的課程安排,導致大學生的人文素質狀況令人擔憂。為了能夠有效糾正這一不良的教育導向,當前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越來越豐富化,在整個大學的課程體系中所占的比重也相對有所提高。不僅如此,高校和大學生還在充分利用新媒體信息傳播的優勢渠道,進一步豐富和共享了人文素質教育的優質教育內容,將線上線下的人文素質教育資源整合起來,開闊了大學生的人文視野,進而激發了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二,新媒體環境下大學人文素質教育不再局限于校園和課堂,而是通過新媒體的渠道和平臺融合了網絡學習平臺,教師和學生可以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統籌線上和線下的教學資源,提高人文素質教育教學的效率和質量。一方面,新媒體環境下革新了當前的課程教學模式,傳統的課堂教學在時間、空間以及課程容量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新媒體渠道和平臺中的網絡學習平臺則可以突破這些限制,最大化地集中優質的人文素質教育教學資源,讓大學生隨時隨地根據自身的學習節奏和進度來強化學習,鼓勵大學生在人文素質教學中更主動、更積極,更善于接受潛移默化的學習和吸收,從而有效提高人文素質教育教學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人文素質教育教學本身是一個較難給予客觀評價的課程體系,因此,通過新媒體的方式來拓寬人文素質教育教學的范圍,有助于打破傳統的僵化評價模式,讓大學生能夠在更加開放的文化環境中自己去學習、理解和吸收優秀的文化內容,更有效地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
第三,新媒體環境下大學人文素質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象征性的了解和學習上,還應該滲透到每一個專業教育的課程當中,并借助新媒體技術實現內容和形式的創新化。人文素質的教育具有強大的滲透性,任何專業課程都有著其顯著的文化內容,這部分也是人文素質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文素質的教育可以從學生熟悉的領域出發來進行人文素質的細化教育和傳播,切實提高人文素質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讓大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科學與人文之間相互依存和相互促進的本質關系。
人文素質教育關注的是人的發展,大學人文素質教育關注的則是大學生人才的培養,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環節,而在新媒體環境下,大學人文素質教育應得到充分的重視,將專業教育和人文教育并置在當前的高校課程教學體系當中,并結合新媒體的信息資源、技術手段和創新理念,實現大學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創新、模式變革和專業細化,全面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鼓勵大學生以積極進取的人文精神態度投身到物質文明的發展當中,兼顧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綜合培養,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國家經濟文化的建設和發展。
(羅國仕/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