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燕 陳紅弟 田耀加 張晶 趙守光
摘要? ? 廣紅糯8號是用母本09N93、父本KN33進行雜交育成的紅色糯玉米品種。該品種2012—2013年春、秋季參加多點品比試驗,表現出優質、抗逆性強、適應性廣等優點;并于2014年參加廣東省春季糯玉米新組合區域試驗,結果表明,廣紅糯8號產量與品質性狀均與對照粵彩糯2號相當,適宜在廣東地區推廣種植。本文系統地介紹了廣紅糯8號的選育過程、特征特性,并總結了其高產栽培技術及制種技術,以期為該品種的推廣應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 ? 糯玉米;選育經過;特征特性;栽培技術;制種技術
中圖分類號? ? S513.035? ? ? ? 文獻標識碼? ? B? ? ? ?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3-0045-01
糯玉米起源于中國西南熱帶亞熱帶地區,是玉米各類型中唯一起源于中國的一個玉米亞種,有“中國蠟質種”之稱[1]。糯玉米的糯性是由wx基因控制的隱性純合體,籽粒淀粉全部為支鏈淀粉,因而表現為糯性。糯玉米按色澤可簡單分為黃糯、黑糯、白糯、紫糯、紅糯、五彩糯、甜糯等,廣東省在生產上大面積種植的糯玉米以白色籽粒的品種為主,其次為紫色和彩色品種,黃色、紅糯和黑色品種較少[2-3]。為進一步滿足生產和市場對品種顏色類型多元化的需求,通過對廣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現有優良種質資源的挖掘利用,針對育種材料外觀顏色、食味、口感、品質的突出特點,于2012年通過常規雜交育種方法培育成優質、抗逆、半緊湊型糯玉米品種廣紅糯8號,于2014年參加廣東省區域試驗,適宜在廣東地區推廣種植。廣紅糯8號未審定以來在廣州市郊區主要以鮮食顏色鮮艷、特異品質型深受消費者喜愛,營銷模式為玉米蔬菜專業合作社訂單模式。根據消費者需求與合作社簽訂訂單形式進行種植,既可滿足消費者需求又可保證合作社穩定收益[4]。據統計,廣紅糯8號近幾年種植面積33.3 hm2,平均每年種植5.33 hm2左右。
1? ? 選育過程
2009—2012年,從2009年國家區試參試品種N9中經定向選擇、嚴格選株套袋連續自交得到09N93等一批穩定自交系。同理,從廣東省柯木朗展試品種中引進紅糯玉米品種,經嚴格選株套袋連續自交得到KN33等一批穩定自交系。在2012年組合鑒定試驗中篩選出強優組合09N9×KN33,命名為廣紅糯8號。
2? ? 特征特性
2.1? ? 植株性狀
廣紅糯8號幼苗頂土力強,葉鞘、葉色青綠,生長健壯,根系發達;成株期植株整齊度較好,株型半緊湊,葉片窄、中長,中后期生長勢強;采收期保綠度高,抗性好;雌雄協調,雌穗吐絲爽暢,雄枝發達,分枝多,花粉量大,先吐絲后散粉,吐絲、散粉整齊一致。株高175~195 cm,穗位高80~90 cm,花藥黃色,護穎綠色。
2.2? ? 果穗及籽粒性狀
果穗顏色艷紅有光澤,果穗接近錐形,穗形、粒形均勻一致,穗長17~19 cm,穗粗4.0~4.3 cm,禿頂0~0.5 cm,穗行數12~16行,穗粒數320~380粒,單苞穗重230~260 g,千粒重290~312 g,出籽率70.9%~75.8%。
2.3? ? 抗逆性
經多點品比試驗和試種示范田間表現高抗、中抗南方銹病、紋枯病、大斑病、小斑病、莖腐病。
2.4? ? 品質
直鏈淀粉含量0.75%~1.48%,果皮厚度測定值60.55~66.75 μm,適口性較好。
2.5? ? 產量表現
廣紅糯8號在2012—2013年春、秋季參加多點品比試驗,表現優質、抗逆性強、適應性廣等優點。2014年春季參加廣東省糯玉米區域試驗,5個試點均較對照品種增產,增產97.5~781.5 kg/hm2,增幅0.81%~6.30%;2個試點較對照品種減產,分別減產190.5 kg/hm2和654.0 kg/hm2,減幅分別為1.49%和5.13%;廣紅糯8號7個試點平均鮮苞產量為12 672.0 kg/hm2,較對照粵彩糯2號增產160.5 kg/hm2,增幅1.28%,未能進入復試。
2.6? ? 熟性
廣州地區從播種至采收生育期77~82 d,較粵彩糯2號早熟3 d左右,正常積溫年景,春季雌穗吐絲授粉后20~22 d為適采期;秋季22~25 d為適采期。采收時期不同對糯玉米的口感、營養價值和產量均有較大的影響[5-7]。過遲采收,糖分轉化為淀粉,種皮增厚黏而不甜,香味降低;過早采收,籽粒含水量多、干物質少,味淡、糯性不強。早采不糯,晚采不甜,過早、過晚采收都會影響產量和品質。
3? ? 栽培技術要點
要求種植地選擇土壤肥力中等以上、排灌良好的地塊。玉米是典型的天然異花授粉作物,四周400 m內不要種植其他類型玉米,時間隔離花期相差20 d左右。播期是影響玉米產量的重要因素,適宜播期是實現玉米優質高效生產的重要措施[8-9],應根據種植地的氣候、季節及栽培耕作條件安排播種。玉米生育進程與季節同步,春季播種期的土壤溫度以高于12 ℃、秋季低于32 ℃為宜,為避免花期高溫危害,廣州地區5—6月不宜播種。播種密度以5.25萬~5.70萬株/hm2為宜,既可直播也可育苗移栽。采用點穴直播每穴播2~3粒種子,直播用量52.5~60.0 kg/hm2;育苗移栽播量37.5~45.0 kg/hm2。要注意提高播種質量,土壤質地疏松、干燥的沙質土壤適當深些,土壤黏重、墑情較好可適當淺些,做到用種精量,下種均勻,同時確保播種深淺一致,株距均勻。注意防旱防澇,施足腐熟有機肥作基肥,苗肥輕施,適施拔節肥,重施攻穗肥。及時防治病蟲害,在生產中預防為主,采用農業防治與藥劑防治相結合方法。
4? ? 制種技術要點
如何提高玉米雜交種制種質量,保證種子純度,生產出優質高產的玉米雜交種,是確保我國玉米生產安全的關鍵[10]。親本繁殖和雜交制種必須在嚴格隔離條件下進行。制種分2期播種,第1期播母本和約50%的父本,第2期播約50%的父本,2期間隔4 d。父、母本行比為1∶6。株距為25 cm左右,行距40~45 cm,按1.2 m寬起畦,畦面雙行植,母本種植9 000株/hm2、父本種植5.4萬株/hm2左右。施足基肥,重施穗肥,采取人工輔助授粉。嚴格除雜去劣,母本雄穗必須在散粉之前及時、徹底拔除并帶離田間。要求繁制種田栽培管理要好于一般的生產管理。
5? ? 結語
常規的系譜法是幾十年來選育自交系的主要方法,并且取得了很大成效[11],同時,回交法、復合雜交、輪回選擇也成為改良自交系的重要手段。常規玉米育種多采用半同胞輪回選擇或者套二環系進而培育雜交種的方法,導致遺傳多樣性越來越窄,很難育成更大突破的品種[12]。為此,廣泛搜集遺傳基礎復雜、適應不同生態環境的育種資源,創建基礎群體是當前育種應做的基礎工作。
近年來,隨著科技發展,我國玉米育種方法和技術領域步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生物技術的不斷發展極大地影響著玉米育種的發展趨勢,分子標記技術在玉米育種過程中得到普及[13-17]。育種技術不斷改良更新,加快品種改良和培育進程,提高親本選配針對性,應聚合多個育種有利基因和精確鑒定多個目標性狀,更快、更好地構建出各種類型基因系材料,使自交系和雜交種的選育方法和選育效率都有很大提高。
6? ? 參考文獻
[1] 陳可欣,翟廣謙,段宜英,等.發展具有中國地方特色的糯玉米[J].玉米科學,2003,11(3):98-101.
[2] 劉建華,胡建廣,李余良,等.廣東糯玉米科研生產現狀與發展對策探討[J].中國農學通報,2010,26(16):134-138.
[3] 黃紹力,陳同良,周顯奴,等.廣東省糯玉米品種應用現狀及潛力品種推薦[J].長江蔬菜,2012(1):9-13.
[4] 張英,李時群,穆楠,等.鮮食型玉米的研發現狀及發展前景[J].雜糧作物,2007,27(5):373-375.
[5] 齊建雙,鐵雙貴,孫建軍,等.采收時期對鮮食糯玉米品質和產量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09,25(17):41-43.
[6] 過維平,邵慧,王斌,等.鮮食玉米美玉加甜糯緣號品種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3(23):64.
[7] 徐艷榮,孫發明,焦仁海,等.無公害糯玉米栽培技術[J].黑龍江農業科學,2009(1):131-132.
[8] 徐田軍,王榮煥,趙久然,等.不同播期條件下京單68和鄭單958的子粒灌漿特性研究[J].農學學報,2013,3(10):1-5 .
[9] 王榮煥,趙久然,陳傳永,等.京單38不同播期子粒灌漿特性研究[J].玉米科學,2013,21(6):59-63 .
[10] 孫衛永,尹航,郝德榮,等.玉米雜交種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關鍵措施[J].中國種業,2015(5):17-20.
[11] 戴景瑞,鄂立柱.我國玉米育種科技創新問題的幾點思考[J].玉米科學,2010,18(1):1-5.
[12] 李蘆江,陳文生,蘭海,等.不同輪回選擇方法對玉米窄基群體遺傳多樣性的影響[J].核農學報,2015,29 (1):21-28.
[13] 李桂芝,周文偉,李青竹,等.國內玉米育種現存問題的分析[J].中國農業信息,2013(17):229.
[14] 唐軍,王文強,黃春瓊,等.玉米育種技術研究進展[J].熱帶農業科學,2017,37(5):42-50.
[15] 魏俊杰.分子標記技術在糯玉米育種中的應用[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2,23(4)16-17.
[16] 王澤立,王魯昕,戴景瑞,等.運用近等基因系(NIL)、AFLP、RFLP和SCAR標記對玉米S組育性恢復基因(Rf3)的研究[J].遺傳學報,2001,28(5):465-470.
[17] 趙永鋒,宋占權,裴振東,等.分子標記輔助選擇下的玉米回交群體農藝性狀分析[J].玉米科學,2012,20(1):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