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濤
【摘 要】目的:分析探討膝關節鏡聯合復位內固定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臨床療效觀察。方法:選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52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按入院時間先后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6例。對照組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觀察組使用膝關節鏡聯合復位內固定治療。對照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率。結果:對照組治療優8例,良11例,可7例,優良率為73.1%,觀察組治療優15例,良9例,可2例,優良率為92.3%,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治療優良率差異顯著(P<0.05);而在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切口長度時,觀察組患者顯示明顯的優越性,差異符合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治療脛骨平臺骨折,采用膝關節鏡聯合復位內固定治療可提高臨床治療優良率,并縮短手術時間,促進骨折愈合,對患者康復具有促進性作用,可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關節鏡;脛骨平臺骨折;復位內固定
【中圖分類號】R683.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3--02
脛骨平臺骨折指的是負重關節出現骨折,常伴隨半月板、交叉韌帶、側副韌帶損傷,處理的難度較大。傳統手術在直視下切開復位內固定,切口相對較大,對患者的局部軟組織進行廣泛剝離,損傷膝前滑動裝置,出血量較多,常常引起術后關節內外粘連[1]。且患者術后長時間石膏固定,對早期功能鍛煉造成影響。本文研究分析膝關節鏡聯合復位內固定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臨床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52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按入院時間先后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6例。對照組26例,男16例,女10例,患者年齡為21-56歲,平均年齡為(38.3±5.3)歲,交通事故傷12例,高出墜落傷6例,重物砸傷4例,運動傷4例。觀察組26例,男15例,女11例,患者年齡為22-57歲,平均年齡為(38.6±5.1)歲。交通事故傷11例,高出墜落傷7例,重物砸傷6例,運動傷2例。對照組和觀察組一般性資料并無實質性差異,具有可對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通過膝關節前內側或前外側作為手術入路,或依據術前X線與CT的檢查結果,根據關節面塌陷的部位確定手術入路。手術切口繞過髕骨邊緣,轉向中線,直至脛骨結節,依據操作情況在有必要的時候依據脛骨向下延伸,翻起皮膚與皮下組織,預防皮瓣壞死。將關節囊切開,并檢查半月板。如未出現損傷應予以保留。切開連接在半月板上的冠狀韌帶,將半月板翻起,充分顯露塌陷的關節面,并翻開皮質骨塊。將寬10mm骨鑿插入塌陷的骨塊,并輕翹起塌陷的關節面,將骨折部位進行復位處理,促使脛骨踝骨片與關節面保持吻合。手術操作期間需利用C形臂X線機觀察骨折復位處理的情況,并一一修復損傷韌帶。
觀察組:該組患者在全麻或連續硬麻醉下實行手術。利用關節鏡檢查。通過膝關節前外側或前內側入路將關節鏡置入,沖洗關節腔,并將關節腔內的積血清洗干凈,清除關節內游離的骨塊、血凝塊,檢查脛骨平臺骨折損傷部位,確定患者韌帶損傷的情況。針對I型骨折患者,利用手法牽引,推擠骨折塊進行復位處理,關節鏡下觀察患者復位效果,并使用皮質骨螺絲釘經皮固定。對于II-III型骨折患者,牽引與推擠同時進行,使用關節鏡使用專用的探鉤或骨磨玻璃器進行復位。對閉合復位失敗的患者,應在關節鏡的監視下翹起半月板,確定骨折部位,于脛骨結節下2cm、外側1cm處開2cm×1cm骨窗。關節面下置入撬撥器或推頂器,直至骨折創面恢復平整。復位成功后將髂骨置入骨缺損區域,斌利用鋼板固定,對于合并的損傷,依據情況進行處理。而IV骨折患者需在擬放置鋼板的位置實行縱行切口,充分顯露關節外骨折線,使用鋼板固定。靠近關節面的2枚螺釘暫時不固定。在關節鏡下通過關節面下方骨窗向上沖頂關節面,復位滿意后植入自體骨并完全固定。
兩組患者手術結束后,將患肢抬高,并使用石膏固定,適度包扎48h,冰敷患處24h,盡早進行功能鍛煉,促進關節模造,促進關節功能早期恢復。
1.3 統計學分析 將數據納入SPSS17.0軟件中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明兩組患者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照組治療優8例,良11例,可7例,優良率為73.1%,觀察組治療優15例,良9例,可2例,優良率為92.3%,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治療優良率差異顯著(P<0.05);而在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切口長度時,觀察組患者顯示明顯的優越性,差異符合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脛骨平臺骨折是高能量損傷引發關節內骨折。脛骨平臺骨折較為復雜,類型多樣,影響膝關節的完整性、穩定性以及活動性,且還會損傷半月板與韌帶,對膝關節功能造成影響。治療此種骨折的要求復位關節面,并穩定關節。早期功能鍛煉,以便煎炒膝關節功能喪失,預防出現骨關節炎[2]。臨床處理具有一定的難度。傳統治療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復位困難,特別是關節面很難復位,且手術時間較長,切口較大,骨折愈合的速度較為緩慢,非常容易引發并發癥。對此,在治療的過程中利用關節鏡能夠達到較好的效果。本次研究,對照組治療優8例,良11例,可7例,優良率為73.1%,觀察組治療優15例,良9例,可2例,優良率為92.3%,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治療優良率差異顯著(P<0.05);而在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切口長度時,觀察組患者顯示明顯的優越性,差異符合統計學意義(P<0.05)。關節鏡進行復位操作,可提供良好的關節內視野,可清晰了解關節內結構損傷情況,促進骨折復位[3-5]。相對于傳統復位處理,具有明顯的優越性。
綜上所述,治療脛骨平臺骨折,采用膝關節鏡聯合復位內固定治療可提高臨床治療優良率,并縮短手術時間,促進骨折愈合,對患者康復具有促進性作用,可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郄為紅.膝關節鏡聯合復位內固定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臨床研究[J].中國傷殘醫學,2015,12(3):123-123.
黃勇儀,陳偉明,黃彬,等.微創切開復位內固定聯合關節鏡治療閉合性脛骨平臺骨折的臨床體會[J].吉林醫學,2015,12(8):1628-1628.
杜世斌.膝關節鏡聯合復位內固定治療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療效分析[J].醫學與社會,2015,16(B06):139-140.
林文琛,林偉東,王育新,等.膝關節鏡引導微創復位內固定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臨床研究[J].河北醫學,2015,20(2):243-246.
吳錚.膝關節鏡聯合復位內固定治療脛骨平臺骨折58例的臨床研究[J].健康必讀(中旬刊),2013,12(10):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