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橋
摘 要:本文以A糧食企業為例,從內部控制五要素角度分析了A糧食貿易企業商品糧貿易業務內部控制存在的主要問題,指出了A糧食貿易企業內部控制的設計原則,提出了加強和改善A糧食企業內部控制的措施。
關鍵詞:A糧食貿易企業;商品糧業務;內部控制;問題;措施
受自然條件、糧食分布的區域性特點影響,自古以來,糧食流通一直是我國調整不同地區糧食余缺、維護區域性糧食供需平衡的主要方式。早在明清時期,隨著南方城市逐漸興起及工商業的發展,北糧南運就已成為我國糧食貿易較為普遍的現象。改革開放后,黑、吉、遼、蒙與華北地區作為糧食主產區,吸引了眾多國企背景、民營背景的糧食貿易商通過鐵運、海運等方式為南方城市居民、深加工企業、養殖廠源源不斷提供糧食及飼料。
商品糧貿易企業眾多,但其內部管理存在諸多難點。如糧食貿易商大多為民營企業,內控制度建設不健全、執行容易出現缺陷;糧食貿易供應商繁雜、素質參差不齊;糧食化驗、檢斤、烘干、倉儲、運輸環節較多、現代化程度不高;糧食購銷利潤空間小,周轉速度過慢將導致利差無法彌補資金成本,出現虧損;糧食貿易占用資金量大、物的流轉帶來的資金風險高,因違約引發的商務糾紛層出不窮。
成立于1985年的COSO委員會為美國全國舞弊報告委員會提供支持。1992年9月,COSO委員會提出了《內部控制-整合框架》,1994年、2003年和2013年又進行了增補和修訂,簡稱《內部控制框架》,即COSO內部控制框架。2008年7月,我國財政部會同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制定并發布《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以下簡稱《基本規范》)。《基本規范》根據我國國情,確定內部控制包括5個基本要素: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內部監督。2010年4月26日,財政部會同證監會等五部門發布《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引》和《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逐漸從應用、評價和審計角度要求、引導央企及其他企業建立內部控制體系,加強內部控制管理。
A糧食企業成立于2003年,為國有控股、八家股東投資設立的股份制有限公司,注冊資金2億元,主營業務為筒倉倉儲、中轉及糧食貿易業務。A企業在吉林省松原市、玉米黃金帶腹地擁有兩家糧食收儲庫,年收儲能力10萬噸,在東北糧食專用港口擁有47萬噸筒倉倉容,專屬設施優勢明顯;國企背景、注冊資金雄厚及資產優勢使得其社會融資能力較強;A企業員工數量較少,研究生以上學歷占比30%以上,整體素質較高,具備較強的人力資源優勢;經過十幾年發展,A企業商品糧經營量累計達400萬噸以上,管理層積累了一定的管理、經營經驗。但是,A企業發展期間,并未建立完善的糧食購銷網絡,形成穩定的客戶關系,保持穩健的利潤增長態勢,而且出現了幾筆大額的訴訟風險,企業發展陷入困境。本文將從內部控制五要素角度對A糧食企業商品糧貿易內部控制進行研究,并提出相應內控改進措施。
一、A糧食貿易企業內部控制的主要問題
1.內部環境
A糧食企業作為股份制公司,已按照《基本規范》要求,建立了公司治理結構,設立董事會、監事會,確立了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權限與部門設置。但并未設立審計委員會及內部審計機構,由財務部代為行使內部審計職能,不能保證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和專業勝任能力。每年例行的內審也僅從財務角度完善會計基礎工作,無法客觀、深入、全面地對客戶及供應商選擇、業務執行控制、高管離任、資本資產專項支出進行審計,公司治理環境存在漏洞,導致業務人員簽署購銷合同、業務執行過程缺乏第三方監控,為風險發生提供了機會。
2.風險評估
A糧食企業運營十幾年來,未設立專業部門或人員持續收集信息,對風險及時識別和評估。給公司發展帶來風險或形成實際損失的部分直接責任人未能及時處分,仍留任在重要崗位;在經濟低迷、南北方糧食價格倒掛的情況下仍維持較大規模的商品糧收購與銷售業務;對可能存在的內外部風險未能定性定量估計、排序、考量風險承受度,并提出風險應對策略。
3.控制活動
A糧食企業在不相容崗位相分離、財產保護控制及績效考評控制方面存在缺陷。如:公司未能將糧食的采購、銷售、貨物保管分部門管理,糧食貿易存在控制漏洞;糧食運輸、異地倉儲過程中,未對貨物進行保險,貨物的毀損、滅失損失不能得到有效補償;公司未建立有效的績效考評機制,對業務部門、主要領導及相關人員無法真正實現獎罰分明,出現責任的負責人僅簡單處罰,為公司創造效益、爭取市場的員工不能及時、足額給予獎勵,績效不公挫傷了優秀員工的積極性,犯錯誤的代價過小給尋求舞弊的人員提供了溫床。
4.信息與溝通
A糧食企業未能及時利用信息技術促成信息的集成與共享。隨著社會的發展、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利用ERP系統加強業務、財務的一體化管理,A糧食企業在信息技術使用方面已遠遠落后。尤其在貨物異地入庫、倉儲、出庫、貨權轉移方面,現場保管人員完全脫離公司管理層監控,財務、風控、法務人員無法及時通過信息技術傳遞的信息實時了解物的動態變化,公司的信息與溝通出現問題,容易導致貨權風險。
5.內部監督
A糧食企業內部監督機制不健全。公司未設立獨立的審計部門或獨立內審人員,不能對內部控制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客觀反饋,公司也未能定期形成內部控制評價報告,業務開展缺乏第三方的客觀評價和有效的監督。
二、A糧食貿易企業內部控制的改進措施
1.內部環境
A糧食企業應不斷完善公司治理結構、議事規則,明確決策、執行、監督權限,形成科學職責分工和制衡機制。董事會負責內控建立健全和實施;董事會下設審計委員會,負責審查內部控制,其負責人應具備獨立性、專業勝任能力;應合理設置內部機構,明確職責權限;應加強內審監督,保證內審機構設置、人員配備和獨立性;應制定和實施利于發展的人力資源政策;應將職業道德修養和專業勝任能力作為選拔和聘用員工的重要標準;應加強文化建設和法制教育,建立健全法律顧問制度和重大法律糾紛案件備案制度。
2.風險評估
A糧食企業應持續收集信息,及時風險評估;開展風險評估,應確定相應的風險承受度;識別風險應關注董監高及員工的職業操守、勝任能力、研發技術運用、財務因素、安全因素等;識別外部風險應關注經濟、產業、融資、市場、資源因素、法律因素、社會因素、技術因素、自然環境因素等;應采用定性定量方法對風險進行排序;應根據風險分析結果,采取適當控制措施避免重大損失;應結合發展階段調整風險應對策略。
3.控制活動
A糧食企業應結合風險評估結果,通過一系列方法,運用相應控制措施,將風險控制在可承受內。包括不相容崗位相分離、授權控制、會計系統控制、財產保護控制、預算控制、運營分析控制、績效考評控制等;應建立重大風險預警機制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明確風險預警標準,確保突發事件得到及時妥善處理。
4.信息與溝通
A糧食企業應建立信息與溝通制度,明確內部控制相關信息的收集、處理和傳遞;對內外信息合理篩選、核對、整合、提高其有用性;應將內控信息在各層級、單位、環節傳遞;應利用信息技術促進信息的集成和共享,充分發揮技術在溝通中的作用;應建立反舞弊機制和投訴及舉報人保護制度。
5.內部監督
A糧食企業應制定內控監督制度,明確內審及其他機構在內部監督中的職責權限;建立內控缺陷認定標準,對內控的性質和原因提出整改方案,追究責任人責任;應結合內部監督情況,定期對內控有效性評價,出具內控評價報告;妥善保管內控記錄或資料,確保內控建立實施的可驗證性。
參考文獻:
[1]趙曉璐.淺談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A].中國標準化協會.第十五屆中國標準化論壇論文集[C].中國標準化協會:中國標準化協會,2018:7.
[2]楊慧.中泰中小企業發展扶持政策的對比分析與啟示[J/OL].中國商論,2018(25):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