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晨霞
摘 要:本文在調查問卷的基礎上發現,當前經濟模式下,浙江省中小型企業以家庭小作坊模式的經營模式越來越不適應我國經濟發展的總趨勢,“十三五”中共享經濟的日益具體化下,浙江中小型企業通過一定的共享平臺,將資源、技術等進行共享,打破傳統中小型企業固有的發展模式,通過“創新、綠色、共享”使得企業轉型升級。
關鍵詞:共享;中小型企業;轉型升級
十九大召開,政府開始以共享、創新為主題來引導經濟發展。以家庭小作坊模式經營的大多數浙江省中小型企業越來越不適應中國現階段的發展趨勢,由于其技術含量低、產業結構不合理,使得其會在市場競爭的殘酷中淘汰。“十三五”規劃強調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其中,共享占其重要地位。共享經濟是指在以獲得一定報酬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實體資本使用權暫時轉移的一種新的經濟模式,企業的轉型升級將圍繞共享展開。
一、共享在我國的發展趨勢
“互聯網+”的模式下,通過現代企業制度、證劵債劵制度、金融保險制度、經濟全球化、可持續發展、“一帶一路”、城鎮化及各種社團組織、國際組織等,都以不同的方式推動著“共享”這一理念。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指出,共享是中國特色主義的本質要求。其“創新、綠色、環保”的理念不只是受年輕人接受,同時也受政府的推行與提倡。如今,共享已經進入一個不可逆轉、相對穩定的發展狀態,但仍然存在缺乏完整的信用體系、缺乏監管等情況。
二、浙江中小型企業現存弊端、
1.技術含量過低、產業結構不合理
浙江省中小型企業極大多數都是“家庭式”企業,創新能力薄弱,技術消化吸收能力較差,其依靠小產品生產以及初級產品加工作為其企業的盈利來源。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下,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使得中小型企業所依靠的落后技術逐漸失去經濟效益,同等生產下,其產品不能達到現階段市場所要求的生產預期,以至于在競爭下倒閉破產。
2.成本攀升、能源資源環境約束加強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走資源型增長路線,以“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低產出”為特征的傳統增長模式主導的經濟發展,這種發展對環境影響過大,與現階段提倡的綠色發展不相符合。這種不可持續發展下,浙江中小型企業投入量遠大于其預期收益,企業成本不斷攀升,能源資源環境不符合我國現階段可持續發展國情,企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3.企業人才流失迅速
(1)企業文化不健全
中小型企業規模的局限性和企業文化的不規整和不完全,再加上其恪守陳舊的固化管理模式,使得企業利益與人才利益相沖突,導致很多智慧型人才無法正確評定企業內部文化,企業文化無法與人才想傳遞與完善,致使文化無法健全。
(2)企業管理模式陳舊
任人唯親在以“家庭式小作坊”模式的中小型企業顯得很平常。由于企業規模小,且以人際關系為人才輸送的主流,大部分人才會在這種管理意識落后的企業選擇離開,再加上企業沒有根據員工的實際情況建立科學有效的管理方案,不考慮員工績效以及其能力,致使人才流失。
4.融資困難
中小型企業數量多、規模小,市場上資金分布呈金字塔型,資金從上到下流通,處于底層的中小型企業所分來的資金不夠運轉企業,并且,其融資方式少、獲得信貸支持少,又因其自有資金缺乏,很多中小型企業無法進行正常融資,而中小型企業為了融資,就會產生拆東墻補西墻的行為,這導致過度融資,企業出現經濟危機。
三、共享經濟帶給浙江中小企業的優勢
1.打破中小型企業傳統的經營模式
共享經濟利用“互聯網+”將中小型企業中閑置資源集中整合與利用,打破了傳統經營中的四權(所有權、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有效管理能源資源,避免了資源的浪費與虧損,使得同一產品能夠在需求者之間實現有權轉移、生產性資產和技能實現共產。通過共享本質(互惠與公平)使得中小型企業打破陳舊經營模式的壁壘,轉化為互通有無的發展局面。
2.降低企業發展成本
中小型企業由于規模的限制,致使其在生產上投入大而收益小。共享經濟發展中,通過特定的平臺,將中小型企業連接起來,使其從“家庭小作坊模式”轉變成合作共享型發展趨勢,從而由“單一式”轉變為“多樣式”,加強其與市場的連接性,推動其技術的升級,降低企業發展成本。
3.共享經濟提供共享創新
在共享經濟的發展下,共享創新將成為中小型企業改變經營模式的利器。
(1)經營者思想的創新
在市場競爭中,經營者的思想將會得到創新。在共享經濟背景下,經營者將會將思想從個人利益轉變為團隊利益。經營者將會更加看重團隊合作,隨著經濟發展,技術共享與閑置資源共享也將成為一種新的合作方式。
(2)消費趨勢的創新
將閑置的自行車使用權進行轉移,使得更多人得以使用自行車,這提高了自行車的利用率,而且沒有造成自行車的閑置和浪費,且維持了企業的利潤。這是由于消費者消費觀念的轉變。通過共享,將閑置的產品進行有效利用,這不僅節約了人們的生活成本,更加有助于資源的合理利用,實現少浪費、少支出的現代化綠色消費的要求。
(3)產品結構創新
客戶需求與日變化,企業產品為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通過提高本國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增強吸收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能力,強化專業性技能,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優化企業結構,將產業鏈由“單一化”轉變為“多元化”。
(4)經濟組織的創新
政府從錐形組織轉化為扁平化組織,從縱向層次多、橫向幅度窄轉變為橫向幅度寬、縱向層次少,簡單來說,從人多好辦事的集權思想轉變為分權思想,這倡導的民主性、平等性大大有助于全民主動性的發展,居民共同參與城市化建設,城鄉、區域的協調度越高,所獲得的經濟收益就越大。
4.彌補當前實體經濟的劣勢
2017年報告顯示,金融與實體經濟互不協調,產業空心化嚴重,再加上創新能力較弱,產業結構不合理,實體經濟總量雖大,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實體經濟仍然處于產業鏈低端位置。共享經濟的出現顛覆了實體經濟中傳統面向消費者的賣多行為,更多通過“以租代銷”或者共享閑置資產,達成新的消費方式,這種方式幫助當前實體經濟調整其部分落后產業鏈,幫助更多中小型實體企業進行轉型(從售賣產品為中心轉為租賃服務型)與升級。
5.緩解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融資難是中小型企業的通病。其規模小,管理建設不健全,使得其融資被限制。共享經濟下,企業通過一定的平臺,誠信經營,提高其自身素質與信譽,擴大其發展規模,使得其資本結構不斷優化。這有助于其樹立良好的業界口碑改善企業與金融機構和銀行的關系,從而獲得最新金融消息,擴大企業的融資渠道。其次,政府在共享經濟的發展下,改變固有的扶持政策,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幫助企業改變融資難的困境。
四、共享經濟帶給浙江中小型企業的劣勢
1.失業率的增加
共享經濟提供的便利性使得中小型企業轉型升級,很多中小型企業對自身產業結構進行優化,許多優化的產業結構擁有的創新科技致使擴大企業的同時,對底層工作者的需求量也大大降低,這使得部分工作者將面臨失業的困境。再加上各個中小型企業通過共享這一途徑,建立起“互通有無”的局面,淘汰企業中重復或者從業人才擁擠的狀況,但良心的淘汰也避免不了工作者的失業狀況。
2.共享經濟補貼嚴重
當前,共享經濟企業快速發展,但仍然存在弊端。共享經濟企業為了獲得更多的客戶,搶占市場,增加各種各樣的補貼,前期發展離不開大量的經濟補貼,通過大量的補貼,他們獲得許多客戶、培養用戶,然后,在后期,當補貼逐漸減少時,他所獲得的客戶也將逐漸減少,用戶流失不利于企業長期發展。并會形成偽共享經濟。
五、建議
1.增加誠信建設
共享經濟下,企業快速發展,政府應當與企業合作完善制度體系,建設誠信經營、口碑優秀的企業,從而企業與企業之間形成良好學習的循環,幫助建立開放型誠信市場,同時,政府還應建立嚴厲的懲罰措施,對擾亂市場、不守誠信的不法企業和商家進行處罰。否則會致使市場出現誠信缺失、作假失信的現象,市場將會形成作假的不良環境。
2.完善監督體制
中小型企業占中國企業的大多數,而共享理念的提出再給他們帶來收益的同時,也存在一些雙叉路口。市場上不免存在一些漏洞,這些漏洞使得一些想走“捷徑”的企業“鋌而走險”,政府應完善監督體制,一方面防止企業在監督不當情況下走上歪路,另一方面保護企業在安全、合法的情況下欣欣向榮。
3.制定合理的產業發展規劃,淘汰落后產能
積極推動產業結構調整,鼓勵技術的創新,實現中小型企業的轉型與升級。淘汰長期依靠補貼生存的落后企業,利用產能過剩的壓力和市場出清機制致使企業進行創新,并且合理安排企業長期發展,提高行業進入難度和降低企業的分先成都,提供合適的平臺,使得在市場改善的情況下,厘清企業內部的資產結構,圍繞產品升級進行結構調整,促使優化企業產能。從而提高優質企業的存活率,淘汰落后產能。
4.將區域鏈技術與大數據技術融合
共享經濟是互聯網時代的重要產物,是依靠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物聯網技術等新興技術幫助企業連接起來,企業要想獲得長遠的發展,不僅要將閑置資源重新高效地利用,而且要創造出新的市場價值,實現社會利益最大化。
參考文獻:
[1]陳貞.論共享經濟與“十三五”發展理念的一致性.湖北理工學院學報,第35卷第1期.
[2]李莉.中小型企業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對策研究.科技經濟導刊,2018.02期.
[3]張加順,安秀榮.共享經濟在我國的發展現狀和建議.經營與管理,2018年第2期.
[4]張孝榮,俞點.共享經濟在我國發展的趨勢研究.新疆師范大學學報,第39卷第2期.
[5]沈瑩,李理.企業轉型升級的戰略選擇及其實現路徑.管理觀察,2018年第5期.
[6]黃昌富,徐銳,張雄林.政府補貼、產能過剩與企業轉型升級--基于制造業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公共管理,2018年第3期.
[7]董航.中小型企業融資問題研究--以大連地區為例.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8年1月第2期.
[8]張志明.金融化視角下金融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研究.經濟問題探索,2018年第1期.
[9]劉海英.“大數據+區塊鏈”共享經濟發展研究--基于產業融合理論.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