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虎
摘 要:隨著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供給側改革不斷深入推進,中國經濟增長由注重“量”到更加注重“質”,換擋減速過程中伴隨著陣痛。本文以區域研究為視角,探究阜陽市在當前供給側背景下經濟增長潛力,研究阜陽市經濟發展路徑,并對提高阜陽市經濟發展活力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轉型升級;供給側;發展路徑
一、引言
改革開放幾十年間,中國依靠“三駕馬車”著力從需求著手推動經濟發展,創造了年均百分之十幾的經濟增長奇跡。但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升級,經濟增長方式發生了改變,經濟走勢逐漸呈L型,高速增長已經一去不復返。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的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說明經濟結構在供給方面還存在著問題。而當前進行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是從供給端入手,著力解決供給端存在的不足。作為傳統農業大市、人口大市,阜陽市經濟結構單一,且不具備很高知名度或影響力的品牌企業或產業模式。城鎮化建設滯后,城鎮化發展水平位居全省倒數,發展速度明顯滯后于全省、全國水平,且城鄉二元制結構比較突出,城鄉發展差距大。同時大量人口外流,農村人口空心化問題嚴重。阜陽市急需根據自身優勢,優化發展路徑,增強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二、供給側背景下阜陽市經濟增長潛力
1.鐵路交通不斷完善,交通樞紐地位日益凸顯
交通是一個地區對外聯系的紐帶,作為全國交通樞紐的阜陽交通便捷,四通八達,為經濟發展帶來了動力。阜陽市境內目前擁有京九、商阜、漯阜、青阜、阜淮、阜六線鐵路,圍繞京九線形成“米”字狀,聯通東西南北。新的鐵路交通規劃中,商合杭高鐵、鄭阜高鐵正在建設當中,預計到2019年商杭高鐵建成通車,2020年鄭阜高鐵建成通車,鄭州至阜陽段高鐵聯通將使得兩大樞紐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形成中部地區乃至全國的交通走廊大動脈,加強阜陽市對外聯系,使得阜陽市與省會城市的聯系更加緊密,為阜陽市經濟的發展帶來更多的機會,同時也有利于打造皖北地區中心城市。
2.循環經濟體系日益完善,成為經濟新的增長力
循環經濟又稱“資源循環型經濟”,以節約和循環利用資源為主要特征又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許多資源短缺的地區,通過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有效緩解了資源短缺所帶來的問題。阜陽市地處平原,耕地面積廣,但是煤炭資源、石油資源較少,而且由于農業的發展帶來的水資源的短缺問題也制約地區發展。阜陽市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結合地區特點走上了循環經濟發展的路子。阜陽市在資源綜合利用、多重利用、循環利用方面均取得較好效益,再生資源回收網絡體系基本建立,循環型工業、循環型農業、循環型服務業加速發展。目前,全市已擁有阜南和界首兩個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縣市,一個國家級“城市礦產”示范基地以及三個省級循環經濟示范園區,這些示范區利用最新的技術,改善了傳統的生產方式,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全市的農業循環經濟也已達到年產值超300億元的產出規模,近百萬人因循環經濟的發展而獲得就業崗位。近年來隨著中國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發展循環經濟符合國家綠色經濟發展之路,未來循環經濟的發展會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
3.文化產業發展潛力巨大
阜陽市擁有文化底蘊深厚,古代文化幾千年來流傳至今,成為阜陽市乃至全國的文化瑰寶。從西周以來,南北地區不同文化便在阜陽地區碰撞融合,孕育了豐富的文化資源,誕生了姜尚、管仲、鮑叔牙、呂蒙等一批歷史名人,此外歐陽修、蘇東坡、晏殊等也曾在此主政。同時阜陽境內有文峰塔、管鮑祠、劉锜廟等人文景觀,展現了阜陽市的歷史。此外,阜陽市有黃崗柳編、界首彩陶、臨泉雜技等8項國家級和16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一些縣市區被國家有關部委命名為“中國民間雜技藝術之鄉”、“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之鄉”。豐富的文化遺產給阜陽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但是阜陽市的文化資源卻未得到充分開發,在經濟轉型發展中,大力開發文化旅游資源,將為阜陽市帶來就業、經濟增長效應。
三、阜陽市經濟發展路徑政策建議
1.加快創新步伐,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首先,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堅持立足基礎、彰顯特色,堅持高水平規劃、高強度推進,著力打造現代醫藥、新能源、生物制造等一批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其次,加快傳統產業結合科技發展升級步伐。圍繞新技術應用、新產品開發,推動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制造業深度融合,加快企業智能化和綠色化改造,推動機械電子、煤化工、建材、冶煉等傳統產業向中高端發展。大力改造提升勞動密集型產業,重點支持輕紡鞋服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加快結構調整,走可持續的健康發展道路。最后,不斷開發本地區豐富的文化資源,通過結合現代科技,增強文化的魅力,打造文化名城,增強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
2.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持續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
作為農業大市,阜陽市的農業發展方式卻是粗放型經營模式,規模較小。在當前供給側背景下,農業供給側改革將會對農業發展方式產生重大影響,阜陽市應該僅僅圍繞農業供給側來推進農業進一步發展。第一,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優化農機裝備結構,運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引導農業機械結構向高性能、節能環保和產業發展急需的新型農機方向發展。第二,大力推進互聯網在現代農業領域里的應用,形成“互聯網+”現代種植業、現代林業、現代畜牧業、現代漁業等現代農業模式。第三,積極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區轉型升級。按照轉變發展理念、優化園區布局、提升建設標準、加強生態保護、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要求,提升各現代農業示范區發展規劃水平,規范引導示范區轉型升級。第四,推進農業農村土地改革。貫徹落實土地“三權”分置政策,維護好農民合法的土地權益。
3.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農村社會向城市社會轉型
第一,完善城市交通基礎設施,降低人力等要素的流動成本。提高對交通設施建設資金支持,逐步推進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等跨區域性基礎設施建設,縮小城市空間距離。同時加快阜陽市與各縣城之間的交通廊道升級改造,打造阜陽市一小時交通圈;完善農村路網建設,促進農村公路與國道、省道、縣道的相互銜接,提高農村路網的通達度和建設質量,打通“最后一公里”,使得城鄉之間有效銜接,實現城鄉之間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第二,優化城鎮化空間布局,全面提升城鎮能級和品位。要緊密對接國家、省城鎮化空間布局,融合“一帶一路”、“長三角城市群”等發展戰略,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促進集約高效開發。第三,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二元制所帶來影響推進城鄉公共服務設施均等化建設。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解決當前農民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使廣大農民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務,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
4.進行人才制度改革,完善人才培育、激勵與保障機制
阜陽市是人口大市,戶籍人口突破千萬,但常住人口700多萬,每年的人口外流現象非常嚴重,導致阜陽市人才呈現外流加速狀況,人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經濟發展。如今各大城市展開“人才搶奪戰”,城市的人才優勢逐漸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動力。阜陽市要加大人才資源開發的投資力度,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人才投資機制,使得政府、工商企業、學校等提高對人力資源的重視程度,對在本地區學習的大學生,職業技術人員給予相應的資金支持,鼓勵他們畢業后留在本地工作。政府同時要出臺多樣化的福利政策,良好的福利制度才是能夠留住人才的基本。許多發達地區和單位通過制定了一攬子福利方案,如住房補助、帶薪假期、醫療及退休保障計劃、優厚的退休金等吸引了大量高素質人才落戶,從整體上提升了地區的發展人才支撐。同時,要留住人才更需要不斷進行人才激勵機制改革,建立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人才機制,增強經濟發展的活力。
參考文獻:
[1]王夢珂.邊緣城市的地緣經濟關系分析[J].商業經濟,2011,368(2):16-17.
[2]何丹.省際邊緣城市的發展路徑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2,31(5):45-49.
[3]程瑤,楊博,趙民.我國中部地區城鎮化發展中的若干特征和趨勢:基于皖北案例的初步探討[J].城市規劃學刊,2011,55(2):67-76.
[4]張松婷,周秉根.基于SWOT分析的皖西北農業生態旅游研究[J].生態環境與旅游開發,2006,(5):101-104.
[5]王雨婷.淺談供給側改革下阜陽市房地產去庫存問題[J].經濟研究導刊,2016,(27):113-114.
[6]張燦.淺論欠發達地區加快城鎮化的有效途徑[J].理論探討,2010,(8):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