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我國與沿線國家民商事交往更加密切,跨國民商事訴訟糾紛數量也逐年增長,其中域外取證是國際訴訟中關鍵的一環。由于各國所奉行的域外取證制度存在差異,取證時常會發生沖突,進而影響證人的權益保障。在詳細闡述部分國家取證制度所存在的差異以及對證人權益保障領域的影響的基礎上,從完善國內立法和加強國際間司法協助方面對證人權益保護提出建議。
[關鍵詞]域外取證;證人權益;司法協助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8)08-0025-03
Abstract: “One Belt and One Road” has been pushed forward continuously. The exchanges between civil and commercial affairs in our country and those along the line have been closer. The number of litigation disputes among transnational civil and commercial affairs has also increased year by year. Forensic evidence extrapolation is a key part of international litigation.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the foreign forensic systems pursued by all countries, conflicts often occur during evidence collection, which in turn affects the protection of witnesses rights and interests. On the basis of elaborating the differences existing in some countriesexamination systems and how the differences have spread to the field of witness protection, this article tries to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on how to protect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witnesses in terms of perfecting domestic legislation and strengthening international judicial assistance.
Keywords: Taking Evidence Abroad;The Witness Rights;Judicial Assistance
[作者簡介]于子洋(1994-),男,山東青島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證據法、民事訴訟法。
[基金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東盟自貿區知識產權保護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18JX018)。
一、引言
域外取證制度在國際私法中已不是一個新概念,早在20世紀70年代簽訂的《關于從國外調取民事或商事證據的公約》(簡稱《海牙取證公約》或《公約》),就進行了規定。近年來,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的跨國民商事糾紛增多,跨國訴訟中證人的權益往往被忽視。本文通過闡述國內外關于域外取證領域中證人權益保障的相關立法和司法實踐,參考有關域外取證和證人權益保障方面的核心理論和經驗,結合互聯網給域外取證帶來的新變化,從完善我國國內相關立法和制度、推進與其他國家和地區雙邊或多邊條約的簽訂、加強域外取證領域的司法協助三個維度提出建議,以完善域外取證證人權利保障制度。
二、證人的權益保障
證人履行作證義務是為國家而非當事人[1]。既然證人作證是為國家履行義務,權利義務一致性的基本法理決定了法律在要求證人作證時應當賦予其相應權利,并加以保障其權利的實現。
(一)證人人身權的保障
證人的人身安全權利是證人在作證時首先考慮到的問題。證人的人身權無法保障,也就無法保證證人會主動出庭作證。證人的作證行為有時會導致利害關系人對證人及其近親屬的人身安全進行侵害,因此廣義的證人人身權應當包括證人及其近親屬的人身權益。
(二)證人財產權的保障
證人的財產權保障是指對證人在作證過程中所遭受的財產損失應當予以補償,以及對其原本享有的財產權益予以保障。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對案件知情的公民有作證義務,同時規定了證人在履行作證義務時法院需要保障其應有的財產權益。在跨國或跨區域訴訟中,證人出庭作證的成本更是高昂,這一問題尤為凸顯。
(三)證人拒證權的保障
拒證權是證人的核心權利。證人權利范圍是綜合考慮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平衡、證人權利和義務對等的結果。美國為避免在實現證據開示發現事實真相的同時危及更高的利益,對證據開示的范圍作出相應限制,并在證據開示制度中引入了秘密特權制度。享有秘密特權的證人享有免予出示證據或者拒絕作證的權利[2]。免證特權的作用和意義在于化解特定主體所持信息的保密性與其所負義務之間的矛盾[3]。
確定與落實證人的作證特免權關鍵在于選擇適當的證據法。各國在證據法中統一域外取證的規定難以實現,但是,如果采用國際私法中的沖突規范,并據此指引適用相應的證據實體法,將會有效地避免域外取證的沖突[4]。這一點上,《美國沖突法第二次重述》規定適用的“證據最密切聯系地”的規則對保護證人權利提供了借鑒意義。客觀的標準應該是在維護國內公共利益的基礎上,適用與證人和證據有利害關系的法律規范。
三、域外取證下證人權益保障的困境
(一)域外取證的沖突
從廣義上講,域外取證是指在涉外民事訴訟過程中,受訴法院以及所在法域的有關機構人員,在本法域外調取與案件有關的證據的司法活動[5]。
1.法律性質的沖突。大陸法系國家認為,域外取證權是屬于國家司法主權范圍,舉證責任由當事人承擔,但證據的收集方面則將權力賦予國家司法機關,訴訟代理人也只能協助司法機關而不能獨立收集證據。普通法系國家則認為域外取證完全屬于當事人的私權行為,取證被認為是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的責任,他們不僅對自己已知的事實負有舉證責任,并且有權向對方當事人,以及案外第三人調查取證。對域外取證性質的相反界定造成了兩大法系的國家在域外取證制度上的沖突。
2.具體制度的沖突。普通法系國家認為取證是一種私權行為。美國允許在審前階段,訴訟雙方有權向對方提出訴訟相關問題要求對方回答或作出相應回復。該程序是由當事人提出并發動,而不用法院的事先批準。但是這種直接域外證據開示制度似乎已超越了《公約》所規定的直接取證方式范圍。證據開示對當事人以及第三方證人來說是一項訴訟義務,違反證據開示義務的證人會遭遇相應的法律制裁,如強制開示,或認定該未被開示的證據屬實。這對另一方當事人是一項不小的負擔,對第三方證人也是權利的侵犯。
3.法律保留的沖突。我國加入了《公約》,但是對域外取證方式上作出了保留。在調取域外證據方式上,《公約》規定了請求書,以及外交官員、領事代表和特派員取證幾種取證方式。但我國認可的取證方式排除了特派員取證,并且我國在外交、領事代表取證這兩種方式上還作了限制性規定,即他國的外交和領事代表要在我國進行取證只能針對其本國公民,并且不能采取強制手段,否則也將視為侵犯我國司法主權。
(二)域外取證沖突引發的證人權益保障問題
《公約》規定一國的義務僅在于對另一國法院進行的司法程序上的協助,并不旨在改變各國實體法和程序法,只是為“跨境事項”設定了簡單規則[6]。 無論是證據直接開示制度中當事人直接向證人取證,還是大陸法系奉行的請求書取證方式,證人的權益都難以得到應有的保障,不只會危及證人的人身安全和隱私權等,還會導致調取到的證據喪失合法性,甚至導致一次域外取證的無效化。一旦在取證過程中侵犯證人的合法權益,會導致所調取證據喪失合法性,進而令證據喪失證據資格。因此一次有效的域外取證應當是在探索真相和保障證人權益間取得平衡。
四、域外取證中證人權益保障的國際協調機制
(一)海牙取證公約
當今在域外取證領域適用范圍最廣的國際條約是《公約》,通過司法協助的模式,克服了大陸法系和普通法系國家在取證方式上的差異。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公約》的一些內容已無法在今天的域外取證領域中很好地發揮作用。并且,由于各國司法制度的差異以及制度背后的利益取向、價值觀念以及文化背景的差異,使得各國在域外取證合作領域并非一帆風順[7]。
(二)直接域外證據開示制度
美國民事訴訟允許當事人基于公正高效地解決糾紛的需求,有權獲取任何可能與爭議有關的證據,聯邦最高法院闡述為“證據開示制度使審判不像一種盲人的欺詐游戲”[8]。直接證據開示制度為了訴訟效率給當事人和第三方證人強加了一定的法律義務,難以被大多數國家所接受。作為回應,各國最終針對美國實施障礙性立法。如法國的全面禁止、英國的特定授權禁止以及大多數國家實行的混合型禁止,即禁止美國的直接域外證據開示制度在本國進行,不僅這樣,還對違反者加以制裁。因此,無論是美國單方面實行域外證據開示,或者其他國家一味設置障礙法加以抵制,都不利于域外取證國際協助的開展。
五、我國域外取證的證人保護機制設計
(一)我國域外取證證人保護機制存在的問題
首先,國內方面存在保護主體責任不明確問題。雖然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法院、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都是保護證人的義務機關,但存在各機關間相互推諉現象,證人無法得到確切的保護。其次,對域外取證的證人缺乏預防性保護。目前我國對證人的保護主要還是集中在事后保護上,雖然法律規定對侵犯證人及其近親屬權益的打擊報復行為要加以懲處,但是當權益受侵犯后侵害已成事實再談保護為時已晚,缺乏對證人的事前預防性保護可能導致證人的作證意愿受到打擊。第三,國際司法協助時存在司法協助力度不強、分工不清的問題。這導致取證程序難以有效對接,既不能提高域外取證效率,也給證人帶來了額外的負擔。
(二)我國域外取證證人保護機制的完善
國內法上的證人保護主要依靠國內刑事法制、相關訴訟法,以及司法改革得以實現。而域外取證中的證人權益保障,則需要依靠完善法律適用機制,加強國際司法協助得以實現。
1.成立專門保護機構。在證人保護方面要首先健全證人人身安全保障機制和經濟補償機制。在證人人身保護方面,可借鑒德國建立專門的證人安全保護機構,并在立法中對相關義務機關及其職責加以具體化規定,切實保障證人權利。在涉外民事訴訟程序進行中,檢察院和法院一般不會介入,此時可由法院負主要職責。訴訟前和訴訟后,則由法院地公安機關負主要職責。同時,可由檢察院統籌各個機關的工作。在取證規范方面,構建并完善我國的電子取證制度,保障電子取證的規范化運作,以此保障證人的隱私權及收集證據的合法性。
2.增加預防性保障措施。在保護措施上要將保護手段前移,從事后懲處的保護措施變革為預防與懲處并重的保護方式。根據證人的具體情況確定保護措施,例如對證人及其近親屬的姓名、身份、住址等情況進行保密;指派專門的保安人員為證人及其近親屬提供人身和財產的保護;為證人及其近親屬提供臨時住所等[9]。只有為證人解決其后顧之憂才能保證其主動并如實履行作證義務。
3.加強司法協助。加強國際、區際間司法協助,應當從立法和司法兩個方面進行。立法方面,我國應與其他國家和地區通過完善立法和簽訂雙邊協定或多邊協議推進多邊互惠高效的條約協作機制的完善[10]。同時,應推進與各國協作制定《公約》實施細則,盡快制定和完善有關《公約》的實施性文件。司法方面,應在國家和地區間已經存在的關于域外取證的協定或條約的基礎上加強國際司法協助,并從以下幾方面尋求突破。首先,鑒于互聯網信息技術取證能簡化證人的作證手續,并能在證人信息保密上發揮獨特作用,應當完善互聯網技術在域外取證上的應用。其次,在取證過程中可以借鑒歐盟與海牙國際私法會議的相關經驗,進一步完善和細化我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在負責取證程序實施的相關主管機關職能。第三,在與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司法協助時要盡量使程序能夠順利銜接,在保證司法主權完整的前提下,可以通過適當簡化取證程序以達到與締約國的一致。
六、結語
域外取證領域一直是國際私法高度關注的領域。在取證過程中發生沖突在所難免,而在沖突中犧牲證人的利益的做法值得商榷。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我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交往日益加深,如何保護證人的權益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應加強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和研究,這對完善我國對外法律體系,保障我國公民權益都有著巨大作用。
[參考文獻]
[1]韓德培.國際私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535.
[2]王檸.論民商事域外取證法律沖突及其弱化趨勢[J].中國司法,2012(07).
[3]徐偉功,王育琪.美國的域外證據開示制度評析[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06).
[4]王克玉.域外取證法律沖突下證人權益保障問題的審視[J].政法論壇,2015,33(04).
[5]畢海毅.淺議證人權利及其保護制度[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3).
[6]張倩.論民事訴訟中證人權利保護制度——以《民事訴訟法》的修改為視角[J].學理論,2013(31) .
[7]仕靖涵.論證人作證特免權[D].重慶大學,2010.
[8]楊海濤.中國-東盟民商事司法域外調查取證機制改革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6(28).
[9]劉芬霞.構建證人保護制度[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0(04).
[10]喬雄兵.域外取證的國際合作研究[M].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21.
[11]彭瑾,黃志芳.論證人權利保障制度[J].湖南農機,2007(07).
[12]程堅,薛梅.論我國民商事證據制度的重構及完善[J].法制與社會,2012(19).
[13]李娜,劉鐳.論我國域外取證的法律適用[J].法制與社會,2014(10).
[14]畢武卿,孫平.涉港民商事案件的司法協助問題[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03).
(責任編輯:喬虹 劉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