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李昕霏
[摘 要]本文從我國共享單車的發展歷程入手,分析了我國共享單車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針對政府、企業和消費者分別提出了發展我國共享單車的對策。
[關鍵詞]共享單車;共享經濟;摩拜單車;OFO
[中圖分類號]C9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8)08-0067-04
Abstract: Beginning with the history of bicycle-sharing industry, the article analyzed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Chinas bicycle-sharing industry,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of developing Chinas bicycle-sharing industry from the view of government, enterprise and consumer respectively.
Keywords: Bicycle-sharing; Sharing Economy; Mobike; OFO
[作者簡介]王芳(1967-),女,吉林長春人,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經濟貿易學院教授,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農產品貿易;
李昕霏(1995-),女,吉林長春人,鄭州大學信息管理學院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本科生,研究方向:國際經貿。
一、我國共享單車行業的發展歷程
共享單車的出現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的歐洲,當時共享單車被稱為公共自行車。1965年荷蘭出現第一代公共自行車系統,此時的公共自行車主要由政府管理,完全免費,但同樣也缺乏系統的管理模式和方法。1995年,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推出第二代公共自行車系統,當時主要采用的是在固定存取點投幣式租車模式。20世紀90年代末期,歐洲推出了第三代公共自行車系統,首次采用了計算機、無線通信和互聯網技術,實現了數字化管理和運營。經過以上三代的技術與運營模式的革新,由政府主導的公共自行車系統已經成為被大眾所接受的一種短途出行方式。
2014年,OFO成立,成為國內首家共享單車公司,最初在校園內起家,在收到一致好評下開始推廣至城市乃至全國,這使得更加便捷的全球首創的無樁單車在全國迅速發展起來。2015年,摩拜科技成立,并擁有自己的自行車制造工廠。隨著智能手機的迅速普及和發展,以及“互聯網+”經濟的興起,這種方便廉價的出行方式深受市民的歡迎。2016年下半年,各種顏色的共享單車已經遍布中國各大城市的街頭,并迅速在中小城市普及。
2017年下半年,共享單車行業開始進行洗牌重組,行業內競爭激烈,部分單車企業如酷騎單車、小藍單車、悟空單車等陷入困難甚至倒閉,二、三梯隊企業轉戰三四線城市。而發展較為領先和穩定的摩拜和OFO確立了其領先地位。
2018年4月3日,美團以27億美元的作價全資收購摩拜,創始團隊出局事件,再度引發熱議。4月28日,摩拜創始人胡瑋煒接任CEO,聯合創始人王曉峰改任公司顧問。至此,在收購案投出反對票的二位正式從摩拜核心團隊中撤離,共享單車的市場競爭歸結為騰訊與阿里兩大商業巨頭的競爭。
二、我國共享單車的行業優勢
(一)促進低碳出行
在如今高速發展的城市中,越來越多的家庭擁有并使用私家車出行,但同時給城市交通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人們常常會遇到上班距離很近,卻要提前很久出發,錯開高峰期,否則很容易因堵車而遲到的現象。而造成堵車的原因是因為車流量太大,超出公共交通的承受范圍。當人們對短距離出行選擇了更為方便的共享單車后,將有效減少私家車的使用,也因此緩解了交通壓力,減少廢氣的排放。
(二)解決市民“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難題
相對于原有的公共自行車系統,共享單車有著非常明顯的使用優勢,其簡單便捷的使用方法為上班族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在晴朗的天氣下,使用共享單車既可以避免堵車,減少出行成本,同時又可以鍛煉身體,這對于忙碌的上班族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三)促進多方經濟發展
共享單車的興起,不僅促進了共享經濟的發展,同時帶動了與之合作的眾多企業。如與OFO合作的提供單車的飛鴿、鳳凰等老牌自行車生產商,提供移動端支付技術的支付寶、微信等,提供電子鎖技術的華為、電信等企業,均受共享單車發展所帶來的影響而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四)與傳統公共交通形成互補
共享經濟的三大基本要素——“閑置資源、共享網絡平臺、人人參與”,其中“閑置資源”即共享單車中的部分由回收的舊單車改造而來的單車。這種方式既循環利用了眾多廢舊自行車,同時又節約了單車的制造成本,是一種符合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做法。
(五)政府政策的支持
大部分一線城市都已出臺鼓勵、規范共享單車發展的相關政策,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共享單車市場逐步提高行業門檻以及規范市場,同時規定運營企業需為用戶購買人身意外傷害險,并提出以免押金方式提供租賃服務,“即租即押、即還即退”的運營方式。
三、我國共享單車行業存在的問題
(一)共享單車監管者——政府存在的問題
1. 基本設施建設還不夠完善
在一些共享單車已經普及的城市,自行車道與自行車停放區的建設并不完善,這就使得共享單車的使用和停放有可能會占用汽車的道路資源,不僅不能減輕交通壓力,反而加劇了交通堵塞的問題。同時,還成為了在馬路上騎車的安全隱患。
2. 相關的法律法規還需要補充
目前針對共享單車的管理與使用,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已經出臺了相關的政策以推動行業的健康發展。但針對共享單車的一些具體責任還沒有較為明確的規定,尤其在用戶的不文明行為上沒有嚴明的懲處,不能夠對用戶起到警示、規范行為的作用。
3. 多地共享單車投放已飽和
自2017年8月18日,上海成為首個對共享單車頒布“禁投令”的城市后,北京、深圳、廣州、武漢、南京、杭州、鄭州等十二個城市已緊急暫停共享單車新增投放。而暫停投放的主要理由為亂停亂放,影響市容及交通秩序,過度投放,無序投放,疏于管理,超出企業服務能力等,如何合理有效地管理這些已投放的共享單車是當務之急。
(二)共享單車企業方面存在的問題
1. 技術條件還不夠完善
2017年8月10日早上,大面積突發摩拜開鎖失靈事件,導致大量上班族遲到,引發網友的熱議,后經過摩拜工作人員的維護,于當日中午解決了該問題。但此次突發事件引起了眾多上班族的不滿,調查發現有25%的用戶在使用過程中遇到過無法開鎖或定位不準找不到車的情況,對此企業仍需加強技術的創新與研發。
2. 市場壟斷嚴重
2018年2月,OFO小黃車、摩拜單車和哈羅單車分別占據中國共享單車app活躍用戶的前三名。而作為行業領頭的OFO和摩拜占據共享單車市場的絕大部分市場份額,留給其他共享單車企業的市場份額不到10%。因此中小型企業想要在當今的共享單車市場中尋求出路,是非常艱難的。而共享單車是一種前期投資多、回報周期長的盈利模式,這無疑加大了中小型企業的壓力。
3. 投放的共享單車質量參差不齊
自共享單車出現以來,質量問題一直被反復提出,共享單車被惡意損壞的消息層出不窮,因氣候等自然因素而造成的損壞也比比皆是。對于這些損壞車輛,大部分企業采用用戶舉報、集中派遣維修的方式,如何及時合理地處理這些壞車是企業目前需要解決的一大問題。
(三)共享單車用戶方面存在的問題
1. 部分用戶的低素質行為給其他用戶和企業造成損失
自共享單車出現以來,就不斷有各種對共享單車的破壞性行為出現,如何才能有效制止這些行為并對這些破壞共享單車的人追責仍是目前未能得到有效解決的一大難題。
共享單車發展至今,騎共享單車出現的交通事故層出不窮,未滿12歲的孩子騎車上路發生交通事故,其監護人需承擔法律責任。對此,孩子的家長應有所了解,而幫助12歲以下兒童騎車的成年人也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2. 消費者權益保護面臨挑戰
2017年國內共享單車領域競爭激烈,自6月份開始,3vbike、悟空單車先后因丟失車輛嚴重和融資困難等問題宣布停止提供服務。8月份町町單車也停止運營,緊接著一大批共享單車企業在11月相繼倒閉,這其中甚至包括曾經一度成為行業第三的小藍單車,而酷騎單車至今仍有數億押金未退還,大量用戶在該事件中對共享單車行業的信任程度大大降低,部分用戶因此不再使用共享單車,導致客戶流失。目前行業內累計押金總額達上百億元,如何維護用戶的消費者權益仍是一個巨大的難題。
3. 共享單車的使用受多種因素的影響
在雨雪天氣時,大部分用戶不會選擇共享單車出行。用戶們對惡劣天氣騎自行車出行的安全問題有所顧慮,這是一種安全意識的體現。但在惡劣天氣下,絕大多數共享單車被閑置,利用率大大降低,會造成一定的損失。
共享單車在使用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種“潮汐效應”,即在上班早高峰時,地鐵站等交通樞紐??苛舜罅康墓蚕韱诬?,而在用戶住宅區則很難尋找,同時停靠在地鐵站的單車往往會使交通擁堵,使本就人流量大的地方更加堵塞;相反,在下班晚高峰時,車輛分散至各個居民區,在地鐵站門前的單車數量大大減少。這種現象對用戶的用車體驗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四、我國共享單車行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對政府的建議
1. 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基礎設施
共享單車在部分城市的推廣困難,用戶體驗不佳,原因之一便是政府公共交通體制的不完善,目前仍有很多城市沒有明確的自行車道,還有很多機動車占用自行車道停車等現象。政府應根據每個城市的特點制定相應的政策,對共享單車擺放混亂無序的地方設立專門的停車位,引導用戶規范停車,同時可設立一些志愿者崗位,讓有意愿的群眾協助維護治理,可有效緩解部分地區單車扎堆的現象。
2. 建立并完善我國個人信用體系
當前我國關于個人信用的法律法規并不多,在該方面的監管也不是很完善。目前國內的信用測評大多由企業根據用戶的行為進行計算,覆蓋面有限。只有在政府的領導下,出臺相應的政策,以及建立完善統一的失信懲罰機制,加大對失信行為的懲處力度,才能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究。通過網絡信息共享等方式,提高失信成本。讓人們意識到個人信用的重要性,共同監督,營造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
3. 加強質量監控
如今政府已經進行了多次針對共享單車的質量檢測,但投放的共享單車不合格仍率高于10%。政府應規定共享單車企業在進行單車投放前先進行質量檢測,在質量檢測合格后方可進行市場投放。對已經投放的有問題的單車進行召回,修改至質量檢測合格方可再次投入市場。
(二)對企業的建議
1. 加強技術研發
共享單車是面向群體的自行車,對單車的維護更新成本遠高于家用自行車,因此共享單車必須擁有過硬的質量,由此摩拜研發的第一代Mobike選擇了全鋁車身,免去了車輛生銹的損耗,同時采用全包式鏈條,減少了鏈條氧化掉落的幾率。OFO也在車輛品質升級中逐步完善,著力提升用戶的使用體驗。但目前的單車仍有可以改進的地方,企業應持續研發創新共享單車,用于不同的環境。
同時,對共享單車使用中必不可少的應用程序也要不斷更新,加以優化。除基礎的功能性優化外,對界面的設計、使用步驟的優化同樣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用戶的產品體驗是決定用戶是否再次使用的重要因素。
2. 優化管理體制
2月22日,摩拜發布新規,當用戶出現不文明用車行為時,將通過降低用戶信用分的方式來約束用戶的行為,采用信用分級的方式來收取費用。每位新用戶默認擁有100分信用分,每騎行一次增加一分,如果用戶將車輛停放在封閉私人區域,被運營團隊發現或被其他用戶舉報,就會扣掉該用戶的20分信用分;當該用戶的信用分低于80分時,再次使用摩拜單車就會被按照5元/半小時的價格收費。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用戶的不文明用車行為。
2017年初,摩拜推出“紅包車”活動,以此來吸引用戶主動參與車輛調度。據統計,每秒參與智能調度的人數最高可超200,節約了部分人為車輛調度的運營成本,減弱了共享單車高峰期的潮汐現象。企業仍需針對該現象提出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案,出臺一些激勵用戶騎車的機制,同時讓用戶可以直觀地了解到潮汐現象的發生地區和程度。同時企業還可以考慮設計一套算法根據用戶的需求個性化地提供用車方案,幫助用戶尋找車輛。
3. 向信用免押金轉型
酷騎單車的退押金難問題,至今仍未解決,為避免出現此類問題,許多平臺已開始試行“信用免押”的方式,通過與個人信用第三方誠信機構合作,對信用分值達到一定分數的用戶實行免押金騎行的政策。
如今大部分企業選擇與芝麻信用合作,但僅在部分城市適用。數據證明,“信用免押”用戶在用車行為上處于比較高的誠信水平,該部分用戶的損壞率要低于整體用車損壞率。
4. 轉向中小型城市發展
目前大型城市的共享單車市場已經趨于穩定,投放的單車量也大部分趨于飽和,不適宜過度投放。此時,共享單車企業應將目光轉向尚未被開發的中小型城市。有了現有的營銷經驗,企業對中小型城市的用戶需求應加以調查和區分,不同城市不同環境應配以相應的營銷策略。同時可以加強與學校、單位、景區、居民區等的合作,這樣既保證了區域內部投放車輛不會流失,也可將潮汐效應控制在相對較小的區域內。
(三)對用戶的建議
1. 家長應及時給未成年人普及相關知識
小學生開鎖騎車的新聞屢見不鮮,而針對孩子們的這種違法行為,部分家長并沒有加以制止,甚至有些家長會主動給未滿12周歲的孩子解鎖共享單車。家長有責任和義務了解相關法律法規,并給孩子們普及相關的知識,并對有上述行為的孩子以合適的方式進行教育,同時做到言傳身教。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才能有效地減少未成年人不正當使用共享單車的可能。
2. 青年人應意識到誠信素質的重要性
共享單車絕大部分的用戶是在校大學生或是剛畢業不久的上班族。這部分用戶的素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共享單車用戶的素質水平。信用代替押金已經成為了未來的發展趨勢,作為新世紀的人才,青年人應認識到誠信素質和信用分的重要性,文明使用共享單車,對不文明行為加以制止,共同維護社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Bullock C, Brereton F, Bailey S. The economic contribution of public bike-share to the sustainability and efficient functioning of cities[J]. Sustainable Cities & Society, 2017(28):76-87.
[2]徐云琴,葉春明.共享單車用戶體驗研究[J].物流科技, 2017,40(8): 69-71.
[3]陳卓君.淺析共享單車的共享經濟模式——以ofo共享單車為例[J].經濟師, 2017(9): 51-52, 54.
[4]李琨浩.基于共享經濟視角下城市共享單車發展對策研究[J].城市, 2017(3): 66-69.
[5]張婷.共享經濟模式下共享單車管理策略研究[J].現代營銷(下旬刊), 2017(3): 30.
[6]薛強.國人共享單車使用情況調查[J].金融博覽(財富), 2017(1): 24-26.
[7]鄭志來.共享經濟的成因、內涵與商業模式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 2016(3): 32-36.
(責任編輯:顧曉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