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使得由消費過度引發金融風險成為了可能,美國次貸危機為這種模式提供了事實依據。以索洛增長模型及沒有實體經濟支撐的量化寬松政策可能引發消費過度,最終導致金融風險的理論角度進行分析,并研究消費過度可能誘發金融風險的機制:過度刺激性政策將引發消費過度、消費過度容易引發的通貨膨脹損害未來消費能力、消費的保障能力與消費現狀不匹配,居民杠桿率上升過快、非理性消費易造成資源的錯配、過度刺激地產市場是對消費能力的透支。
[關鍵詞]邊際消費傾向遞減;大衛—李嘉圖定理;索洛模型
[中圖分類號]F12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8)08-0103-03
Abstract: the disintegration of bretton woods system makes it possible for financial risks caused by excessive consumption. The subprime crisis provides a factual basis for this model.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overconsumption caused the financial crisis has its rationality, as the cradle of the subprime crisi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s the logical context, to illustrate overconsumption cause financial risk also has its evolution of soil.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us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before the problems of excessive consumption, explore the problems of excessive consumption in China, as well as to the impact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tries to put forward the relative construction meaningful objective opinions.
Keywords: Diminishing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David Ricardo Theorem; Solow Model
[作者簡介]潘凡豪(1995-),男,漢族,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宏觀經濟以及公司理財。
一、引言
本文所指的消費過度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種是絕對的消費過度,衡量指標有居民杠桿率等,另一種就是與之前相比,消費的相對變化。
凱恩斯認為經濟危機的成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并進一步將有效需求不足的成因歸結于三大心理規律,即邊際消費傾向遞減、流動性偏好以及資本的邊際效率遞減。但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明顯地推翻了凱恩斯關于經濟危機成因的論述,這場起源于美國的次貸危機帶有明顯的消費過度特點。歷經兩次工業革命的發展以及兩次世界大戰的催化,美國有了極為完備的工業體系,生產能力較強,但伴隨著二戰的結束,美國迫切需要刺激國內消費來解決過剩的產能。但依靠美國國內實際工資的緩慢增長并不能滿足需求,且美國居民儲蓄率較低,因此消費信貸即杠桿消費成為解決消費不足問題的最佳途徑,而發達的美國資本市場為蓬勃發展的消費信貸提供了條件。為促進消費,美國加大對杠桿消費的鼓勵,促進信貸的發展,美國的家庭負債與日俱增。伴隨著杠桿率的升高,杠桿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逐漸變緩,人們發現這種有償的杠桿消費最終仍然取決于實際工資的增長。為了刺激經濟的繁榮發展,對那些沒有還款能力的人提供住房貸款“絕妙”地解決了這一難題,房地產市場的次級貸款通過資產證券化將風險擴散開來。
二、消費過度誘發金融風險的理論剖析
(一)索洛增長模型
按照索洛增長模型,促進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因素是儲蓄。針對每一個儲蓄率都對應一個穩態產出,政策制定者的目的是實現消費最大化,使得消費最大化的穩態資本被稱為資本的黃金律水平。但消費最大化絕不意味著盲目刺激消費,一味地刺激消費將導致企業缺乏再生產的資本,進而影響實際工資水平,最終導致個人福利減少,因此盲目刺激消費的可持續性不強。私人儲蓄的總體水平由家庭行為決定,政府通過政策來拉動消費不符合持久消費理論,當期過度消費影響儲蓄,進而影響企業的資金來源,投資不足問題對于金融系統的穩定性有著極大的破壞性。當期過度消費會極大地損害未來消費能力,當未來的居民消費不足以支撐經濟發展的時候,過去由過度消費支撐起來的經濟由于慣性的存在缺乏必要的增長點,勢必威脅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誘發金融風險(如圖1)。
(二)沒有實體經濟支撐的量化寬松政策可能引發消費過度,最終導致金融風險
消費過度帶來的危機絕不是偶然的,有其必然性。究其原因,可以追述到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在這之前,無論是金本位制還是金匯兌本位制,貴金屬的稀缺性都對一個國家貨幣的發行有著制約作用,國家刺激消費很困難。但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浮動匯率以及資本市場的發展,各國政府認識到實行量化寬松政策的種種好處,各種超發的貨幣涌入金融體系。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之后,美元的發行量不斷增加,最初目的雖然為了支持經濟增長而發行,但是其慢慢發現發行貨幣刺激經濟的成本極低,量化寬松也就成了經濟增長的必備法寶。正因為實行量化寬松的誘惑很大,故而各國政府都在努力超發貨幣。量化寬松政策一方面降低了儲蓄的收益,另一方面減少了消費的機會成本,各種刺激消費的金融工具應運而生,而沒有實體經濟支撐的消費過度必然會引發金融風險等一系列問題。
三、消費過度可能誘發金融風險的機制研究
(一)過度刺激性政策將引發消費過度
美國式消費過度引發的次貸危機并不是一種偶然現象,其演變進程以及危害程度與政府的刺激性政策關系密切。刺激性政策在特定經濟發展階段來看是必要的,但刺激性政策應循序漸進。經濟發展的早期階段民眾一直都有儲蓄的傳統,按照索洛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會有利于經濟的持久增長。但隨著實際工資增長率滯后等因素制約居民消費的增長,政府如果不采取刺激性政策,經濟可能發展緩慢,甚至短期內陷入蕭條,雖然長期來看,刺激性政策的后果較為嚴重。過于強烈的刺激性政策通過引導資本的不合理流動將引起貧富差距過大,過度刺激消費甚至居民杠桿過多無疑會透支居民的消費潛力,增加金融風險。
(二)消費過度容易引發的通貨膨脹損害未來消費能力
刺激性政策使得貨幣流通速度加快,按照劍橋方程式,這會引起物價上漲,甚至通貨膨脹。而物價上漲所引發的通貨膨脹通過通貨膨脹稅以及鑄幣稅轉移了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實際財富余額下降,這會進一步損害未來的消費能力。同時一個經濟體的通貨膨脹使得相對于其他經濟體的競爭力減弱,同時通貨膨脹會引發貨幣需求增加,實際貨幣供給減少,進而拉升了利率水平,利率水平的提高不僅增加了企業的融資成本,這些結果都不可避免地降低了人們的消費能力。
(三)消費的保障能力與消費現狀不匹配,居民杠桿率上升過快
若是一個經濟體的不可持續消費能力人群占比過大,衡量消費是否過度不能單純用居民杠桿率。無論是養老制度還是醫療衛生制度都不完善的經濟體,居民杠桿率通常較低。一系列刺激消費的政策將使得居民杠桿率上升過快,居民儲蓄抵御金融風險的緩沖作用大大減弱。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時,其儲蓄水平不僅為實體經濟提供了必須的資金支持,而且較為重要的是可以充當抵御經濟危機的緩沖器,可以為國家完善消費保障能力提供安全的緩沖時間。若是一味刺激消費,而缺乏相應的養老制度以及醫療衛生制度等消費保障能力,在面對風險時會對經濟社會造成極大的沖擊。
(四)非理性消費易造成資源的錯配
不同階段的人均收入水平對于消費的需求是不同的,縱向說來,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需求質量是不斷上升的,就要求生產力的提高,進而推動社會的發展進步。但這種純粹的消費需求質量演變對生產力的推動只能通過某一階段起著主導作用的國家和地區來觀察。在落后國家向發達國家發展的過程中,時間和空間上的統一性,其消費模式不可避免地受到先進國家的影響,這種影響是有好處的,但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資源的錯配,非理性消費模式也是一種過度消費。
(五)過度刺激房地產市場對消費能力的透支
大衛—李嘉圖定理認為政府支出不變的前提下,當期征稅與未來征稅結果相同,因為人們是理性人會考慮消費的時間傾向以及代際公平。這與持久收入假說相似,都會考慮消費的平滑性,當前消耗過多的稟賦,勢必損害持久消費能力。居民投往房地產市場的資金主要來源之一是儲蓄,甚至是幾代人的儲蓄,但是當儲蓄規模是有限的。通過透支居民儲蓄來過度刺激房地產對可持續消費能力的損害極為嚴重。大多發生由房地產市場引發金融危機的國家和地區,其狀況有較多相似之處,比如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日本、20世紀末的中國香港以及本世紀初的美國都出現了房地產市場引發的危機,同樣都是經過了一段時間的高速增長逐漸減緩,也都將新的增長點放在了房地產市場,同樣通過房地產市場的升溫一定程度上帶動了經濟發展。但是房產價格上漲,大量資金涌入房市,居民的財富被大量轉移到了低流動性的房地產市場,房產的價格需要得到實體經濟發展水平的支撐,若是單純的房產價格上升而缺乏與其價格水平相適應的經濟發展水平,其價格必將不可持續,會極大地損害經濟的可持續增長,虛高的房價非但不會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還會成為實體經濟增長的羈絆,弱化經濟體的增長潛力。
[參考文獻]
[1]張洋,毛冬月,寧艷杰,金占勇.住房產權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研究[J].中國房地產,2017(6).
[2]肖忠意,黃玉,陳志英,葛志蘇.貨幣政策影響居民住房投資參與的非線性特征分析[J].經濟經緯,2017(5).
[3]劉軍嶺.房價、住房產權條件與城鎮居民社會信任[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17(2).
[4]陳太明.貿易開放對居民消費過度敏感性的影響機制分析[J].財貿經濟,2015(9).
[5]趙文軍,于津平.市場化進程與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南開經濟研究,2014(3).
[6]孫玉環,張金芳.中國家庭住房產權類型分化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4(3).
[7]杭斌,閆新華.經濟快速增長時期的居民消費行為——基于習慣形成的實證分析[J].經濟學(季刊),2013(4).
[8]謝潔玉,吳斌珍,李宏彬,鄭思齊.中國城市房價與居民消費[J]. 金融研究,2012(6).
[9]陳健,陳杰,高波.信貸約束、房價與居民消費率——基于面板門檻模型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2(4).
[10]嚴金海,豐雷.中國住房價格變化對居民消費的影響研究[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
[11]廖理,張金寶.城市家庭的經濟條件、理財意識和投資借貸行為——來自全國24個城市的消費金融調查[J].經濟研究,2011(S1).
[12]駱祚炎.城鎮居民收入結構、收入初次分配格局與消費過度敏感性——1985—2008年的經驗數據[J].財貿研究,2010(2).
[13]田青,高鐵梅.轉軌時期我國城鎮不同收入群體消費行為影響因素分析——兼談居民消費過度敏感性和不確定性[J].南開經濟研究,2009(5).
[14]王芳.城鎮居民消費過度敏感性的統計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7(3).
[15]方軍雄.市場化進程與資本配置效率的改善[J].經濟研究,2006(5).
[16]周建.經濟轉型期中國農村居民預防性儲蓄研究——1978—2003年實證研究[J].財經研究,2005(8).
[17]宋冬林,金曉彤,劉金葉.我國城鎮居民消費過度敏感性的實證檢驗與經驗分析[J].管理世界,2003(5).
[18]金曉彤.我國居民消費行為分析——過度敏感性假說的運用[J].財貿經濟,2002(1).
(責任編輯:張彤彤 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