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外貿人才供需面臨著供大于需的困境,同時跨境電商人才缺失已經成為阻礙跨境電商發展的瓶頸。要解決這一困境,高校外貿人才培養必須轉型,以企業和跨境電商平臺需求為導向優化人才培養方案,以實戰參與提升跨境電商師資水平,搭建產教深度融合的跨境電商人才孵化基地,培養懂外貿、通語言、具有互聯網思維的復合型國際化人才。
[關鍵詞]跨境電商人才;“雙缺口”困境;人才孵化基地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8)08-0124-03
Abstract: A new dilemma situation arises: the supply of traditional foreign trade talents exceeds social demands, while the lack of cross-border commerce talents has become the bottleneck which hind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border commerce businesses. To solve the “Two Gaps” dilemma, The training of foreign trade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must be transformed, such as optimize market-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enhance the teachers ability by encouraging them to go to enterprises to do real cross-border commerce business, set up cross border commerce talent incubator base with deep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then cultivate complex internationalized talents who obtained foreign trade knowledge, excellet english and internet thinking.
Keywords: Cross-border Commerce Talents;“Two Gaps” Dilemma; Talent Incubator Base
[作者簡介]鄒靜(1984-),女,湖南永州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國際結算、跨境電子商務。
[基金項目]東華理工大學2015年校級教改課題“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外貿意識和綜合實踐能力培養的研究”(項目序號:37);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項目“大數據時代下培育跨境電商促進江西外貿升級的對策研究”(項目編號:JJ1503)。
2012年以來,國家和地方政府開始大力扶持跨境電商等外貿新業態;2015年“互聯網+”戰略的提出讓跨境電商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態勢;十九大報告中將“拓展對外貿易,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作為建設貿易強國的著力點,外貿新業態將成為引領外貿轉型升級的引擎。傳統外貿轉型升級不僅需要政策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強有力的人才儲備,因此如何培養新業態外貿人才成為擺在應用型本科院校面前的新命題。
一、跨境電商人才需求與供給的“雙缺口”困境
2012年以來,以跨境電商為主的外貿新業態的爆發式增長,使外貿人才需求表現出新的特點,即需要懂外貿、通語言、具有互聯網思維的復合型國際化人才。根據阿里巴巴研究院的調研數據顯示,85.9%的企業反映嚴重缺乏復合型人才,而其中82.4%的就業者無法高質量完成企業的工作任務[1],高校應屆生普遍存在解決問題的能力差、專業知識不夠扎實、知識面窄和視野不開闊等問題。從高校外貿人才培養現狀來看,目前落地的校企人才聯合培養范圍不廣,能夠提供真實外貿環境培養外貿人才的高校屈指可數,人才培養數量也相對有限,而以跨境電商為主的學徒制、“訂單式”校企聯合培養剛剛起步。目前外貿行業面臨嚴重的企業需求與人才供應的“雙缺口”困境:一方面高校外貿人才培養的基數并不低,傳統外貿的低迷讓應屆畢業生面臨就業難的困境,形成了需求缺口;另一方面,據不完全統計,中國跨境電商相對領域的人才缺口達到450萬之多,而且缺口還在不斷擴大,形成了供給缺口[2]。
二、跨境電商人才“雙缺口”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高校人才培養周期長,與企業需求存在時滯
2012年以來跨境電商迅速發展,跨境電商企業和平臺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通過“干中學”逐漸積累理論和實踐經驗,專業人才極度缺乏。而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使用期限通常是3年左右,人才培養的周期是4年,同時跨境電商作為外貿新業態缺乏系統的成熟理論和教材,大多數國際貿易專業教師也處于剛剛接觸的階段,將跨境電商作為專業方向的條件并不成熟,僅在部分課堂上作為發展趨勢加以提及。2015年以來,跨境電商成為外貿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向之一,被陸續納入高校國際貿易等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但人才培養周期和專業師資的困境依然在短期內無法解決,而跨境電商的發展卻日新月異,使得跨境電商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形成時滯。
(二)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缺乏企業和平臺的參與
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修改需要經過反復的討論與審核。從制定流程上看,通常會由教務處事先設定人才培養方案的主體內容和通識教育、經濟管理類基礎知識、核心專業知識和選修類課程的課程占比,然后將制定精神和模板下發到各學院。各學院在系部進行充分討論,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和專業發展趨勢,經過部分高校間的調研,初步擬定開設的課程和學時數,再在學院層面由各系部負責人協調交叉開課情況,上報校教務處并找相關專家審核,之后根據審核意見進行多次修改后定稿。從制定流程上看,缺乏非常關鍵的兩個環節:一是用人企業和已畢業學生的就業反饋;二是跨境電商平臺的意見。這兩個主體代表市場需求和行業資深專家,在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制定過程中缺位會導致供需雙方的“信息不對稱”,造成高校人才培養無法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和企業的需求。
(三)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缺乏“代入式”外貿企業環境
在外貿人才培養上,應用型本科強調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重點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在知識體系上,強化業務實訓和綜合實訓,從而提升人才的實踐操作技能。目前,應用型高校的外貿人才培養實踐教學提倡與企業合作,訂單式培養外貿人才[3]。但由于全國各地外貿發展不均衡,外貿環境和外貿企業數量很難支持高校普遍開展校企聯合培養模式,尤其是對于中西部地區高校而言,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大多浮于形式,通過實驗室軟件模擬完成外貿流程是普遍的做法。但是商業現實環境和軟件系統設定相差甚大,且上機模擬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學生的商業意識和營銷溝通能力很難得到有效提升[4]。由于跨境電商出口面臨來自全球各地的采購商甚至終端消費者,消費習慣和市場需求差異很大,跨境電商綜合模擬軟件只能在內容上模仿亞馬遜、Ebay、WISH、速賣通等主流跨境電商平臺的操作流程,很難形成互聯網思維,走向工作崗位后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2]。
(四)“雙師型”教師比例較低,跨境電商師資不足
阿里巴巴研究院調研發現,企業跨境電商人才培訓主要依靠跨境電商平臺、商業機構和企業自身,分別占比達65%、11%和13%,僅有3%的企業選擇了高校[1],說明目前高校跨境電商教育發展沒有得到企業的認可。一方面,高校“雙師型”教師的引進和考評機制均不健全。博士學歷是門檻條件,在職稱晉升、評優評先時重點看科研業績,因此具有跨境電商實戰經驗的師資難以引進,高校教師也缺乏往“雙師型”發展的能動性;另一方面,高校跨境電商師資培訓主要依靠行業協會培訓班、跨境電商模擬軟件培訓以及政府部門面向企業開展的培訓,在實戰性、涵蓋面和參與度上均非常有限,因此高校師資難以滿足跨境電商的發展需求。
三、應用型本科跨境電商人才培育對策
(一)調整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周期,縮短人才供給時滯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可以有效地縮短人才供給的時滯,跨境電商人才培養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一方面,緊跟外貿實踐發展對人才專業能力的需求,將培養方案調整的時間定為1-2年,縮短高校教育應對社會需求的反射弧;另一方面,高校與企業應從兩方面入手,與畢業生建立良好的雙向信息反饋渠道,一是由高校相關部門與各地(尤其是外貿行業集中地區)行業商會進行對接,了解企業跨境電商人才專業知識和技能訴求,二是以二級學院學團辦為主體,重點了解學生畢業后在跨境電商從業過程中關鍵能力缺失情況。通過兩個方面信息的反饋,可以了解社會對跨境電商人才知識和技能需求的第一手資料,在調整培養方案時可以有的放矢,提高人才培養的適應性,從而有效縮短人才供給時滯。
(二)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流程,促進校企人才培養“信息對稱”
跨境電商平臺培訓規模有限,且主要針對外貿從業人員,供給能力很難滿足社會的需要。要解決跨境電商人才“雙缺口”困境,必須依靠高校穩定的、大批量的人才輸送。所以必須從源頭上改變跨境電商人才供應現狀,優化人才培養方案[5]。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流程上,既要有一線教師、學院、教務處和專家組意見,同時必須將企業和跨境電商平臺的意見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當中。如圖1所示,在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培養目標、教學體系和課程模塊框架內,通過企業和同行高校調研,初步擬定專業課程模塊,在高校專家和跨境電商平臺把關后,選定跨境電商方向性課程,形成人才培養方案初稿供學院內部討論,最終提交教務處,以保證跨境電商企業和跨境電商平臺的人才需求和先進經驗可以有效地反饋到高校。
(三)組建跨境電商“代運營”學生團隊,讓學生接觸實際業務
在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方面,社會和高校都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如探索了 “網店+創客”產教深度融合的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模式,建設了跨境電商孵化基地,搭建“師資+仿真+實訓+就業+創業”的人才培養體系等。搭建產教深度融合的跨境電商人才孵化基地要求企業提供實訓平臺、貨源、物流、信息流等,在高校教師指導下,由學生組建團隊 “代運營”企業的實際業務[6]。目前,學生團隊的組建通常在國際貿易、電子商務、商務英語等專業內完成,并由本專業教師進行指導。而實踐中外貿團隊的搭建需要不同的專業背景,以B2C外貿企業為例,一個外貿團隊通常需要營銷策劃人員、網絡營銷人員、網站開發人員、網站運營人員、物流管理人員,單一的專業背景很難實現團隊的正常運營。因此,要實現產教深度融合,不僅要求學生組建運營團隊時在多學科范圍內進行,而且應為團隊配備3個不同相關專業背景的指導教師,讓團隊運營環境高度仿真,實現真正的代運營。
(四)積極與跨境電商平臺師資進行對接,提高高校師資水平
充實高校跨境電商師資力量,需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向跨境電商平臺借師資。雖然在人才引進上的硬性條件無法改變,但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包含了第二課堂和綜合實踐類課程,對于這類課程可引進各大跨境電商平臺以及知名電商培訓交流平臺的師資,如亞馬遜、EBay、速賣通、雨果網、阿里巴巴全球速賣通大學等平臺的講師,將企業培訓的內容,如各類知名跨境電商平臺的操作規范、平臺規則、數據分析、平臺操作、營銷推廣、國際物流等引進高校課堂[7]。另一方面,打通高校教師進入跨境電商平臺和企業實踐的通道,建立相應的考評機制,讓教師實際參與到跨境平臺的運營管理,使其既懂跨境電商理論知識,又通曉跨境電商實踐運營。
[參考文獻]
[1]戴明華,范曉男,郭芳.校企合作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物流科技,2018(4):124-127.
[2]王瓊.新形勢下高校跨境電商人才培養路徑研究[J].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9(5):93-98.
[3]阿里研究院.中國跨境電商人才研究報告[EB/OL].http://www. 100ec.cn/detail--6254680.html.2015.6.2.
[4]劉秀玲,牟嵐,劉巖朱,瑞雪,李國鵬.跨境電商人才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探析[J].大連民族大學學報,2018(2):185-189.
[5]陳長英.浙江省跨境電商人才需求分析及培養路徑研究[J].中國商貿,2015(3):184-187.
[6]蘇杭.基于創新創業能力導向的高校跨境電商實踐教學體系建設[J].對外經貿,2016(12):139-141.
[7]蘇曼.跨境電商專業人才勝任素質模型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3):170-174.
(責任編輯:喬虹 劉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