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梅

【摘 要】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城鎮化進程中的衍生問題,民和縣是農業大縣,農村人口數量龐大,人力資源數量豐富,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很多,每年去發達地區的務工人員達半數以上,大量富余農村勞動力需轉移。向城市轉移的農村人口中,大部分已為人父母,大多數由于各種限制性原因,只能把孩子留在老家,由老人、親戚等代為照看,這些由于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務工而被留在家里,并由長輩、親戚等代為照顧,年齡在十六周歲以下的孩子形成了農村留守兒童。基于對民和縣崖灣村百戶社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的調查,留守兒童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關注、政府救助等方面面臨眾多困境,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路徑在于重視家庭監護引導作用,促進學校教育協同主體,構建關愛留守兒童的長效機制,加強政府統籌機制,建立完善的社會監督體系,聚焦核心,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群體與關鍵方面,著眼根本,呼喚家庭回歸與城市接納。
【關鍵詞】 留守兒童 崖灣村 困境 對策
引 言
近幾年來,隨著農村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進城務工人數增多,父母離鄉進城打工經商而子女留守在農村的人數也不斷增加,孩子們在身心、學習、成長等方面都面臨著失管、失教和失衡,并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國內對留守兒童問題的關注,主要是近幾年才有的,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地區市縣教育部門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研究逐漸增多,大多是概括性的對全國留守兒童出現的問題提出普遍性的解決策略,停留于問題現象的揭示和討論上,而具體實施操作方案還有待解決。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比例相對大,青海兼具高原地區、西北地區、民族地區的三重特色,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留守兒童的情況更為復雜,這些兒童的生存發展對農村貧困問題的解決至關重要,本文是結合崖灣村百戶社的實際情況,采用隨機訪談調查以及文獻查閱法,走訪留守兒童家庭,向網絡有關專家及工作人員咨詢有關教育方面的現狀及留守兒童教育所存在的問題,走訪部分村民(大部分為監護人)、學生,了解他們現在的狀況。從而提出相應的對策,為崖灣村百戶社村委會留守兒童教育工作提供建議,為崖灣村百戶社教育的發展找出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力求獨辟發展之路,引導廣大農村留守兒童走出窘境。
一、民和縣崖灣村百戶社留守兒童現狀
本文以海東市民和縣崖灣村為例,該村受資源和經濟條件的制約,發展較為緩慢,是重點脫貧的貧困村,全村總人口1561人(三個村社人數),貧困人口較多。崖灣村小學1所,專任教師21人,在校學生334人,幼兒園1所,在園幼兒132人,專任教師7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99.98%;初中1所,在校學生168人,初中畢業升學率74.2%,專任教師13人。以崖灣村百戶社為例,百戶社共有45戶居民,其中12戶有16歲以下小學學齡段的兒童。這45戶家庭中,有38戶父母常年在外務工,兒童由祖輩照料,其比例高達73.1%。由祖輩照料兒童現象在該村極為普遍,很多已滿16周歲的青年曾經也是由祖輩照料長大,“控輟保學”返校率93%,男生11人,女生(留守兒童)3人。
二、崖灣村百戶社留守兒童面臨的困境
(一)家庭監護不力,教育意識淡薄
近幾年來由于民和縣城鎮化進程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選擇外出務工,這也是該社留守兒童形成的直接原因。百戶社共45戶,總人數308;外出務工239人;務農49人;留守老人20人;兒童38人;留守兒童16人(見表2.1);其16名留守兒童的父母中:15人文盲或半文盲,1人具有小學程度文化水平,他們的父母常年在外務工,跟父母平均見面一年2-3次,他們因父母親不在身邊,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方面有很大差異,同時也會產生讀書無用的意識和厭學的情緒,學習不求上進,回到家中沒有家長輔導,導致學業成績下降,監護方面不到位,大多數孩子在老人和老師面前,既接受教育又有對立情緒。
(二)學校教育資源分配不合理
相較而言,農村地區的留守兒童所能接觸的教育資源,尤其是除義務教育之外的其他教育資源十分有限,松樹中心學校師資力量的薄弱等,對孩子的興趣發展存在一定的限制,會導致未來的高等教育中本地區的同學和其他地區的同學在素質教育上存在一些差異。
第一,師資不足。該校中教師總人數34人,在校學生525人,留守兒童46人,由祖輩照料,住校生23人,其中住校留守兒童3人,在校留守兒童成績普遍比非留守兒童偏中下等,小學師生比1:19.5,初中師生比1:15,農村教育資源遠落后于城鎮。
第二,松樹中心學校(中小學)基礎設施、配套設施不健全。小學擁有計算機32臺,初中18臺,現代化的教學設施、實驗儀器極度缺乏,小學藏書量總12019冊,生均36.64冊;初中藏書量6771冊,生均40.3冊,體育設施配置不全,體育運動場館面積:小學總面積3390.02m2,生均10.34m2,初中總面積1909.98m2,生均11.37m2,與城鎮中的川垣小學、紅衛小學、三中、四中等學校的現代化設備配套形成鮮明的對比。
(三)安全教育缺位,生命難以保障
百戶社16名留守兒童,平均年齡7--13歲,走訪過程中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在沒有監護人的情況下他們會騎家中的三輪摩托車駛向鄉道,鄉道上經常會有貨車、挖掘機、裝載機等大型機車行駛,而且有的兒童會騎自行車在上面飛速騎行,祖輩照看的孩子大部分調皮搗蛋,根本無法管教,父母又遠在外地,隨意行駛,生命安全難以保障。幼兒園、小學、初中都設立在鄉道附近,出行左右,無監護人、老師,該社附近有沙場機器運轉,發現他們每逢節假日都會去那邊玩耍,多方監管嚴重脫責,不住校的部分留守兒童每天來回學校用時超過2小時,且無監護人接送,沿途皆是無任何防護裝置、無任何安全警戒標識牌的鄉級公路,條件極為惡劣,等眾多安全隱患沒人重視。
三、崖灣村百戶社留守兒童面臨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城鎮化建設發展的衍生問題
很現實的原因就是當地沒有良好的就業平臺,經濟所迫是村民進城打工的重要原因,該村村民們除了從事農業生產之外,以打點小零工為主,再無其他賺錢渠道,對于這個局面,城市對人力需求資源較大,經濟水平發達,就業機會多,這給農民工進城創造了很大的客觀條件。最根本的原因是城鎮化建設發展的需要,大城市的建設需要大量勞工以此導致大量的農民進城務工,而城市和鄉鎮之間戶籍制度的不完善,派生的教育、醫療、住房、就業保險、福利等制度,使得進城務工人員帶子女入城不方便,阻礙了民工及子女融入城市的腳步,加快了留守兒童面臨眾多困境的步伐。
(二)農村本身教育資源的不足
農村本身教育資源及學校硬件設施的落后和師資力量不強等的不足也是造成該村留守兒童困境的原因之一,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尤為突出,教育資源的欠缺和教育方式的落后導致這些孩子所能利用的學校資源有限,學習得不到重視和正確的引導,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也得不到及時糾正,學習氛圍缺失,課外的娛樂活動也比較單一,個性發展受到制約,缺乏制度性保障。家庭教育氛圍較差,代理監護人對留守兒童監督不到位、教育觀念的偏差等。
(三)社會對留守兒童的教育關注不夠
政府方面的救助制度不能覆蓋所有需要救助的兒童,或者說是救助的力度不足。社會對留守兒童的教育關注不夠由于缺乏積極有效的引導,留守兒童的思想容易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加之心理承受能力較弱,遭遇挫折時更容易走向極端。究其原因,一是由于農村社會薄弱的教育資源,落后的教育觀念,造成了農村留守兒童與城市兒童在教育方面的嚴重差距;二是一些娛樂場所缺乏有效管理,留守兒童由于缺乏一定的鑒別是非和抵抗誘惑的能力,往往會受到一些消極負面內容的影響。
四、解決崖灣村百戶社留守兒童困境的對策建議
(一)重視家庭監護引導作用
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可以通過電話等通訊工具加強與子女的交流溝通;同時要與學校老師保持經常的聯系,共同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要主動向老師和監護人了解孩子在學校、家里的情況,并對他們進行及時的引導教育,為孩子創造一個有利的學習環境。在孩子生日和一些特別日子里,可以捎寄些日常學習用品或小禮品,讓留守兒童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關心與愛護。
(二)促進教育資源均衡發展
就當前情況來看,松樹中心學校應提高教學設施、娛樂設施、教學環境等方面的建設,加強素質教育建設,如設立社團活動,設立包括:羽毛球、硬筆書法、音樂、跳繩、象棋等益于提高留守兒童興趣培養;積極建設功能室,如:音樂、美術、舞蹈、計算機、科學實驗室等;學校里應設有生活老師,讓留守兒童接受除課堂教育之外的生活教育。師資力量不足是松樹中心學校教育發展的缺陷,沒有專門的生活老師,提高教師隊伍是改進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重點,師資隊伍的建設應該放在首要位置。響應教育均衡發展的號召,免費培養,設置四點半課堂等,建有全寄宿制留守幼兒園及留守小學,設崗到崗,解決中小學學科結構不合理、教師數量不足等問題,堅持做到“按需設崗、按崗招聘、精準培養、精準補充”,著力破解結構性矛盾,從源頭上扼制教育崗空缺的現象。
(三)加強政府統籌機制
松樹鄉人民政府應鼓勵發展本地特色產業,切實解決能在本地就業的問題。
1.根據地域特色合理規劃產業發展,政府要發揮其主體作用,依現有的產業資源,如:崖灣村適合發展養殖業、種植業,積極引導外鄉務工人員回家就業,發展鄉級特色養殖、種植項目,實現在產業層面、技術層面、政策層面全方位的精準幫扶,精準引導在外村民回鄉發展,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根據當地養殖業、種植業的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與城鎮中高等職業院校合作,建立“精準扶貧技術技能培訓基地”,在必要時給予資金支持與幫扶,開設公益性職業教育培訓班及種植業、養殖業技術技能培訓班等,推進校企合作、產學研融合,對回鄉就業創業的農民進行培訓教育,確保每一個貧困家庭至少一人掌握生產致富的技能,結業后合理安排就業,自主創業的給予技術資金扶持。
2.組織建設兒童之家,配有兒童游樂設施、圖書角、學習室等,如配備平板電腦,安排留守兒童和在外打工的父母進行視頻聊天。建立健全留守兒童信息管理制度,嚴格按照管理制度建檔造冊,堅持動態調整機制組織鄉鎮建立一級關愛保護機制,每三個月進行一次數據更新,及時掌握留守兒童最新情況,與此同時,建立留守兒童信息收集工作的監督辦法,保證信息的全面性和時效性,不僅僅是要提高村民意識,做工作,干部也一樣,需加強培訓學習任務。
3.強化留守兒童資金管理及經費保障制度,按照“嚴管、高效、安全”的原則,健全留守兒童資金使用全程管理制度,大力推行留守兒童資金項目公告公示制度、群眾監督制度,確保專款專用、高效使用。
4.建立完善的社會監督體系和嚴格的責任追究機制,適時將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納入績效目標考核當中,社會各界也要發揮監督性作用,對留守兒童工作的組織開展進行經常性的監督檢查,對因工作疏忽、不作為而導致留守兒童出現嚴重后果的相關工作人員要追究其相應的責任。
結 語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作為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背井離鄉,遠離家人,社會、學校等應該為留守兒童提供一個適宜的生活、學習環境,在教育方面問題應需要社會各個方面的努力。留守兒童的教育是一場只能用愛和耐心才能戰勝的持久戰,關鍵是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他們正視現實理解父母背井離鄉、親情分離的無奈,放下心理包袱,不自卑,不氣餒,努力學習,將來回報社會,留守兒童問題也是中國三農問題的衍生物,營造一個關愛留守兒童問題的社會環境,對家庭、學校、社會來說都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各有關方面應相互協力,面向留守兒童構筑起更為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制,共同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劉紅升,靳小怡.西部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主體研究[J].教育評論,2017(11):50-54.
[2] 孫玉娜,孫玉艷.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7(07):2084-2086.
[3] 段成榮、呂利丹、郭靜、王宗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生存和發展基本狀況——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的分析》[J].人口學刊2013(3),第41頁。
[4] 董澤平.貧困山區留守兒童問題研究及對策[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03):6-7.
[5] 鄧家美.浠水縣留守兒童問題的現狀及對策[J].現代經濟信息,2017(23):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