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醒
口頭表達能力是指用口頭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以達到與人溝通、交流的目的的一種能力。口頭語言比書面語言起著更直接的、更廣泛的交際作用。而廣播節目中的即興表達,對表達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即興表達能力一般是在主持過程中受到某些事物的刺激或在談話時聯想和誘發出來的臨時性表達。有的即興脫稿一般事先會寫出稿子大綱,有時會是依托采編提供的采訪內容等,邊說邊看,但不會簡單進行只字不落的宣讀。如果主持人的語言能夠把新聞事件、人物內心和節目要評論表達的實質準確地在直播節目中傳達出去,這就需要較好的綜合素養。
從宏觀來看,當前媒體競爭的激烈格局決定了即興表達能力在廣播中的分量。自媒體與網絡媒體不斷發展,廣播媒體信息資源要想繼續挖掘出更大潛力,就要求主持人對信息進行及時解讀和評論,提供視角和觀點。節目中,怎樣和聽眾溝通,怎樣處理好突發事件,怎樣解答聽眾的棘手問題,又怎樣和嘉賓交流協調、并組織好嘉賓與聽眾的溝通,這些都需要主持人在節目中掌控的能力,并將即興口語表達能力放在了一個相當的高度。
筆者從事廣播十多年,無論是主持“三農熱線”還是“行風熱線”,節目內容都是以關切民生為宗旨,以輿論監督、服務民眾為目標。每期節目以邀請嘉賓(從不識字的農民,到律師、專家、教授、政府官員)接聽群眾電話為主要形式,旨在做好百姓與政府職能部門和各服務行業溝通的橋梁。因為節目形式不同于一般新聞資訊播報,所以深受百姓的關注。從“戶內”到“戶外”、從“綜合式”到“主題式”、從“電臺直播”到“電臺網絡并機直播”、從“當場受理承諾答復”到“提前受理、當場答復”,也可以看出受眾對于節目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且只有當節目能夠不斷變化適應受眾需要時,才能得以壯大發展。由于這一類新聞節目的主持人一直在做“橋梁”的工作,比其他類型節目的主持人更貼近群眾,所以即興口語表達的要求也就更高。
為體現新聞監督類節目特有的公信力和透明度,作為這一類型廣播節目的主持人,除流暢的語言表述能力外,還要有較高的政策理論水平、扎實的新聞實踐功底以及嫻熟的現場應變技巧,不僅要熟悉政府部門和各行業的職能,還要了解相關政策法規,清楚這座城市或是當地鎮(村)群眾最關心的社會熱點、善提的問題,加以總結完整復述,不說外行話、不敷衍聽眾,這是主持人在節目中的基本要求。但對于有準備的情況下按照預計思路走,節目效果還是可以達到,一旦遇到突發問題,多數情況下節目質量就大打折扣了。總結發現多數存在兩方面問題。
廣播語言表達講究口語化。但很多時候口語化被錯誤的理解并運用為“隨意化”“詞語化”。所謂“隨意化”就是語言運用中太過于隨意,張嘴就來。“詞語化”就是所用的詞語比較籠統,沒有指向性,表達上也沒有什么實質意義、甚至也沒有抓住問題的核心和要害。
有稿播音對于廣播節目主持人來說胸有成竹,但即興表達出的內容卻沒有回旋的余地。因此,無論主持人對問題持有怎樣的看法,在直播的特定時間內,談論的內容有限,應盡量言簡意賅。
一些主持人在平時的生活中少有專業知識的積累,碰見閱歷豐富的嘉賓或聽眾,知識儲備遠遠不能應付臨場發揮,說外行話,問外行問題,于是節目冷場,沒話聊,一味地讓嘉賓表達,掌控不了直播節奏。甚至心理上存在表達障礙、怯場,把話筒前的語言和狀態與生活中混淆在一起,全然不顧聲音和形象。
新聞素質包括主持人的新聞價值判斷能力,這種素質需要主持人在平時的工作中不斷接觸新聞事件,去感受去積累,能夠做到準確判斷一條新聞價值的大小,從而展開合適的即興評論和討論。主持人的即興表達能力是建立在對各項政策、法律法規深刻認知的基礎上的,只有充分掌握相關知識,才能運用各種語言技巧,應對突發、化解矛盾和尷尬氣氛。
對即興口語表達來說,思路整理非常必要。直播過程中,主持人針對嘉賓不同論點及涉及的事例,要在之前做好相應的案頭工作,了解和判斷嘉賓表達內容的重點或提綱的大致內容,總體思路要清晰,并通過即興表達合情合理地、合乎邏輯的融入節目之中。有時,主持人在評述過程中所持的觀點是正確的,細聽其每一部分的論述也是有道理的,但從整體上來看,有些論述只是想哪說哪,沒要整體性。再如,聽眾正在說一件事情,主持人自以為聽明白了,或是覺得聽眾語言表達不順暢,在沒有把存在的問題說清楚之前,硬生生打斷并馬上開始下結論、評判,有時聽眾往往不知道主持人到底在說什么,一來二去便耽誤了直播的有限時間。還有時,主持人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且自己對此進行了大段說明和解釋,描述半天也不知道如何解決問題,更不會幫助聽眾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此時會給人帶來結構不完整和目的不明確的感覺。
應該說,有理有據的表述才能使聽眾信服。主持人在節目中對話題的參與及討論、所表達的即興觀點要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不能無憑無據、武斷蠻橫地反駁嘉賓或聽眾的不同意見,讓對方產生不舒服的感覺。比如,國家關于土地流轉的政策,本來是對盤活農民手中的土地資源、提升土地資源效益起到積極促進作用的好事。但這項重大決定實施的前提,首先是清晰農民的土地產權,而國家對農村土地進行產權清晰并允許承包權流轉,意義非同尋常。甘肅寧縣焦村鄉任村民生專業合作社,是當地率先探索土地流轉新模式上的鮮活事例。而發現盤活土地經營方式在寧縣正是通過首個土地股份合作社來讓越來越多農民以契約的形式,把世代耕種的土地自愿交付給種田能手或龍頭公司經營,自己告別土地,進城務工。雖然取得了初步成績,但整體上還沒有真正啟動起來。有些地方的農戶為完成定購任務或避免拋荒,把承包地無償甚至“倒貼”轉包給別人,土地使用權流轉不僅沒有收益,反而成為一種負擔。有農民打進熱線反映此事,可當時筆者不完全清楚土地流轉的相關政策,節目中不知道如何作答和了解這件事的要害,緊張之余及時留下了這位村民的電話,之后的一周時間里大量了解這些土地流轉的典型事例,并就土地流轉承包中存在的問題和流轉過程中注意的事項,邀請到了曾獲得“全省農村土地承包規范化管理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的土地承包政策專家進行了解答。節目中后續連線了甘肅省社科院院長就土地流轉的深遠意義和土地流轉的緊迫感做了深層次解讀與剖析,節目最后就土地流轉本質是“財產性收入”的這樣一個問題做了即興簡短的點評,深化了主題。
言之有理、考之有據的表達,將其引領到節目的主題上,聽眾往往會很容易接收到主持人的觀點和所傳遞的信息,忌信口開河、高談闊論。可以說,沒有組織和節目的駕馭能力,就不能有效組織語言表達。
主持人的知識儲備不豐富,往往會出現重復使用雷同的詞語來說不同的事情,如“我覺得”“我認為”等枯燥的表達時常出現在評述中。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是廣播新聞節目主持人應具備的專業素養。知識儲備是多方面的,除為本期節目搜集資料外,日常政策類常識和知識的積累非常重要。幾年前,筆者為辦一檔農業節目曾經去吉林省臺學習考察,受到不少啟發。吉林當時12316新農村熱線的信息服務給“三農”帶來了技術、市場價格、政策等咨詢服務,通過參觀吉林省“12316新農村熱線”綜合服務平臺,“12316新農村熱線”數據整理及分析中心、吉林省農村多媒體制作中心和吉林省農業數據備份中心,發現吉林“12316”新農村熱線已不僅僅是一部熱線電話或一個服務平臺,而是成為吉林省一個極具影響力的著名品牌,通過“電腦、電視、電話、電臺”四電合一的農業農村信息化服務模式,已經在當時最大可能地滿足了農民的多樣性、多渠道的信息需求,也為當時辦好《12316“三農”熱線》節目提供了知識儲備。后來,筆者主持的這檔節目在甘肅省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其中,拓展的一期節目關于全省發展《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的科教節目獲得了國家廣電總局評選的全國科技好新聞獎。
語言口語化,書面性不要太強。這是即興評述跟評論文章寫作差別最大的地方。除引用名言典故外,盡量使自己的語言口語化會讓聽眾聽起來更貼近、更易懂,但切記口語化不是低俗化。把精深的道理通俗化需要更強的語言功底。現在有一些新聞播報類節目聽起來輕松、舒服,但某電臺一檔新聞節目中播報完一則新聞內容后,女主持人隨口評論到:“哎,這新聞沒什么意思,我們換下一條……”這樣的即興口語化表達有失分寸。尺度的把握,適度的調侃都要依據一個“度”字,而不是信口開河,胡言亂語。
新聞監督節目首先要保證節目順暢,之后才能讓節目生動、圓滿。新聞節目主持人立場要客觀,內心情感和想法要想在節目中得到充分展示和發揮,不能缺少表達技巧的支撐。例如,筆者有一次主持農業節目,聽眾打進熱線上來就問:“主持人,你們是不是啥都懂,啥都能解決?”聽到這話當時筆者心中一驚,萬一節目里解決不了聽眾會不會在節目中說些不該說的話,于是,告訴這位聽眾:“要不您先說說您的問題,直播時間有限,回答不了或者不能解決的,節目以外的時間我們專家一定會盡其所能。”聽到這兒,聽眾態度突然舒緩了,非常自然地說出了他遇到的問題。其實,每天熱線過程中類似這樣的事不少,即興要及時,表達要在“點兒”上,如果話趕話,語氣態度不合適,就有可能會給節目造成惡劣影響。
另外,主持人的社會責任感、積極進取的精神在評述過程中也要有所體現。評述過程中,思維不活躍會影響豐富的程度,情感不充足則會影響評述的靈魂,給人以有形式沒生命的感覺。對于播音員主持人來說,新聞的敏銳力非常重要,評述過程應能觸碰自己內心深處,平實、客觀。既不矯揉造作,也不冷漠無情,否則會影響聽眾對主持人素質構成的評價――因為較強的感受能力和豐富的情感是有聲語言藝術訓練的基本素質和重要方向。
擁有較高的即興口語表達能力是主持人工作的制勝法寶也是廣播事業中對主持人的要求。而準確把握廣播媒體的方向和輿論導向,恰當的口語表達,特別是針對突發事件的應變即興表達,能夠為塑造節目品牌和主持人形象、提高節目質量奠定良好基礎。
[1]付程.播音主持教學法十二講[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
[2]魯景超.廣播電視即興口語表達[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