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紅
【摘 要】創新實踐能力是現代高層次人才應該具備的素質,而實施本科生個性化培養是造就創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徑之一。本文在闡述提升本科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必要性的基礎上,詳細分析了制約本科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主要問題。然后結合作者所在學校的實際情況,從本科生個性化培養以及改進實踐教學方法兩方面介紹了加強本科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主要對策,以期為學校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以及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提供參考,也為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提供借鑒。
【關鍵詞】個性化培養;創新能力;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 G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32-0153-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32.070
【Abstract】Innovation and Practice Abilities are the basic qualities that modern high-level talents should possess.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zed development is a new pattern of the effective approaches for training innovative talents. After introducing the necessity of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abilities, the main problems that restrict the trai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abilities were analyzed in detail. Then combined with the real situation of the institute where the author worke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were formulated in this paper, in which both college students'personalized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course teaching methods were included. The analysi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or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universities, teachers, and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Personalized development; Innovation ability; Practice ability
1 提升本科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必要性
我們已經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成為了最重要的資源, 是支撐經濟發展增長的最重要因素。相對于傳統經濟,知識經濟實現了從有形資產向無形資產的轉變,從重視引進、模仿能力向強調創新能力的轉變。為長久提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國際競爭力,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指出堅持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要“加快匯聚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人才隊伍”[1]。
大批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涌現、匯集和潛能釋放是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關鍵保障。創新實踐能力是一個現代高層次人才應該具備的素質,培養適應時代要求的創新型人才已經成為高等院校推進創新驅動戰略實現的重大使命。個性化培養思想是建構在尊重個體差異的認知基礎上的,是一種承認差異、重視個性、注重個體潛能發揮,促進個體特長和能力不斷提高的創造性教育。個性化培養順應時代要求,在強調共性教育的同時,更強調個性的發展、思維的自主發散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造就創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徑之一[2]。
2 制約本科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迅速,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招生人數逐年增多,但輸出的創新型人才的質量卻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這主要是因為大部分高校依然跳不出傳統的教育模式,存在著教學模式單一、教學內容陳舊、教育管理體制統一、評價體系固守陳規等問題,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了高校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1)對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認識和重視程度不夠。雖然國家現在大力鼓勵創新,但我國大部分高等院校依然存在重理論而輕應用,重成績而輕能力的問題,培養出來的是理論知識有余而能力不足的大學畢業生。我國近年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現象,也反映出我國目前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無法與企業的需求相適應,我國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不足正是造成“就業難”這種現象的重要原因。
(2)課程資源不足,現有實踐教學體系不能與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相適應。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是人才成長的載體,改革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要以優質豐富的課程資源為基本條件。美國多數高等學校都幾乎達到人均一門(次)課程,可是我國高校的課程卻存在嚴重的不足,而且實踐教學的目標仍然以驗證理論知識和掌握實驗實訓技能為主,對責任感、表達能力、創新能力和協作精神沒有要求。教學設計和實踐活動缺乏層次性,配套的實踐教學過程管理和監督機制缺位,導致實踐教學評價流于形式,實踐能力培養的力度與效果遠未到位。
(3)師生比不足,教師不能詳細了解學生的個性化特征和發展潛質。開展個性化培養需要以了解學生個體間的差異性為前提。學生來自不同家庭環境,個人成長軌跡各不相同,性格也多種多樣,增大了實施個性化培養的難度。目前我國高校普遍存在師生比不足的情況,主要是由年級輔導員和班主任負責學生的日常管理,無法做到詳細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化特征,更無法做到對學生思想、生活和學習等方面基本情況的動態跟蹤,常常出現一學年下來,大部分學生都沒跟輔導員和班主任詳細溝通過的情形。任課教師主要負責課程的講授,與學生的交流也多局限在有限的課堂時間,沒有條件持續地投入精力和耐心與學生進行充分交流。而且年級輔導員、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分工不同,信息不互通,尤其是班主任與任課教師的交流不夠,致使任課教師不能把握學生的個性化潛質。
(4)高校對教師教學和科研成果的評價失衡,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目前我國高校對教師的評價和考核普遍存在重科研而輕教學的誤區。具體反映在對科研成果的評價指標非常詳細具體,例如縱向科研項目、橫向科研項目、論文檢索、專利和軟件著作權、科研成果轉化等都有詳細的評價標準,而且科研成果是教師晉升職稱的重要考核指標,教師投入科研的積極性普遍很高。而對教學成果的評價指標則多是空洞不具體的,還存在指標單一化和數量化的傾向,往往忽視對教學特色和教學投入的詳細評估。另外,與科研成果容易測量,產出也立竿見影不同,教學成果的好壞則較難準確評價,教學和育人的周期很長,人才要真正到社會上發揮作用也不是短期內能見效的,而且還會受到很多動態因素的影響,加之學校未出臺有效的激勵機制,嚴重影響了教師投入教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 加強本科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主要對策
本文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探索加強本科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主要對策,主要解決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方法陳舊、評價和激勵機制不健全等問題,以期為學校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以及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提供參考,也為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提供借鑒。具體有:
3.1 探索有利于提高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本科生個性化培養的途徑
(1)設立學業導師作為傳統群體教學的補充。目前我國高校的本科生教學多是采用群體教學的形式,教師的授課計劃和授課內容也是依據班內學生的整體情況進行安排,不利于顧及到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容易出現部分學生跟不上教學進度或者對知識掌握尤其是綜合應用能力嚴重不足的現象。以作者所在學校為例,分組進行的實驗課上就容易出現部分學生跟組混的情況,達不到鍛煉實際操作能力的目的。為此可以為本科生設立學業導師作為群體教學的補充,由學業導師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實際基礎和學習能力,與學生協商制定出科學可行的個人學習計劃和發展目標,并在實施過程中不斷進行動態的跟蹤、干預和調整,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針對性。
(2)鼓勵教師將教學與科研結合起來,利用自身的專業特長開發設計性和綜合性的實驗項目,以彌補傳統的實驗教學僅局限于輔助課堂教學而對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造能力等方面訓練不足的問題。同時充分挖掘和開發校內外的課程資源,建構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課程體系,包括充分利用學校網絡資源、圖書館、實驗室、計算機房及各種專用教室等校內現有課程資源以及廣泛開展第二課堂活動等。積極引導本科生參與創造性活動,如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產學研合作項目、企業橫向課題等,在解決工程實際問題過程中切實培養創新實踐能力。
(3)讓學生參與到自身的教育和培養過程,加強師生間的交流。老師是實施教學和培養的主體,而學生是學校培養的對象,更是高校向社會輸送的高素質人才。改變傳統的老師教而學生被動學的局面,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自身的教育和培養過程中來,主動與老師交流,讓教師能及時了解學生對于教學活動的感受、評價和反饋,并及時進行調整。以綜合性實驗為例,基礎薄弱的學生可以主動請老師分解實驗目標,設計階梯性的實驗項目,由學生從易到難逐級實施,切實達到鍛煉實踐能力的目標,而不是混在實驗小組內錯失鍛煉動手能力的機會。
3.2 建立有效的教學評價和激勵機制,鼓勵教師積極改進實踐教學方法
(1)建立有效的教學評價和激勵機制,調動教師投入教學的積極性。首先是明確學業導師的職責,確定具體的分項評價指標并進行量化;其次是建立學業導師考核評價和激勵機制,根據其所指導學生的質量和數量換算為教學工作量,發放津貼[3],并對工作認真且學生評價優秀的學業導師給予表彰和獎勵,并在年度考核、崗位定級和職稱晉升中作為加分項;最后是制定科學的評教機制,合理地對教學進行客觀評價,并給出詳細的評價意見,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效果。采取學生評教、同行評教、導師評教、專家評教以及自我評教相結合的形式,并制定詳細的評價標準。以作者所在學校為例,在學生網上評教的過程中,容易出現某些課程的參評學生數過少的情況,導致樣本數據不具有代表性。更有甚者,少部分學生經常曠課甚至沒見過任課教師,對教師的課堂教學完全是憑空胡亂評價,導致評價結果嚴重失真。鑒于這類情況,學校應該對學生評教系統進行升級改造,將參評學生的評分權值與其平時出勤及課堂表現掛鉤,規范學生評教的參與度以及真實度。
(2)鼓勵教師積極探索和改進實踐教學方法。通過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 讓學生真實感受并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 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借鑒使用企業的項目管理方法,在大學生參與綜合性實驗、科技創新項目、產學研合作項目、企業橫向課題、畢業設計等過程中構建科學的、合理的小組分工方法和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滿足工程實際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團隊合作模式的需求,從而增強學生合作創新的意識,并重視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及合作創新能力,為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后協同合作創新奠定基礎。
4 結語
全面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是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以后的必由之路。如何培養出具備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各級各類高素質人才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面臨的核心問題。開展以提升創新實踐能力為導向的本科生個性化培養,既符合“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觀,也符合“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與因材施教和追求能力專長多樣化的高等教育特征相吻合,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崔益虎,郭萬牛,陳同揚.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個性化培養的模式及其拓展[J].教育探索,2016,12:61-64.
[2]穆紅梅.本科生導師制下的學生個性化培養[J].福建江夏學院學報,2014,4(3):114-118.
[3]盧潔.對高校教育個性化培養模式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2,32: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