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辰
【摘 要】金融體系可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所需資源,但我國當下的農村金融體系,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本文將對這部分問題進行詳細介紹,并圍繞新農村建設的發展方向,提出改進農村金融體系的具體策略,以此期待農村金融機構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更多支持。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農村金融;主要問題;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 F8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33-0179-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33.081
【Abstract】The financial system can provide resources for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rural financial system. 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e this part of the problem in detail, and arou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put forward specific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rural financial system, so that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provide more support for new rur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New rural construction; Rural finance; Main issues; Development Path
0 引言
新農村建設需要獲得足夠資源,但農村地區的資源流失問題極為嚴重。貨幣是計量、購買資源的主要工具,為鄉村地區提供充足的貨幣供應,可有效緩解建設資源不足的問題。但農村地區的金融體系發展滯后,融資效率與成本都存在諸多不足。有鑒于此,金融機構應當緊密圍繞新農村建設的具體需求,優化農村金融體系的發展路徑,以促進鄉村地區發展。
1 新農村建設的發展方向
新農村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考核新農村建設的核心標準,可被歸納為三個部分。一是經濟水平全面提升。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經濟建設成為我國的核心工作。新農村建設也應以經濟發展為內核,并以此為基礎推動鄉村地區的全面發展。二是精神面貌得以更新。精神面貌可被理解為由認知視角引發的行為變化,是鄉村居民內心世界的外在體現。更新鄉村地區的精神面貌,是縮小鄉村差距的重要標準。三是社會體系的健康發展。我國鄉村社會具有農耕文明的典型特征,陳舊觀念仍然會對鄉村居民產生重要影響。依托現代化觀念與普世價值,更新鄉村社會的傳統觀念,是新農村建設的重點任務。
2 農村金融體系現狀
2.1 融資渠道單一
鄉村居民以及鄉鎮企業的融資渠道較為狹窄,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幾乎是普通農戶獲取商業融資的唯一渠道。農村地區的交通條件與通信條件較為落后,開展信貸管理的對應成本相對較高。例如,商業銀行投放五萬元貸款的毛利潤,通常不會超過兩千元。但在催收或評估抵押物的過程中,會產生接近于毛利潤的管理成本。因此商業銀行通常不愿為農戶提供小額信貸。再有,農戶或鄉鎮企業的抵押品往往難以變現。鄉村地區的固定資產,主要由宅基地、耕地以及特批工業用地構成。但依據相關規定,此類資產不允許商業交易。因此銀行難以將此類抵押物變現,其信貸風險也將隨之提升。缺乏市場需求明確的抵押物,是影響農戶融資的主要因素。
2.2 民間信貸活躍
鄉村地區的民間信貸較為活躍,形成原因主要有兩方面因素。其一,是鄉村民間信貸的管理成本較低。鄉村社會具有熟人社會的諸多特征,多數居民存在一定的血緣紐帶,鄰里之間的互信程度也普遍較高。在這一環境中,民間借貸的風險性相對較低,管理成本可忽略不計。其二,鄉村社會抵御風險的能力普遍較弱,互助機制的發展較為成熟。在此基礎上,鄉村居民對于民間借貸的接受程度普遍較高。但民間借貸的長期發展,并不利于新農建設的推進。在現實環境下,部分鄉村地區的民間借貸,已經與黑惡勢力緊密對接,任由其發展不利于鄉村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同時隨著城鎮化的高速發展,鄉村地區的流動人口大幅增長。民間借貸的管理風險相應提高。
2.3 融資成本較高
鄉村地區的生產效率普遍較低,生產需求難以與社會優質資源向對接,當地居民的融資成本也將相應提高。集中生產要素可提升該地區的生產效率,單位生產要素帶來的產出也將隨之提升。因此在生產要素密集的地區投資,通常可獲得更高收益。同時工業發展,大幅提升了人類的生產能力,供應過剩的問題越發嚴重。受此影響,生產環節需要與市場需求緊密對接,以占據更多的銷售份額。因此在靠近消費市場的生產或服務環節投資,可提升投資收益。在當代的社會體系中,多數的生產要素被集中到城市地區,鄉村資源極度匱乏。同時城市消費遠高于鄉村地區,并具有極重度高的優勢。有鑒于此,向城市地區投資通常可獲得更高的回報,鄉村地區的融資成本必然會逐漸提高。
2.4 資金使用周期短
鄉村融資的使用周期普遍較短,導致之一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農業或養殖業的生產周期通常不會超過10個月,因此依據生產需求開展的融資,通常可在較短的時間內得到償還。其次,農村的融資成本普遍較高,為了減低負擔,多數居民更傾向于盡早償還債務。資金使用周期短,可有效降低信貸風險。但不利于大型建設或回報周期長的融資項目。新農村建設著力于經濟建設與基礎建設。但此類建設的融資金額巨大,回報周期普遍較長。傳統的融資模式無法滿足此類項目的需求。同時在“一事一議”制度下,農村地區的小型基礎建設往往難以獲得村民集資,由集體名義申請長期信貸,將成為農村建設的主要融資渠道,因此農村地區需要獲得新的融資模式。
3 依據新農村建設方向構建農村金融體系的具體路徑
3.1 擴充融資渠道
新農村建設的融資需要較為多元,但農村地區的融資渠道卻較為單一。這一問題將對農村經濟建設帶來負面影響。在改進的過程中,商業銀行應通過信用卡等工具,擴充新農村建設的融資渠道。信用卡是較為便捷的信貸途徑,農業銀行以及農村信用社,可適當放寬農村居民申請信用卡的條件,從而使居民的融資渠道得到擴充。例如,擁有宅基地或年收入超過5萬元的農村居民可獲得1萬元——3萬元的信用額度。這樣的設計即可保障銀行的信貸安全,也可為新農村建設投放更多資金。同時農村信用社可將農戶小額信用貸的放款范圍擴展至鄉鎮企業。農戶小額信用貸是國家政策性貸款,使用范圍被局限在貧困農戶中。但貧困農戶的經營能力普遍較低,其信貸需求也嚴重不足,因此在操作環節中,此類貸款通常會被轉借給鄉鎮企業。有鑒于此,將鄉鎮企業納入到信貸投放范圍,有助于農村金融的健康發展。
3.2 規范民間借貸
鄉村地區的民間借貸較為活躍,但民間借貸依托于傳統的社會結構,部分地區的黑惡勢力也介入其中。有鑒于此,任由民間借貸發展,并不利于新農村建設。在改進這一問題的過程中,地方政府與金融部門應出臺相關政策,以規范鄉村地區的民間借貸。例如,部分地區可將法律手段融入到民間信貸。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地方政府可通過基層宣傳,將規范的借貸流程與借貸協議推廣至鄉村地區。通過這樣的方式,鄉村居民的借貸活動將與法律要求相對接,各方利益都將得到保障。同時,在鄉村民間借貸的流程中,應融入第三方公證制度。在具體的操作中,公證部門應免費開放民間借貸的公證服務,并對借貸協議進行備案。而條件不足的地區可引入民間公證機制。通過公證制度的實施,黑惡勢力將無法滲入到該領域,信貸雙方的利益也將得到保護。
3.3 提升資金使用效率
融資成本過高,是制約農村金融發展的主要因素,新農村建設也將為此付出更高的成本。但受到美元加息等因素的影響,我國信貸利率難以在短期內下降。有鑒于此,申請信貸的企業或居民應提升資金使用效率。在多數鄉村地區,信貸資金會被投放到傳統模式的種植或養殖領域內。但種植與養殖項目,普遍存在資金投入大、實際利潤低等問題。因此商業銀行應當將更多的資金投放到第三產業中,并以此引導新農村建設的發展方向。由于地理條件復雜且鄉村人口眾多,小農經濟模式在我國農業生產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在這一模式下,我國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將高于國際平均水平。因此新農村建設必須對接城市消費市場的服務業需求。例如,部分鄉村可承接城市地區的養老服務。近年來,城市地區的房產價格極速飆升,未擁有獨立住房的老年居民難以承受不斷高漲的養老成本。承接養老服務可提升信貸資金的使用效率,并為新農村建設注入活力。
3.4 延長資金使用周期
部分新農村建設項目的信貸使用周期較長,傳統的融資渠道與觀念難以滿足這一發展需求。針對這一問題,地方政府與金融機構應聯合推出新型信貸模式,以滿足新農村的建設需求。例如,在升級新農村衛生系統的過程中,需要投入較多資金。在流動人口大幅增長的環境下,“一事一議”制度難以籌集到足夠資金。在新模式中,村集體可作為信貸申請部門,并利用農業補助款作為擔保,向金融機構申請長期信貸。村集體可依據“誰使用、誰付費”的原則,向村民收取衛生系統使用費。利用這部分收入,村集體可逐漸償還貸款。
4 結語
在推動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首先,要擴展鄉村地區的融資渠道,以滿足新農村建設的多元需求。其次,要規范民間借貸,以推動鄉村地區的社會發展。再有,金融機構應將第三產業作為信貸投放的主要方向,從而提升資金的使用效率,并帶動當地的產業發展。最后,應利用新型的融資模式,延長信貸資金的使用周期。
【參考文獻】
[1]周丹.論支持新農村建設的金融服務體系構建[J].新金融,2015(02):23-28.
[2]柳松,鄒帆.新農村建設中農村金融風險的生成機理與防范化解[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7(02):168-172.
[3]肖東平,陳華.新農村金融:美國的經驗及中國的路徑選擇[J].科學與管理,2016(0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