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亦楠 單依依 武 鵬
(湖南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學者蔡麗麗認為,廣播在校園媒體中有著通過聲音來傳遞信息的特性,這種接收方式決定了它比通過其他任何媒介接收信息都來得簡單方便,所以在對于校園文化的塑造與傳承方面,高校廣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1]因此,校園廣播憑借聲音特質屬性及伴隨性、思考性等特點成為我們關注的對象。每當一種新的技術手段出現時,隨之而生的新型媒介形態都會對舊媒體產生一定的影響。網絡新媒體給高校媒體帶來的影響就十分顯著。
目前,有部分學校已經開始嘗試廣播新媒體化,但是僅僅停留在觸網階段,即把放送內容搬運至網絡平臺上,收效并不好。為了更好地研究高校校園廣播的新媒體化程度,我們將新媒體廣播定義為:傳統的廣播內容通過數字化技術,借助網站、移動端應用軟件、微信公眾平臺等新媒體平臺傳播,從而具有新媒體交互性、個性化等特點的廣播形式。本文通過分析研究提出一些對于高校校園廣播未來發展與新媒體轉型的應對策略。
1.內容特質。高校校園廣播的內容具有針對性。高校校園廣播能通過多樣的節目,為師生補充和豐富政治、道德、科學、人文、歷史文化,是校園黨的宣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課堂以外的教育陣地。
2.形式特質。高校校園廣播具有多樣性。不同于地市級廣播現有的表現形式,高校校園廣播具有較強的個性化色彩,在放送的時間、空間上也具有一定的優勢。其組織形式也較為特殊,如廣播站可組織學校各個社團舉辦活動、聯合制作節目,也可為學校播音主持、廣播電視編導等專業提供實操機會,充分地利用了校園資源。
3.目標特質。高校校園廣播的受眾有特定、集中的特點,絕大多數是在校的師生、員工。根據這樣的受眾特點,校園廣播的播放時間通常在中午下課后的12點到12點半之間、下午下課后的6點到6點半之間。
1.收聽人群特征:存在“偏科”現象。被調查的學生群體中,男生收聽廣播的比例要小于女生,完全不收聽廣播的比例大于女生,總體而言,男生對于廣播的關心程度低于女生。在學歷方面,專科院校收聽廣播的人數比例大于本科及本科以上,且經常聽廣播的人數占比較大,完全不聽廣播的比例則遠遠小于本科及本科以上的比例。在專業方面,文史類專業收聽校園廣播的比例最大,文化生相比于藝術生來說對校園廣播的關注度更高。高校校園廣播的收聽人群在性別、學歷和專業上各自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反映出高校校園廣播在受眾的挖掘和細分上還可以做出更多努力。
2.收聽渠道:仍以傳統方式為主,新渠道吸引力不足。從收聽渠道看,傳統校園揚聲系統占據80%的比例,通過手機收聽的占據16.46%,排第二,其他方式所占比例均不足3%。這充分反映了校園廣播傳播渠道落后,在新媒體平臺上吸引力不足的問題。
3.廣播內容:以既有內容為主,原創內容較少。通過調查發現,校園廣播節目的內容以音樂分享為主,其次是新聞時政、校園通知、生活資訊、美文朗讀,來稿互動和學科知識所占比重相對較小。這說明校園廣播比較注重即時性和分享性,互動性和科學性則相對缺乏。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校園廣播在內容生產上投入較少,缺乏自主創新性和主觀能動性。
4.受眾體驗:互動性或成最大阻礙。調查中,67%的被調查者認為目前校園廣播的互動性不強,超過一半的調查者認為校園廣播的傳播渠道單一。此外,內容無趣,話題陳舊、內容單一等也是校園廣播存在的主要問題。可以看到,互動性不強已經成為目前校園廣播面臨的最大問題。這反映出了新媒體時代下收聽者對于廣播發展的要求——雙向互動而非“填鴨式”灌輸。
綜上所述,目前校園廣播的收聽現狀整體不太樂觀,收聽人群有偏向性、收聽渠道單一、廣播內容缺乏新意、互動性差等是校園廣播發展受限的癥結所在。校園廣播的發展較慢、新媒體化吸引力差與這些問題是有一定聯系的。要做好新媒體環境下的轉型升級,校園廣播需要從自身出發,在內容質量、傳播渠道、受眾挖掘等方面做出努力,不斷創新發展,才可能改善校園廣播的發展現狀。
傳媒與文化傳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高校校園廣播是校園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而校園文化則為廣播提供了傳播的環境。高校校園廣播建設要取得進展,就要明確校園文化是其重要意義與最終歸處,為做好校園文化建設而服務。
高校廣播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一方面,就內容生產而言,校園廣播多為官方設立,容易獲取到第一手校園資訊,具有高可信度,且其人才隊伍和管理機制較學生自發群體而言,擁有較強的專業性。另一方面,就受眾而言,高校廣播的聽眾呈現出自然集中的特點,即高校廣播主要為其師生服務。減少無效的到達,傳播的效果也就相對較好。
新媒體語境下,高校廣播可以繼續發揮其在傳播內容和受眾方面的優勢。比如,利用新媒體平臺互動性強的特點,提高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用戶原創內容)的比例。還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傳播范圍廣的特點挖掘更多受眾。這種權威、專業、豐富的內容價值特性和廣泛而準確的受眾到達有利于更好地服務于校園文化建設。
隨著新媒體與廣播融合趨勢的加強,校園廣播開始從“公”領域進入“私”領域。特別是在學生的心理建設等方面,開始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廣播不能替代專業的心理咨詢,但可以通過普適的形式為學生的心理健康打上一劑預防針。
新媒體與廣播的融合使收聽廣播的情境不再局限于校園公共場所,而是搭建了一種便于進行心理疏導的私密空間。在這個空間里,學生可以充分接收信息,校園廣播傳達的內容也可以更為直接和開放。例如,高校可以同校內的專業心理咨詢機構合作,在新媒體平臺上設置“睡前電臺”“心靈樹洞”等相關欄目,及時接收受眾反饋的信息,提供心理輔導,作出線上與線下結合的答復,從而達到較好的心理疏導和輔導效果。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特別是進入移動網絡時代后,互聯網有由個性化重回部落化的趨勢,[2]社群傳播越來越為人重視。高校校園就是一個天然的有助于形成社群的環境。高校校園廣播需要在新的發展階段調整思維,深入思考怎樣從大眾傳播轉向社群傳播。
一方面,大學生群體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共性,且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強關系。他們的生活場景碎片是極其相似的,在情感上容易產生共鳴。從這個社群特點來看,高校校園廣播可以向場景化方向努力。無論是怎樣的校園社群,大部分大學生的生活場景都是相似的。學習、宿舍、實習等都是大學生一定會經歷的生活場景。高校校園廣播可以據此調整放送的欄目、時間、內容以及平臺,實現更切合場景需求的靈活傳播。
另一方面,高校校園內的社群通常沒有嚴格的等級規范,成員個體較為自由,有自由表達和溝通的欲望,比較反感垂直傳播。因此,高校校園廣播應當借助新媒體努力實現去中心化。前期讓受眾參與內容生產,后期積極接收受眾反饋。在整個過程中實現雙向互動,而不是灌輸式的單向傳播。
高校校園廣播與新媒體融合的環境下,其傳播方式發生了變化,傳播內容的生產流程、生產人員、價值衡量標準等也在發生相應的變化。但不變的是,內容依然是整個傳播過程中的核心,即“內容為王”。高校校園廣播站在內容生產上往往有較為豐富的經驗積淀、專業的人才隊伍和規范的采播程序。但在豐富多元的新媒體內容齊齊涌向師生視野的情況下,高校校園廣播也顯示出了不足,如過于程式化的語言、嚴肅生硬的通告式語調、粗略且不具新鮮感的新聞信息都讓受眾或多或少地感覺到了乏味。
新媒體時代,校園廣播的內容制作不僅需要保留高質量、高專業度的特點,還需要盡量從受眾視角出發。比如在選題上,可以選取積極向上又有趣新鮮的新聞;播報形式上則可以采用比較輕松的語調,多用短句、生活用語,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
新媒體時代,高校校園廣播的應對顯得笨拙、緩慢。部分高校未能發現新媒體傳播的本質,粗暴地將傳統校園廣播向“新傳播形態+舊傳播內容”的模式轉變。也有一部分高校并未意識到媒介融合時代的到來,依然固守原有陣地。
高校校園廣播需要正確地認識新媒體時代帶來的傳播變革,深入挖掘自身的優勢與劣勢,不僅是從傳播渠道,而且要從整體傳播過程來思考改善的方法。了解整個傳播過程的核心,轉變思維方式,認識到校園廣播傳播的基石與歸處,以及積極尋找新的突破口。只有如此,高校校園廣播才能將自己從被動的求生者變為利用新媒體賦能的贏家。
[1]蔡麗麗.高校校園廣播:大學文化建設的有“聲”力量[J].安徽工程大學學報,2015(03):69-72.
[2]唐興通.引爆社群: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4C法則(前言)[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