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晴 余小月
(成都理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
在后信息社會時代,大眾傳播媒介給我們提供外在世界的圖景,是幫助我們掌握外界最新信息的一層重要的“感知肌膚”。科學傳播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信息傳播,它是對科學信息的再次建構。在科技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的背景下,傳統科學傳播的內涵和形態也發生了變化。網絡技術的更新迭代,為科學傳播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基于這樣的平臺,科學類的社交網站開始大量涌現。在一定程度上,互聯網的發展影響了科學傳播的形態,并在科學傳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那么科學類社交網站是如何進行科學傳播的?有哪些不足?本文將以果殼網為例對上述問題試作回答。
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J.D.貝爾納率先在全球范圍內提出科學傳播的概念。他認為,與科學有關的問題,應該受到人們的尊重和重視,科學交流不僅是科研人員的工作,同時也是一項需要社會公眾廣泛參與的工作。這揭示了科學傳播本身所具有的社會特征。縱觀科學傳播發展史,科學傳播歷經了科普到理解科學再到科學傳播三個階段。傳統科普是科學傳播的初始階段,是從國家的立場出發居高臨下的單向傳播;公眾理解科學是從科學共同體立場出發,公眾參與到科學交流和傳播活動中來,讓公眾對科學有一個深入的了解;第三階段即今日的科學傳播階段,也可謂有反思的科學傳播理念。此時,公眾和科學共同體在互聯網環境下擁有平等的傳播權力進行互動交流,其需要重點關注受眾的反饋,獨立思考和理性批判的精神也逐漸成為科學傳播的內容構成單元。
科學傳播是果殼網的核心,果殼網的內容豐富。但實質上傳播一些學科領域的知識本身就很乏味,若沒有詼諧有趣的敘事策略,生硬直白的傳播往往會令受眾反感。果殼網正是避開這種困境,有著自己獨特的敘事風格。對于果殼網而言,其能夠獲得良好的科學傳播效果,原因在于其獨特的敘事方式。果殼網的用戶是一群熱愛科學、熱愛寫作的青年人。梳理果殼網的文章我們不難發現,大量議題都是與青年人的興趣愛好息息相關的。果殼網的文本大多都以青年人的視角展開敘事,呈現出一種強烈的科學趣味氣息。這些青年人重視邏輯和理性,對未知的事物喜歡一探究竟,對超出經驗的知識進行求證檢驗。
線上互動:打造一個受眾分享知識與交流心得的社區。果殼網為公眾的自組織群體提供了更大的發展平臺。在果殼網的“小組”欄目中,用戶可以自己創建群體并自行生產內容。用戶自己開設主體小組,吸引對此感興趣的成員參與討論。[1]“小組”欄目往往以貼近性原則推出有價值的議題,以流行、簡化的語言進行科學傳播,創造出學習科學的輕松氛圍和引領潮流的趣味科學文化。與此同時,為增強果殼網用戶的參與感和體驗感,果殼網開展了一系列面向公眾的線下活動。活動中,參與者可以和作家近距離接觸。多元的線上互動為網站帶來大量的用戶數量和人際資本,而活動從線上虛擬走向現實會取得更多人的信任,成為爭取新用戶以及提高老用戶忠實度的重要手段,為網站積聚人氣以便提高影響力;同時有助于公眾對科學傳播產生興趣,體會到其魅力所在。
由于受眾的學歷不同,果殼網在進行科學傳播時,采取一些差異化傳播策略。果殼網擁有明確的目標受眾,這些群體受教育水平相對較高,科學知識儲備豐富,社會角色性較為出眾。這群人較之其他人群擁有強烈的科學求知的欲望,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對問題具有獨到的洞察和見解,對科學傳播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果殼網打造的板塊欄目是以受眾的“使用與滿足”動機為出發點,在果殼網中用戶共同體根據不同的話題或行業領域來進行分組,其中既有專業性較強的學科領域,亦有輕松有趣的生活社交話題。
1.科學傳播共同體缺失,科學信息公信力不足。在科學傳播實踐中,科學家、專家是科學傳播的主力,他們在科學問題上的權威性、知識的深度能使公眾信服。然而科學家很少利用社交網絡平臺與公眾交流科學問題,其并未認識到科學傳播的重要意義,這導致社交網絡中的科學信息在權威性與可信度上大打折扣。其次,網絡新媒體中的科學傳播具有“草根”色彩,科學傳播“傳授一體”。在網絡中的科學傳播參與門檻較低,主體素質參差不齊,發布內容的可靠性和真實性未經科學驗證,夸張的表述、“專家學者”的名號都可能導致社交網絡中科學傳播公信力下降。
2.科學傳播內容創新性不足,泛娛樂化。在這個“內容為王”的媒介產品時代,優質的內容是媒介產品獲得成功的關鍵所在。而原創信息少、特色不突出、學科知識體系不完善、不系統是目前科普網站普遍存在的問題。許多科普網站上將近1/3的信息是從其他媒體直接轉載或是從國外一些媒體直譯過來的。如此缺乏生命力的科學信息,最終會令受眾反感。此外,諸如果殼網和科學松鼠會的科學社交網絡為公眾建構“趣味科學”傳播的新范式,其中一些議題與生活息息相關,內容輕松有趣。然而,科學的社交性、內容的趣味性正在脫離科學的本質,為了博取受眾的眼球而變得低俗不堪。
3.分眾化傳播機制導致受眾面過窄。果殼網、科學松鼠會的社交網絡在受眾定位上采取的是分眾化的傳播。小眾圈子科學內容的分化,讓科學社交網絡的小眾化特征越來越明顯,社交網絡無法滿足“普世價值”,只能去滿足一部分專業性較強或是具有行業特征的用戶的期望,這既是優勢也是劣勢。果殼網這樣的用戶定位容易擴大知溝,于這類人而言,科學社交網絡就是為他們量身打造的,其他層面的人可能因為知識門檻高、技術獲取難度較大、不能滿足其科學需求等問題而放棄。因此,以果殼網為代表的科學社交網絡建立的小眾化傳播模式,受眾范圍較小,將一部分人排斥在外。盡管規模較小的社區能夠走特色發展道路,然而這與公眾科普存在的差別還比較大。
1.構建專業化科學傳播團隊,打造科學信息的科學性和原創性。果殼網要擺脫科學共同體缺失、公信力缺失、原創信息不足等困境,首先要建立科學傳播人才隊伍,可以邀請一些科研和教育機構參與進來,尋求各個領域的科學家駐足。專業科學人才的加入,能夠確保科學傳播朝著規范化方向發展,進而深化社會公眾對科學的認知。與此同時,科學傳播往往能為科學家帶來更多的社會支持。因此,鼓勵更多科學家參與科學傳播是可以實現的,而科學傳播的關鍵在于科學家的編碼如何才能適應公眾的理解水平,這是科學傳播經營主體需要考慮的問題。筆者認為,在解決好科學傳播團隊這一問題后,科學內容的專業性、深度性以及原創性等問題便會迎刃而解。
2.多種傳播方式聯合,構建科學的傳播系統。科學傳播不是針對某一部分人而言,每個人都有獲取科學信息的權利。要想強化科學傳播效果,就應該形成一個完整的科學傳播系統,其中不僅有適合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社會精英人士,還有適合普通大眾或社會層次較低的人的內容。因此,促使各種科學傳播方式的整合,比如電視、報紙、網絡、圖書等媒介的優勢互補、取長補短,便可解決這一問題。電視、報紙、圖書等是信息量大的大眾傳播手段,如果這三者聯合打造科學傳播品牌,滿足各個群體的信息獲取需求,必定會引起全社會的重視,獲得較好的科學傳播效果。
3.提升用戶科學素養,培育理性、求真的科學精神。科學傳播不只是傳播具體的科學知識,更為重要的是能使公眾形成自己關于科學問題的判斷。這意味著在科學傳播活動中,公眾要提高媒介素養,增強對科學信息的甄別能力、媒介技術使用能力、科學信息傳播能力,能夠客觀、公正、理性地看待科學,能夠識別偽科學。這種追求真理、逼近真理的精神氣質才能有效地提高科學傳播的可信度。其次,社交網絡的草根性使每個用戶都能成為傳播者,但每個人卻不一定是優秀的科普創作人才。鑒于此,果殼網可以提供科學傳播科普寫作相關的培訓服務,集中培養有傳播意愿的用戶成為高素質的優秀科學傳播者。
業界在推廣科學傳播的進程中,也看到了互聯網時代的巨大機遇,二者的結合體現了科學傳播的新范式。但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和新媒介環境的科學傳播體系還任重而道遠。
[1]詹騫.科學社交網絡可信度機制初探[J].當代傳播,201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