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正邦
(湖北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媒體融合是如今傳播和媒體行業不可避免的一個發展趨勢,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依舊是我國傳媒行業的中流砥柱,但是面對新媒體快速發展的沖擊,傳統媒體的影響力開始減弱。如今不少學者認為,傳統媒體通過與新媒體融合,可以扭轉傳統媒體在如今發展中的頹勢。那么到底什么是媒體融合?
“媒體融合”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理解,從狹義上講,“媒體融合”指不同的媒介形態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新的媒介形態;而廣義的“媒體融合”是指一切媒體相關要素的融合,如所有權融合、策略性融合、結構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等等。
我國學者李良榮認為,“媒體融合”是指“各種媒體形態的邊界逐漸消融,多功能復合型媒體逐漸占據優勢的過程和趨勢。它不是單純媒體形態的融合,更是一種全方位、深層次的融合”。[1]筆者認為,“媒體融合”實質上就是傳統媒體不斷新媒體化的過程,新的媒體融合了傳統媒體的各種手段和內容,而互聯網本身就是一個融合媒體,媒體融合并不需要我們把它“融合”進傳統媒體,而是利用和開發好互聯網這一融合媒體的優勢和特點。
網絡輿論是一種在新興媒體上傳播的輿論,網絡輿論也具有輿論的本質屬性。我國學者陳力丹認為:“1990年代中期,互聯網這個詞在中國只被少數人知曉,各種社會關切的問題討論,就像當年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一樣,主要是在大眾傳媒上開展,具體來講就是報紙、電視和廣播。這樣的技術路徑決定了公眾意見的形成類似一種代議制:在這個過程中,社會精英把控著什么意見被表達、怎么表達。所謂‘輿論引導’更貼切地來說,不是指導民眾順應國家發展需要直接參與討論,而是大眾媒體順應需要去替代公眾討論,再將得出的結論傳達給民眾,爭取民眾的認同?!盵2]在互聯網發展的今天,網民數量已接近總人口的一半,他們分布在社會的各個階層、各個群體,現在的網絡輿論可以看作是整個社會輿論的一部分體現。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51億,占全球網民總數的1/5,我國互聯網普及率為54.3%,超過全球4.6個百分點。
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受眾選擇更加多樣,過去受眾只能從官方媒體獲取信息,由官方引導輿論場,決定大眾輿論的走向。網絡空間中平臺更加多樣,各類社交媒體、網絡論壇解放了大眾的嘴巴,新媒體正在瓦解傳統媒體的話語權,受眾利用新媒體構建了一個獨立的民間輿論場。在這個民間輿論場中缺少“守門人”這一角色,人人都可以得到發言的機會,因此民間輿論場的內容更加復雜多樣。
“魏則西事件”是2016年4月至5月初在互聯網上引發網民關注的一起醫療相關事件。2016年4月12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1歲的學生魏則西因滑膜肉瘤病逝。他去世前在知乎網站撰寫治療經過時稱,在百度上搜索出武警北京第二醫院的生物免疫療法,隨后在該醫院治療后致病情耽誤,此后了解到,該技術在美國已被淘汰。2016年5月2日,國家網信辦會同國家工商總局、國家衛生計生委成立聯合調查組進駐百度公司,對此事件及互聯網企業依法經營事項進行調查并依法處理。
傳統上,從國內社會熱點本身涉及的具體領域出發,可以把熱點輿情歸結為四大類突發公共事件、六大敏感關系,即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和官民關系、警民關系、城鄉關系、勞資關系、貧富關系、醫患關系。此外,反腐倡廉、司法公正、道德失范、城管執法、強制拆遷、就業失業、壟斷企業、房價物價、文化之爭、教育改革、環境生態等領域也容易出現熱點。
從近年輿論熱點的分布看,由農村向城市擴散、由農民向居民擴散、由傳統弱勢群體向中產或準中產擴散非常明顯。同時,因群體利益問題引發的輿論熱點呈現頻發、多發趨勢,以自媒體為渠道傳播使更多維權前所未有地展示在大眾面前,引起更大范圍的關注和討論。由于“魏則西事件”帶有“醫患問題”和“競價黑幕”等長期存在的跨越多領域的社會標簽,話題背景和社會輿論的包容度促使多元意見的生成。
新媒體的發展一方面給受眾創造了巨大的輿論空間,使受眾可以充分表達自己,另一方面網絡輿論中又充斥著大量的不理性因子,偏激甚至謠言信息,形成了大量不穩定的因素,造成了負面的社會影響。網絡媒體由于其自身特性,信息量巨大,卻又缺乏過濾環節,使受眾淹沒在網絡社會龐大的信息量中,受眾可以自由地在網絡上接收信息,同時又可以毫無阻礙地在網絡上輸出信息,網絡輿論也因此異常豐富。另外,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一些網上發言缺乏理性,比較感性和情緒化,而且這些信息具有很強的煽動性,易引起群體極化。“魏則西事件”最初有部分輿論質疑“魏則西一家為何通過百度搜索來尋醫”,但由于后續的跟進報道,和大多數網民對“醫療亂象”和“搜索引擎黑幕”的強烈不滿,轉而變成網民一致針對百度公司和監管部門的斥責和抨擊。
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之下,多數熱點事件的輿論生成已不再是單一的中心發散式或一般性的串聯型傳播,而是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新媒體與新媒體之間、顯性傳播和隱性圈層之間的交融互動,以最快速度實現最大范圍擴散,迅速形成公共事件。
網絡傳播具有很強的多平臺輪換、互相刺激的跨平臺傳播特征。很多熱點起源、發酵于微博,微博充當信息的二傳手與輿論的公共空間,繼而轉入微信群進行封閉式討論,微信群扮演了觀點博弈與情緒趨同整合的角色,再接著,公眾再次轉到微博繼續海量信息的交換。微博承擔著輿論公共空間作用,微信則起到促使信息加速度傳播、情緒趨同的效應。傳統媒體發揮調查優勢,推動事件走向縱深,傳統媒體深度挖掘能力和公信力助推其擴散和發酵。
在如今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網絡輿論的形成更加快速,輿情變得更加復雜多樣,在不經意間網絡空間上的一點“火星”就可以“點燃”整個主流社會的輿論場。但我們也不能因為網絡空間中的個別事件,而否定整個網絡輿論的正面作用,網絡輿論并不是“洪水猛獸”,只要我們對它進行合理和正確的引導,網絡輿論也會對社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1]李良榮,周寬瑋.媒體融合:老套路和新探索[J].新聞記者,2014(08):16-20.
[2]陳力丹,林羽豐.再論輿論的三種存在形態[J].社會科學戰線,2015(11):174-179.
[3]王燁.分析網絡輿論傳播的特點——以“魏則西事件”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6,7(15):8-9.
[4]葉戰備.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 加快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網絡傳播的視角[J].江蘇社會科學,2016(03):1-9.
[5]董陽,陳曉旭.從“極化”走向“理性”:網絡空間中公共輿論的演變路徑——百度百科“PX詞條保衛戰”的啟示[J].公共管理學報,2015,12(02):55-67+155-156.
[6]彭蘭.關于中國網絡輿論發展中幾組關系的思考[J].國際新聞界,2009(12):75-80.
[7]鄧新民.網絡輿論與網絡輿論的引導[J].探索,2003(05):78-80.
[8]陳力丹.關于輿論的基本理念[J].新聞大學,2012(05):6-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