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廣揮
(讀者出版集團有限公司,甘肅 蘭州 730000)
如今,數字化出版和數字化閱讀已經風靡全球,人們已經切切實實生活在讀屏時代。
什么是讀屏時代?讀屏時代,顧名思義是指以電視屏幕、電腦屏幕、筆記本電腦、手機屏幕等為閱讀方式的時代,它在某些媒體的話語里又被稱作“拇指時代”。讀屏時代改變了人們從紙質媒體上獲取信息的方法,讀屏時代的來臨不僅僅是從紙到屏幕的閱讀介質和閱讀方式的改變,人們的閱讀習慣、閱讀體驗等似乎都在悄無聲息地發生變化,同時也深刻地影響著期刊的編輯、出版等一系列環節,并對期刊編輯如何在數字化浪潮下做好“把關人”提出了新要求。
日本“戰略之父”大前研一稱:“一個國家的未來取決于該國人的頭腦,而頭腦則取決于讀書多少。”閱讀對于提升一個國家的國民素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自2014年起,“全民閱讀”已經連續5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取得了顯著成效。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2018年4月發布的《第十五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成年國民各媒介綜合閱讀率保持增長勢頭,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和紙質圖書閱讀率均有所增長,其中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73.0%。
手機和互聯網已經成為我國成年國民每天接觸媒介的主體。我國成年國民人均每天手機接觸時長為80.43分鐘,人均每天互聯網接觸時長為60.70分鐘,人均每天微信閱讀時長為27.02分鐘,人均每天電子閱讀器閱讀時長為8.12分鐘,人均每天接觸平板電腦時長為12.61分鐘。在數字化閱讀中,有聲閱讀成為國民閱讀新的增長點,移動有聲APP平臺已經成為聽書的主流選擇。
在讀屏時代,移動互聯和閱讀終端的發展使人們不再局限于傳統的閱讀場所,并且極大地拓展了閱讀的覆蓋面,讓閱讀變得觸手可及。2018年第四屆中國數字閱讀大會上發布的《2017年度中國數字閱讀白皮書》顯示,中國數字閱讀的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152億元人民幣,并通過文化出海等多樣化的運營模式進行多元創新拓展,數字閱讀的產業生態更加完善。
數字閱讀最先以網絡小說的模式開始,但是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手機的普及,在讀屏時代,人們的閱讀內容更加廣泛,融合了圖書、雜志、報紙、資訊、微博、博客、社區、游戲、圖片、文史、視頻等海量的閱讀內容,人們可以通過閱讀APP、云閱讀等多渠道接收各種內容。
尼古拉斯·卡爾在《淺薄》一書中談及互聯網對他的影響時曾說:“互聯網對我施加的影響要強大得多,廣泛得多。這不僅表現在我花越來越多的時間緊盯著電腦屏幕,也不僅表現在我越來越習慣并依賴于互聯網上的信息和服務,而且越來越多的行為習慣和做法也在隨之改變。更重要的問題是我大腦的運作方式發生了改變。我開始對自己在一件事上的注意力無法集中超過幾分鐘的現象擔憂不已。”
互聯網和手機的出現,使得人們在閱讀紙質書籍時所養成的閱讀習慣逐漸被改變,“深閱讀”越來越多地被碎片化的“淺閱讀”和“粗瀏覽”所替代。互聯網多媒體技術可以將各種類型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并加入了很多超鏈接,這進一步加劇了內容的碎片化,也進一步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我的朋友,信中的人》中也曾說:“我想知道是否有人曾看電子書看哭。”不可否認,我們在紙質書上閱讀的專注程度高于電子書。我們更容易在紙質閱讀過程中把自己的情緒完全投入書本;但是當我們在數字設備上閱讀時,我們的精力很容易被不經意間發生的事情分散:或許是突然收到的一條短信,或許是剛剛發的朋友圈收到了一條點贊信息,也或許是微博上又有了什么新鮮事……在讀屏時代,人們的閱讀習慣正在悄然發生改變,人們的閱讀內容也更具個性化。傳媒人吳曉波說:“以前傳播知識更像在一個大廣場,一人說眾人聽。現在是房間,用戶愿意聽才進,甚至可以跟傳播者辯論。”因此,在讀屏時代,隨著閱讀習慣的改變,人們對個性化閱讀的需求越來越高。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傳播學四大奠基人之一庫爾特·盧因1947年在《群體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了“把關人”理論,對向大眾傳播的一切知識和信息,期刊編輯都要認真地篩選,并且進行適當形式的加工,然后向受眾傳播。
隨著科技的進步,互聯網和手機日趨普及,人們逐漸步入讀屏時代。在讀屏時代,媒介傳播的形式更加多樣化,信息傳播的門檻也日益降低,任何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傳播者和接收者,受眾也越來越分散。在大眾媒介和自媒體并存的媒介融合大環境下,一名期刊編輯要做好“把關人”,更好地進行信息傳播,就需要至少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能力和素質。
麥克盧漢曾經提出一個著名的論斷:“媒介即訊息。”意思是把媒介放到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來看,真正有意義和有價值的訊息并不是任何一種媒介向人們傳播的內容,而是媒介本身。媒介作為傳播工具,它給人們帶來的理解和思考的習慣以及社會變革是更重要的。
近年來,隨著網絡的蓬勃發展和手機的快速普及,互聯網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這就對期刊編輯首先提出了一個要求,即要具備互聯網思維。所謂互聯網思維,就是在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根據互聯網時代的規律和特點對原有的工作及生活方式進行重新審視的思維模式。
作為一名期刊編輯,尤其是以青少年為受眾群體的文摘類期刊編輯,面對的是被稱為“互聯網一代”的年輕人。這些年輕人在互聯網環境下長大,互聯網思維已經影響甚至滲透到他們的生活中,也直接影響著他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他們在閱讀時,無須遵循傳統的閱讀模式,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地按部就班地看完一頁內容,他們可以走馬觀花,一瞥而過,大概瀏覽,到處尋找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因此,在讀屏時代,一名合格的期刊編輯首先要樹立互聯網思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掌握關于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技術的基本知識,熟悉使用新媒體,有意識地把網絡當作一個好助手,熟練利用網絡為編輯服務,更好地了解和滿足“互聯網一代”的受眾需求。
在讀屏時代,人們的閱讀內容更加廣泛,閱讀渠道豐富多樣,這也使得閱讀內容的門檻降低。數字閱讀在閱讀內容上存在較為嚴重的質量問題,比如低級小說、廣告植入等,這使相當多的讀者對數字閱讀望而卻步。人們在談到數字閱讀時,很容易將數字閱讀和“碎片化”“低齡化”“膚淺化”等掛鉤。這些切實存在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數字閱讀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同時,在數字閱讀中,侵權、盜版等行為也廣泛存在,影響著數字閱讀的質量和秩序。這些問題讓數字閱讀的發展受到重重阻礙,也對大眾媒體把關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數字閱讀的發展程度、質量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在信息產品琳瑯滿目的數字化浪潮下,如何選出符合受眾需求的優質內容,把好內容關,讓優質閱讀成為主流,這對期刊編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期刊編輯要有過硬的政治素質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期刊編輯作為大眾傳播媒介的內容把關人,在如今信息龐雜的世界如同凈化器,他們需要在信息化的浪潮中把符合受眾期刊定位的信息內容篩選出來,然后充分“凈化”,并加以傳播。這就要求編輯必須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較高的政治素養,特別是在涉及政治、宗教等問題時,更要提高自身的政治敏銳性,把期刊的社會效益放在首要位置。
其次,期刊編輯要有強烈的知識導航意識。如今信息傳播和信息接收的門檻都在降低,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便捷并且多元化。與此同時,龐雜的信息也讓人們無暇分辨。因此,如何為受眾提供及時、準確且具有個性的信息就顯得十分重要,而這正是編輯作為“把關人”的一項重要職責。一名好的期刊編輯,必須是一名優秀的導航員,擁有傳播、積累和傳承科學文化知識的導航功能,在琳瑯滿目的信息世界中,將適合受眾的知識精準地傳播出去。《未來知識圖譜》中有一句話:“搜索引擎是改變人類知識獲取能力的一種革命,與造紙術、活字印刷并列。”期刊編輯就如同網絡時代的智能搜索引擎,應在讀屏時代為受眾做好知識導航。
碎片化是讀屏時代的一大顯著特點,在讀屏時代,不僅是閱讀內容的碎片化,還包括受眾閱讀方式和傳播方式的碎片化。
碎片化為期刊編輯提供了一個更好的條件,期刊編輯可以細分受眾市場,更加精確地了解受眾的閱讀喜好,在了解受眾需求的前提下進行有針對性的編輯。同時,可以在碎片化的指導下將期刊進行分類。以《讀者》(校園版)的受眾群體為例,青少年喜歡什么類型的讀物?對哪種體裁的作品比較感興趣?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探究,在碎片化數據的幫助下,可以進行精準、有效的傳播。
要想充分利用這些碎片化的信息,作為一名合格的期刊編輯,就要學會對其進行整理和深加工,而這需要我們擁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優質的傳播內容從來不缺,但是只有在我們擁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后,才能把碎片化但高質量的內容占為己有。
邁克爾·迪爾道說:“電子書像汽車旅館的房間——簡潔又省錢。紙質書是家——是實實在在存在的,讓你去熱愛去珍惜。”在讀屏時代,期刊編輯不僅要具備互聯網思維,充分運用數字化閱讀的便捷性,還要整合和利用碎片化信息,保持深度思考,借助期刊這個傳統的紙質載體,更好地傳播知識,做好讀屏時代的“把關人”。